我國第九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4月2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所研製和提供的眾多産品參加了“主場秀”:點燃長征5號“第一把火”的消氫點火裝置、長-2F火箭中被譽為航天員“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動力裝置、“神舟”“天舟”飛船艙體密封以及空間站密封系列産品等紛紛精彩亮相。
地處鄂西北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所,是我國成立最早、實力最強的固體火箭推進劑研究所,在航天化工領域以領先的研究、開發和生産能力,服務於我國航天及國民經濟建設,先後參與了“神舟”飛船、“嫦娥”繞月等100余項航天工程研製,20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記者近日走訪觀察發現,42所在建設航天原創技術策源地同時,正在依託專業的核心技術,布局新興産業鏈,豐富産品品類,融入經濟“主賽道”。
核心技術 “四大領域”越有底氣
目前,42所依託固體推進劑技術,大力推進航天技術轉化應用,實現由單一的民用推進劑産品向跨領域能量管理和應用的系統集成産品轉變,在含能材料、精細化工、特種裝備、能量管理系統“四大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和專業優勢。
“面對航天技術應用産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我們要努力培育新質生産力,圍繞國家戰略新興産業重點打造産業鏈‘鏈長’、産業鏈‘關鍵一環’和隱形冠軍産品。”在航天日現場,42所副所長李軍告訴記者,全所上下以提升原創技術的需求牽引,強化源頭供給優化資源配置,正在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在國家戰略決策引導下,42所聚集優勢産業,明確了實現技術應用産業發展的定位、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等重大問題,實現了由發展民品到發展航天民用産業、從粗放到集約的發展方式探索,市場定位更加明晰,戰略決策更加規範,專業核心技術支撐産業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推動高效率創新機制建設,加快産品轉型升級和更新換代,方能為優勢産業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42所通過研究用戶需求,圍繞如何提升客戶的價值,進一步聚集新産品開發和成果轉化,促進兩大産業實體經濟逐步增長,産品開發和成果轉化也取得了新進展。
特別是2022年以來,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重大戰略需求以及湖北省市重點發展汽車製造和新能源産業等,42所積極延鏈、強鏈、補鏈,利用“五鏈”融合分析工具,開展了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儲能、消防、航空航天、醫用敷料、伺老産業、LED顯像、光學電子及集成電路等8個産業鏈、8項新技術的規劃設計。
航天産業,喜報頻傳。固態電池項目通過立項、開題評審,成功開啟“新賽道”,混合式氣體發生器等産品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家用緊急供氧器等新産品完成定型開始轉化。2023年新簽訂單超過1.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能力建設和産能釋放躍上新&階。
創新&& “産研結合”越發自信
眾所周知,艙外航天服就是航天員太空行走的生命“盔甲”。航天員出艙所穿的航天服主氣密層和手套橡膠件的連接處密封件,正是由42所研製。為了讓航天服既柔韌、便捷,還具有足夠抵抗太空負壓環境的強度,研發團隊歷時三年做了數千次試驗,只為防止航天服發生可能泄漏的風險。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42所項目立項及&&建設也在不斷取得新突破,省屬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力源公司成功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航鵬公司獲批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目前,42所已擁有了應急救生與安全防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光電子薄膜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安全氣囊氣體發生材料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功能化石墨烯創新研究院,並被國家認定為“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高技術的創新&&建設為構建産、研銜接順暢的研發格局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面對産業轉型升級緊迫要求,42所成立四個産品設計開發研究中心,貼近三個實體公司開展技術服務,以課題組、項目組“哺育”民用項目或重點技術研發。各公司、事業部則通過研發部、工程部、質量部等功能設置,從事生産工藝優化、精益質量管理等應用研究,使兩級研發力量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促進産業鏈加速形成。如今,已形成了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及藥劑、高性能薄膜材料和精細化工、油田及煤礦民用推進劑以及特種橡膠材料等獨具航天特色的規模化産業。
有了核心技術支撐,加上創新&&的春風化雨,讓新産品不僅有了技術,更有了市場。新開發的多脈衝高能氣體壓裂彈,穿戴式老年人跌倒防護氣囊,“航小方”“航天方盾”系列航天化學自動滅火系統,聯合開展新型譜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研製,石墨烯海洋防污防腐一體化塗料,次磷酸鋁無鹵阻燃材料等,緊盯市場需求,逐步走向市場,保持了産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再好的産業必須有人才。42所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研發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所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中。”42所所長郭翔&&,以優惠的政策、引進+培養的方式培育高素質、複合型的研發隊伍,提高産業發展後勁。
記者採訪中發現,42所積極推行課題組長、項目負責人公開競聘和“雙跨”機制,對重大項目實施“揭榜挂帥”制,對産業研發人員職稱評聘、考核評價等實施政策保底,加大技術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暢通研發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投身航天技術應用産業。
成果轉化 “新産品迭代”越顯神采
7條生産線,年産能超過700萬套,全過程信息在線監控、質量信息電子化記錄、100%防錯追溯;穿着喜慶大紅袍的“航天小方”有了官方正式名,“航小方”商標成功註冊,喜迎自動滅火裝置品牌建設“開門紅”……今年一季度,42所加快智能製造能力提升步伐,氣體發生器等核心技術産品市場取得突破,正式出口海外,儲能消防産業鏈成功開啟“新賽道”。
“4號線突破日産4000發,6、7、8號線突破日産5000發,6號線達到原有設計産能的120%,全部實現量産供貨。9號線作為出口線,出口備貨兩個月、交付130000發後再根據客戶需要提升産能。10號線在順利完成PV試驗後每天可達到3000發,正處於爬坡階段……”發生器事業部經理曾志平每天都要在一排排生産線上巡邏,驕傲地站在産線大屏前介紹他的“中國速度”。
發生器産品已在多款全球主流車型中適配,打破乘用車側氣囊領域國外技術壟斷。“今年1月,2023年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公布的名單上,航鵬榜上有名,進入‘國家隊’是對我們技術創新能力和業績的認可。”航鵬科技公司董事長王亞説,公司正充分利用國家級、省級創新&&優勢,緊密圍繞含能材料、特種裝備和能量管理系統三大主線,攻克技術瓶頸,航鵬新區將形成年産800萬支氣體發生器、300噸藥劑的産能。
與此同時,42所的儲能消防再添“實力”。作為42所航天核心技術轉化應用一顆熤熤閃耀的“新、亮、星”,為了提升産品品牌價值,公司成功完成對自動滅火裝置産品的商標註冊。針對客戶提出的消防儲能技術攻關進展順利,今年有望簽訂近千萬元的訂貨合同,實現公司主營業務拓展和利潤增長。
堅持“引”“育”結合,與武漢理工大學團隊等合作,42所在高端塗料、車輛裝備、密封材料、固態電池、氫化物燃料電池、新材料及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合作,打通“技術-産品-市場”任督二脈,實現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打造創新型國家級原創技術策源地。
根植理想 “航天科普”收穫夢想
近日,在42所“航天幼兒園”,一場別開生面的航天科普知識講座和航天模型組裝體驗活動吸引力孩子們的目光。
4月19日,博士王彩雲受邀來到襄陽市二十中學,為四、五年級共100多名學生舉辦航天科普講座。講座中,王彩雲博士從中國航天日的由來講起,講到42所研製的第一代聚硫推進劑成功應用於“東方紅”一號末級火箭發動機,她通過地球人造衛星以及自然衛星月球的相關知識,以火箭模型、大量圖片和視頻相輔助,將宇宙和航天的奧妙直觀地呈現出來,引得學生們浮想聯翩。
襄陽市各中小學校園興起“航天熱”,42所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會組織相關技術人員走進當地的中、小學、幼兒園、社區、科技館和企業,開展一堂堂生動的航天科普知識講座。而曾經參與航天科普的年輕科技人員,一茬換了一茬,將播撒航天夢想的種子的接力棒一直傳遞下去。
去年,42所與谷城縣廟灘鎮簽約合作,結合郭峪村航天舊址分佈現狀,規劃設計“航天紅星”三線文化展區、高能精神文化廣場、航天科普體驗館和三線生活體驗區,走航天紅色教育和鄉村生態旅游相結合的道路。
“科研人員扎根郭峪十八載,山溝裏孕育出大國重器。戴學華、杜品芳等英雄還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要銘記先輩們篳路藍縷的艱辛、流血犧牲的奉獻。”42所思想政治工作部團委書記張弦説,將通過數字手段、影像視頻等方式把工業遺産原貌模擬還原,運用虛擬現實等技術,講好航天人接力奮鬥的故事。
“極目楚天,共襄星漢”的浪漫與探索宇宙的夢想,一代代航天人一直在馳而不息,篤行不怠。在未來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像42所一樣的更多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將持續貢獻“源動力”。(記者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