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全生命周期培育 湖北科技向“新”奔赴-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4/29 08:44:25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全生命周期培育 湖北科技向“新”奔赴

字體:

  新華網武漢4月29日電(胡誠、張潘)春和景明,行走在荊楚大地,能鮮明感受到一種創新涌動的勃勃生機。

  近年來,湖北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向“新”而行,向“新”求“質”,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

  “小巨人”澎湃強動能

  走進總部位於武漢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廳,一顆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自動駕駛芯片,展現了企業的硬核科創實力。

  “華山系列,做智能駕駛,提供高算力,華山二號A1000是國內首款自主研發並實現量産的車規級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武當系列,做多域融合,首款C1200是全球首個四域融合的計算芯片&&,預計2024年底量産。”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兼董事長單記章介紹。

  圖為總部位於武漢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新華網 張潘 攝

  從華山系列高算力芯片,到武當系列跨域計算芯片&&,“黑芝麻”通過自主創新打造的兩大高科技産品“利器”,讓其成功站到全球智能汽車車規級芯片領域領先行列。短短3年時間,公司估值從2021年剛落戶時的10億美元躍升至超過20億美元。

  “讓北斗高精度技術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位於光谷北斗科技産業園的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口號。

  夢芯科技成立十年來,一直專注於導航定位領域。作為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夢芯科技是全國首家實現單北斗批量應用、高精度産品年出貨量達百萬量級的公司。

  從2015年研發的“中國首顆芯”——國內第一顆40納米工藝量産的北斗芯片上市,到2020年6月北斗三號最後一顆“收官之星”發射成功,夢芯科技一路走來,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定位芯片,填補了湖北省北斗産業“無芯”的空白,並獲得“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夢芯科技北斗芯片已持續迭代到第四代産品,精度更高、成本更低、能耗更低,並向安全監測、汽車導航、智能安全帽、“電子圍欄”等更多生活應用場景拓展。

  小小一顆“芯”,已成為推動湖北産業發展的“源”動力。而在湖北,這樣的小巨人公司還有不少,蘊含着澎湃強動能。

  “全周期”托起“星漫天”

  “企業是創新主體,科創企業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危懷安&&。

  近年來,湖北推動項目、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加速向科創企業集聚,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計劃”,“科創企業森林”不斷繁茂,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科創企業既要皓月當空,又要繁星漫天。”

  湖北省科技廳廳長馮艷飛介紹,2023年4月,湖北省科技廳正式啟動實施《湖北省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計劃(2023-2025年)》。“培育計劃”將科創企業劃分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4個階段,分別對應實施“育種計劃”“蹲苗計劃”“成林計劃”“參天計劃”四類計劃共20條支持舉措。

  圖為夢芯科技有限公司芯片産品。新華網發

  “企業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良好科創環境和政策扶持。”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韓紹偉説,公司成立十年來,從一粒種子到一棵大樹,既有企業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湖北科技土壤的培育。

  致力於打造“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黑芝麻”的成長同樣離不開湖北科技沃土“滋養”。

  “省、市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公司已與武大、華科、武漢理工等高校建立緊密合作,未來還將吸引更多産業鏈上下游企業來武漢發展。”單記章説。作為“獨角獸”企業,目前公司分佈在全球有員工超過1200人,研發人員超過85%。  

  成立於2015年的“瀚海新酶”,是一家主要從事生物醫藥、體外診斷核心原料研發、生産、應用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從初創到今年正式啟動上市計劃,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離不開科技部門培育扶持。

  一組數據有力展現湖北科創企業培育“成果”:截至目前,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萬家、增長24%,排名歷史性上升至全國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5萬家、增長47%,數量首次突破3萬大關,排名繼續保持全國第5位。2023年,湖北獲批6家國家創新型産業集群,新增數量全國第1,總量居全國第3……

  按照湖北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計劃,湖北力爭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萬家,科創“新物種”企業達到2000家,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達到100家。

  厚家底築牢“新”優勢

  重科技創新,湖北有底氣、有底蘊,也有優良傳統。

  晚清時期,湖北先後創立兩湖書院、自強學堂,開啟了科教興鄂前奏。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視湖北科教及産業發展,以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水平院所高校,以武鋼、武重、武船、二汽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紛紛在湖北布局。

  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優質科教資源加速在鄂集聚,當前,湖北有中央所屬科研機構23家、高校132所、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32個,在校大學生近200萬人;“兩院”院士8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總量居全國第一方陣;建有國家實驗室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8家、湖北實驗室10家,推動湖北科技創新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

  全球首顆高分辨率毫米波雷達小衛星、全球存儲密度領先的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全球首款臨床全數字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設備……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湖北産出,一個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中國光谷加快邁向世界光谷,湖北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持續提升。

圖為中國光谷。新華網發

  馮艷飛&&,當前,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湖北科技創新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湖北要建成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點,科技創新始終起着引領、支撐、撬動的重要作用。

  通過“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計劃”,湖北加快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新物種’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鏈條,打通“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産業聚集”轉化鏈條。

  2023年,湖北新獲批9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達到84家,位列全國第5,培育科創“新物種”企業1054家,含獨角獸企業3家,潛在獨角獸企業8家,瞪羚企業1043家,光庭信息、天源環保等7家科創“新物種”企業成功上市。

  湖北科技創新的滿天繁星,正匯成高質量發展的璀璨星河。

【糾錯】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