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之後,每天下午4點一過,湖北棗陽大街小巷就瀰漫在一種異香之中。大小酸漿面館的師傅們趁着大火炒制臊子,蔥姜豬油的濃香在空氣中飄蕩,叫人沉醉。“搞碗酸漿面”就成了棗陽人一天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來棗陽品嘗特色美食的不二選擇。
酸漿面好吃,在於製作技藝極其精緻複雜。面要好,選上等的小麥精粉軋成有筋道的細麵條備用。製作酸漿是關鍵,不然再好的麵條,酸漿不好,口感也欠佳,因而捂酸漿這道工序尤其重要。
夜幕降臨,棗陽城區大街小巷熱鬧非凡,面館內外到處都是享受酸漿面美食的人們。
作為棗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酸漿面,請客吃碗酸漿面,奉上的不僅是真摯、熱情,還飽含着棗陽這座千年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兩百多年來,棗陽酸漿面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大量兼收並蓄各個時代的飲食文化,佐配以各式菜係,即能上大雅之堂,也能就鄉野小館,但琚灣酸漿面的製作技藝卻始終保留其原始的風格和特徵。
琚灣鎮一方面加大對酸漿面傳承人和傳承技藝的保護,另一方面對其進行全面調查、收集、整理,將口述的資料和實際操作的《酸漿面傳統技藝》書面化,並進行錄像、申報、出書等方式保存記錄。
作為傳承兩百年的傳統飲食文化,棗陽琚灣酸漿面製作技藝一直在被傳承保護。
2006年,“棗陽琚灣酸漿面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棗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3年,“棗陽酸漿面製作技藝”先後被列為襄陽市級和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彭光蓮被公布為“棗陽酸漿面製作技藝”棗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琚興波被公布為“棗陽酸漿面製作技藝”襄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琚灣鎮被評為湖北省第一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2023年“棗陽酸漿面製作技藝”非遺傳習所被評為第二批襄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示範基地。
4月27日,琚灣鎮舉辦酸漿面美食競技大賽,6家當地有名氣有特色的餐飲業主現場比拼,展示製作技藝。
棗陽市副市長、琚灣鎮黨委書記聶榮毅介紹説,經過創新改良,琚灣酸漿面既有地域風格,又有時代特色,既有傳統底蘊,又有現代氣息。每年三月伊始,琚灣鎮各大酸漿面館都是座無虛席,每天人流量達萬人以上。為了延長酸漿面産業鏈,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特色非遺文化,琚灣成功研發出了開袋即食型酸漿面,為酸漿面走向全國人民餐桌打下基礎,讓更多人能品嘗到棗陽美食,感受到非遺魅力。(李曉軍、畢學謙、耿宇寧、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