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①|勇作“追光”者——高德紅外摘“芯”記-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4/18 16:50:19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向“新”而行①|勇作“追光”者——高德紅外摘“芯”記

字體:

 編者按:

  潮涌荊楚千帆競。

  新華社湖北分社今天開始推出“向‘新’而行——新質生産力調研行全媒體訪談”係列融合專題報道。

  科技創新的先行者,産業模式的革新者,新發展理念的踐行者,他們將在這裏交流創新創業的真知灼見,分享未來趨勢的觀察思考。

  向“新”而行,以質為先。我們期待,在這個“新窗口”,可以看見新技術、新模式、新産業,看見新領域、新動能、新探索,更可以看見美好未來!

  沒有晶片 如同沒有靈魂

  企業就像是行屍走肉

  為了找到靈魂

  他們勇作黑夜裏的“追光者”

  十年磨一劍終于研制出世界領先的紅外晶片

  新質生産力調研行全媒體訪談

  邀請武漢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

  講述向“新”路上的艱辛故事

(點擊視頻,觀看完整採訪對話)

 對話實錄

  ■“沒有晶片,企業如同行屍走肉”

  新華社記者:1999年,您拿著辛苦積攢的30萬元,毅然下海,為什麼要投身當時國內還很不成熟的紅外熱成像領域?信心來自哪裏?為什麼取名“高德”?

  黃立:上世紀九十年代,到處彌漫著創新創業的氛圍。我也覺得應該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裏,做一點更有意義的事情。在這樣的改革開放大潮下,我也加入了其中。紅外和紅外熱成像是很小眾的市場。但我讀研究生學的是這個專業。當時考慮創業最好選擇高科技賽道,同時應該發揮長處,做擅長的專業,所以選擇了紅外領域。“高德”從字面上理解很直白,“高德”就是高尚的品德。做企業首先要把人做好,其次産品的品質也要好。做人好,産品好,企業才會繁榮,長久不衰。

  新華社記者:你們創辦初期企業發展順利,為什麼後來遇到困難?

  黃立:紅外熱成像是軍民兩用技術,國外對技術封鎖非常嚴密。這裏面最核心的部分,還是那顆晶片,我們稱之為“紅外探測器”。國外對此封鎖更是嚴而又嚴,美國到現在也沒賣過一顆給我們。“紅外探測器”是紅外企業的“心臟”,如果沒有“心臟”,我們企業可以説是“行屍走肉”,沒有“靈魂”,而且隨時可能被西方捏死。如果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高德紅外隨時可能會滅亡。出于這個考慮,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心臟”,找到自己的“靈魂”。所以“紅外探測器”晶片不管有多難,我們都義無反顧,不管要花多大代價,我們都必須要幹,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華社記者:當時有人勸你,晶片研制時間很長,投入很大。 紅外晶片應該由國家投資研發,作為民營企業,為什麼要擔當這個責任?

  黃立:沒有必要區分哪些事國家做,哪些事民營企業做。我們都要有這個擔當,一定不能等,不能靠,能做就應該去做。中國科技實力提高,應該靠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國家隊,還是民營企業,都是創新的主力軍,反倒我覺得企業更應該是創新主體。

 ■“經歷上千次失敗,終于看到曙光”

  新華社記者研制晶片十年中,有長達三年停滯不前,當時有放棄研發的想法嗎?

  黃立:從2009年開始研制,大概花了三四年我們就把“紅外探測器”做出來了,但性能一直遠遠達不到要求。主要是材料的問題,卡住了三年。這三年可以説幾乎就是毫無進展。理論和技術,西方對我們完全封鎖,都要從零開始。研發中,流片就流了可能上千次,每一次流片,花的錢其實都是很多的。老實説,我們當時都想放棄了,覺得可能怎麼也突破不了。後來我們創立了自己的理論和計算方法,按照新的理論和方法,迅速得到非常好的結果,當時感覺就好像黑夜裏突然看見了曙光,非常興奮。

  新華社記者:目前,高德紅外探測器水準在世界上處于什麼地位?

  黃立:2024年1月,高德的“高性能紅外探測晶片制造關鍵技術及産業化”科技成果順利通過了院士專家組的評價。可以非常自豪地説,我們的紅外探測器,跟西方最先進的水準比,不差分毫,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一些地方甚至還有領先之處。從模倣學習到“並跑”,下個目標我們希望能夠“領跑”。

  新華社記者:十年“追芯”成功,這對于國家發展意味著什麼?

  黃立:以前我們從西方一年大概也就進口幾百只紅外探測器。現在高德一年産量500萬只以上。想像一下,500萬只,中國所有的領域都能夠滿足。以前西方賣幾萬元一只,現在我們可以做到最低幾百塊錢一只。過去西方限制出口紅外探測器,而且價格非常高,因此在國防、汽車、石油、電力、化工等方面的應用都無法開展。比如汽車輔助駕駛,以往幾萬塊,車上裝不起,但現在幾百塊錢,隨便裝,能有效滿足我國汽車産業發展的需求。

 ■“跨界融合,主動作為”

  新華社記者:你提出“跨界融合、主動作為,積極推動未來産業發展”。你們的腦機介面項目進展如何?

  黃立: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一直要在創新之路上。除了紅外領域外,我們還在腦機介面,無人機等方面取得創新和突破。高德旗下的衷華腦機公司自主研發的6.5萬通道、雙向植入式腦機介面係統,于2023年8月通過了北京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領銜的專家組的科技成果評價,結論是“國際領先水準”。

  新華社記者:現在無人機市場非常廣闊,你們在這方面有哪些布局?

  黃立:低空經濟是前景廣闊的藍海。我們有多年積累的全套底層技術,目前已在武漢、深圳等地成功實施了低空共用無人機應用項目,是國內天地一體化智慧城市的標桿。我們將加快應用的推廣,將我們的普宙科技打造成全國低空經濟領軍企業,搶佔行業制高點。

  黃立(右三)與科研人員在高德紅外生産調試車間忙碌(2020年2月11日攝)。

 ■“科技工作者,心中都有一團火”

 新華社記者:作為成功的創業者,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在一線搞科研,甚至自己做實驗?

  黃立:我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質,可能還是工程師,主要工作是做科學發明,包括帶領團隊去實現科學發明。科技創業者心中都有一團火,都想要幹出一些在年老的時候回憶起來,值得炫耀的精彩事情。我想這一輩子,未來可能也一直會這麼工作下去。

  新華社記者:你對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信心如何?

  黃立:真正的動力來自于內因,民營高科技企業,一定是要自發地、非常有幹勁地去創新。只有自己堅定信心,看好國家未來的前景,毫無猶豫地投入其中,而且越早投入的話,企業發展就會越好。民營高科技企業應該在創新方面加大投入,要擔起責任來,這不僅是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是企業的生存之道。現在西方封鎖,我認為恰恰給本土高科技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市場,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此時高科技企業成長速度可能會更快,更應該堅定信心,加大創新投入。

  策劃 惠小勇

  監制 李鵬翔

  統籌 梁建強 余國慶 徐海波

  制片 王自宸 李思遠 龍大虎

  導演 饒 饒

  主持 王斯班

  編導 潘志偉 方亞東 鄭 璐

  視覺 程 敏 肖藝九 張希祉

  報道員 余小小 徐 適

  合成 陳 輝 殷藝寧 張 望

  鳴謝 武漢光谷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湖北分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余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