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法院踐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健康指標”化解風險難題
“我們會逐一對照問題研究解決方案,做好買賣合同糾紛風險預防。”拿到蔡甸區法院奓山法庭送上門的《法治體檢企業自測表》後,某商貿公司負責人當場表態。
近年來,蔡甸區企業買賣合同類糾紛案件增多,影響企業生産經營。為此,蔡甸區法院創新製作《法治體檢企業自測表》,從司法大數據入手,分析企業在建設施工合同、買賣合同、勞動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類型化法律風險問題,並為10余家企業量身定制個性化司法服務。
蔡甸區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能否科學判斷企業的‘健康狀況’,評估體系的制定是關鍵。”
蔡甸區法院經過反復研討體檢內容、評估體系等問題,最終形成包含企業管理、合同簽訂、勞動用工等5大類24小項“健康指標”。
“我們定期在工業園區進行‘專項巡診’,全方位聆聽企業法律需求,‘共性+個性’為企業量身定制司法服務,並根據企業自測得分情況,分級分類幫助他們化解風險難題。”奓山法庭庭長方雯説。
蔡甸區法院還通過“菜單式普法、案例式説法、點單式服務”,以“微光成炬”法治夜校活動為依託,常態化開展“法治體檢”,點對點了解企業生産經營狀況,面對面把脈會診涉企法律問題。借助中德國際産業園“法治共建工作站”開展金融糾紛巡迴審判,蔡甸區法院通過依法釋明引導、延伸審判效果等方式,努力形成“審理一件,化解一片”的效果。
今年以來,蔡甸區法院通過實地走訪、電話&&等方式入企20余次,幫助化解訴訟風險10余起,發送營商環境白皮書、風險提示書等500余份。
要素式審判保障案件速審速結
“這種批量式審理金融案件效率真高!跑一趟就可以在當天解決。”某金融公司代理人感嘆道。
近日,蔡甸區法院一天內開庭審理了10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因此類案件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當天便出具了裁判文書。
承辦法官説:“針對該類金融借款合同案件,我們主要通過‘要素式’審判進行審理,根據庭前法官會議提煉的審判要素,對無爭議要素予以確認,對有爭議的事項進行重點審查,將法庭調查內容以標準化、條款化形式呈現,並在庭審結束後,根據查明的事實製作要素式民事判決書,保障案件速審速結。”
據悉,蔡甸區法院聚焦群眾高效、便捷、權威解紛的司法要求,堅持集成式解紛、專業化布局,自主研發“兩類四級”繁簡案審限管理系統,構建起銜接有序的速裁快審新模式。
針對金融借款合同、民間借貸合同等涉企融資糾紛案件,蔡甸區法院推行要素式審判,推廣表格式文書,集約辦理系列案件,提升辦案效能。2024年以來,適用要素式審判方式審結案件77件,服判息訴率達100%。
“調立審執一體化”跑出營商環境加速度
為更好促進審判和執行高效銜接,縮短案件處理周期,蔡甸區法院建立了《關於在人民法庭推行“調立審執一體化”工作實施意見(試行)》,以審執一體高效率,跑出營商環境加速度。
岑某承租某傢具廠部分廠房,退租後拒不清理廠房、恢復原狀。承辦法官考慮到因雙方矛盾導致廠房空置數月,如久懸不決會進一步擴大損失,依法對案件作出判決,但在判決生效後,岑某仍未自覺履行義務,某傢具廠申請強制執行,執行員第一時間傳喚岑某到庭,經進一步釋法明理並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後果,最終岑某當場履行。
“沒想到從執行立案到執行完畢只用了15天,我們廠房現在又可以重新招租了。”順利解決糾紛的傢具廠將兩面錦旗送到了法官和執行員手中。
承辦法官説:“判後促執能夠讓糾紛得到實質性化解,群眾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司法溫度。”
蔡甸區法院將判後促執融入辦案工作中,建立“一室一助一團隊”工作模式,在各人民法庭設立執行工作室,靈活適用判後答疑、受理執行申請、判後促執等舉措,延伸司法服務,推動法庭案件就地執行,實現“紙上權益”兌現。自“調立審執”工作模式運行以來,三個人民法庭涉企訴前調解案件自動履行率達98.8%,訴訟案件自動履行率達80.6%。(郝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