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平原聽潮聲-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1/16 10:38:12
來源:新華網

江漢平原聽潮聲

字體:

  冬日裏,行走在江漢平原上,訪企業、看農田,記者感受到這裏孕育著春天般的生機,發展的浪潮中印著一串串勤勞堅韌的腳印、藏著一個個聰明能幹的故事。

  在摩擦一號制動科技(仙桃)有限公司三號工廠裏,機器人在制作剎車盤。(張勳 攝)

  機械手揮舞“手臂”,在熱壓機器人、燒蝕機的配合下,光潔的剎車片與剎車盤逐漸成型……這是摩擦一號制動科技(仙桃)有限公司新落成的三號工廠裏的一幕。隔壁車間,第二條生産線正抓緊建設,預計龍年春節前完工。

  摩擦一號大量産品銷往海外,隨著市場需求加大,前兩個工廠已于2019年滿産。“供不應求,訂單到4月底都做不完。新工廠全自動生産線的投産基本實現工人減半、産能翻番,我們預計今年能生産1500萬個剎車片和1500萬片剎車盤。”公司副總經理張自立説。

  走進鼎龍(仙桃)半導體材料産業園,車間靜悄悄,湊近看了才發現,或粗或細的金屬管道密密麻麻,連接著或大或小的反應釜,形成千噸級半導體顯示光刻膠光敏聚酰亞胺生産線,工人輕點滑鼠,機器無聲運轉。

  一墻之隔的工地上,塔吊升降,機器轟鳴,鋼筋敲擊聲不時傳來。鼎龍公司副總經理任驥麟説,那是鼎龍招引而來的湖北新藍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地。不久後,兩家公司將發展起迴圈經濟,新藍天為鼎龍提供上游原材料,鼎龍的副産物電子級甲醇則將成為新藍天的生産原料。

  在中石化江漢鹽化工湖北有限公司中控室,工作人員對設備運作狀況進行監控。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奠基于1990年的中石化江漢鹽化工湖北有限公司看起來略顯陳舊,但車間已實現自動化生産,工作人員坐在中控室,便可實時監控設備運作狀況並調整參數。“得益于豐富的地下鹽鹵資源和不斷迭代的技術,我們已成為全球重要的消毒劑生産基地,産品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江漢鹽化工執行董事仇金彪説,“我們信心很足,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工業産值規模達到30億元。”

  一條條管廊如同銀色長龍,從江漢鹽化工延伸出來,將其生産的副産品氫氣、氯氣等,輸送至潛江市江漢鹽化工業園內的各家企業。2016年,長飛光纖落戶該工業園。隨後,法國液化空氣、晶瑞電材、孚諾林等相關企業入駐潛江,逐步形成一條産值突破430億元的綠色化工與光電子資訊産業鏈條。

  “有了園區豐富的原料供給,我們幾乎每年都在擴産。半年前,五期項目投産,光纖産能從3000萬芯公里增長到6000萬芯公里。”長飛光纖潛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善沛説,同時,公司生産的氯化鈉、氯化銨等副産物,又可成為江漢鹽化工的生産原料。

  圖為潛江市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盡管已是銷售淡季,記者下午到訪潛江市郊的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時,工作人員正忙著將一箱箱小龍蝦搬上10余輛貨車。負責人康峻説,現在中心每天還可發出200余噸蝦。從潛江出發,它們可在14小時內運抵全國660座城市。

  “過去6年,我們的小龍蝦配送量增長了近50倍,去年交易額達130多億元。”康峻説,中心從最初的3個交易區、3個物流區,逐年擴建,到今年3月,將有7個交易區、5個物流區。

  在潛江,“蝦稻共作”帶動土地流轉,小田變大田,推動建成13個萬畝、70個千畝蝦稻基地;小龍蝦年加工能力達70萬噸,小龍蝦被做成預制菜、休閒食品、醫藥保健品,賣向全球。如今,小龍蝦在潛江的産業鏈綜合産值已超過750億元。

  返程時,記者經過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天門市。在多寶鎮,上百名工人在一碧萬頃的蘿蔔田間忙碌;街邊工廠裏,機器自動清洗過的蘿蔔被按照大小與品相分類打包;馬路邊,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排隊等待裝貨。

  天門市佛子山鎮陸泉生態茶園一角。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在緊鄰大洪山余脈的小山包下,記者意外發現一片茶園。江漢平原的土壤與海拔並不適宜種茶,但陜北媳婦張芬走訪多地,學習種茶技術、改良土壤,並用機器模擬實現類似高山雲霧環繞的濕度,在天門實現六大茶係樹種的規模化種植。

  張芬做的既是茶,也是文化。“從茶産品到茶周邊,從茶研究到茶文旅,我們茶園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邁步。”她説。

  夜已深,物流車輛仍在天門穿梭不息。抓住疫情後紡織服裝産業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契機,天門吸引大量企業與工人回流,搶灘“電商服裝”賽道。去年,天門服裝電商交易額近400億元,平均每分鐘就有超500單服裝快遞從這裏發往全國。

  江漢潮涌,星光不負趕路人。(記者惠小勇、樂文婉)

【糾錯】 【責任編輯:肖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