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班門弄斧”的傑克與他的中外弟子——一位美國人的武當山習武之路-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1/11 16:01:23
來源:新華社

參考消息特稿|“班門弄斧”的傑克與他的中外弟子——一位美國人的武當山習武之路

字體:

  【原標題】“班門弄斧”的傑克與他的中外弟子——一位美國人的武當山習武之路

  文/吳植 樂文婉

  晨曦穿透薄霧灑在武當山腳下,那裏靜臥着曆盡600餘年滄桑的玉虛宮遺址。大殿前一個高大的身影揮舞着銀光熠熠的長劍,一招一式或飄逸靈動,或雄渾有力。舞劍者近看與山中道人並無二致,只是有着一張西方人的面孔。

  傑克在武當山玉虛宮練武(伍志尊 攝)

  他是美國人傑克·平尼克,而他更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武當三豐派第16代傳人。到過中國道教聖地、武術之鄉武當山的外國人不計其數,卻很少有人像傑克一樣。他從“洋弟子”成長為“洋教練”,並安家留在武當山,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傳授太極功法、分享對中國文化的感悟。

  “這算不算班門弄斧?”有人打趣地説。帶着這個問題,記者在多個場合採訪過傑克和他的中外弟子,目睹了一個美國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執着追求,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身心並重、內外兼修的共有認同。

  崇“武”而來,因“文”扎根

  武當山位於鄂西北十堰市中國南北地理交匯處,千百年來都是習武學道者的棲隱之地。懷着學習中國功夫、練就強健體魄的初心,傑克2010年離開家鄉伊利諾伊州小城基瓦尼,不遠萬里來到這裡。

  當時武當山腳下還沒有機場,高鐵在中國也遠未像現在一樣四通八達,加之傑克語言不通、毫無海外旅行經驗,通往武當山的輾轉之路對他來説就像一場探險。一路上,他丟了行李,迷了方向,手上只剩下一本字典。他説,如果不是幾個陌生中國人主動上前幫助,他恐怕會動打道回府的念頭。

  從一句漢語也不會説,到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且能看懂《道德經》原文;從隻身一人來到東方國度拜師學藝,到與一個陜西姑娘結婚生子;從學員進階為教練,再到自立門戶,打算開一家武館……時光悄然流逝,今年34歲的傑克早已融入這片土地。

  傑克和女兒一起寫書法(伍志尊 攝)

  武當山當地人也已習慣了傑克的標準“出場”:身高超過1.9米,黑色道袍,黑色長髯,長髮在頭頂盤成髻,背着一柄長劍和一把拂塵,或是一兩根洞簫,有時騎着紅色電動車在城裏穿行,有時帶着三兩個外國徒弟在山間行走。

  “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遠的路。”傑克説,特別是最初幾年在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期間,不同的語言環境、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生活體驗,以及身體靈活度、耐受度和力量難以跟上訓練要求的情況,都給他帶來不小衝擊。

  最讓他難忘的,是不論寒暑每天5點半起床練功、用竹子拍打身體提高抗擊打能力、犯錯要被打手板和蹲馬步。他一度感到“似乎每天都能找到新的理由讓自己放棄”,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不僅因為我看到的是長遠目標,相信自己的身體會變得更好,更因為熱愛。”傑克説。

  堅持就是勝利。在當時那個有24名學員的5年制“外籍傳統武術班”,只有一半人學完結業,傑克是其中之一。他掌握了八仙棍、形意拳、太極拳、氣功等,還逐漸找到了一種文化共鳴,學會了一種人生哲學。

  “我來這裡是因為武術,但留下來是因為它背後的文化。”傑克説,武當武術並不是用來對抗和勝過別人,而是講究內外兼修、剛柔並濟。道家文化主張順應自然,這並不是要被動接受命運,而是尊重規律、適應變化、尋找和諧之道。

  傑克説,他第一次看《道德經》,就發覺之前一些難以言表的體驗和思考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後來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許多想法與莊子思想很像,這些都讓他對這片土地及其文化愈發熱愛。

  融通中外,激勵他人

  2023年武當太極拳國際聯誼大賽上,伴着悠揚的洞簫聲,傑克專注地打出一套武當太和拳,一隻不知從何而來的黑蝶繞着他飛舞,落在他肩頭。“莊周化蝶,以資鼓勵”“標準,地道,原汁原味”……許多網友為這一幕點讚。傑克在大賽中獲兩枚金牌,他的兩位“洋弟子”各獲一枚銀牌。他卻説:“獎牌對我來説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通過我這扇門,了解到武當太極和中國文化。”

  借助網絡,傑克正將這扇“門”越開越大。2020年以來,在妻子曹玲的幫助下,他製作發布了數百條網絡短視頻作品,包括美國親朋在內的無數人跟着他的視頻練太極、吹洞簫,還有人跟他預約一對一網課。

  傑克説,他教授的課程不局限於武術,而是集太極功法、道家文化和道家藝術於一體,這些元素“就像桌子的腿,少一根,桌子就立不起來”。

  其實,傑克多年前在武術館結業後,就曾留下協助師父帶徒弟。對此,有人不解:學員們千里迢迢來武當山學習,為什麼跟着一名外籍教練?傑克的師父、武術館館長袁師懋告訴記者,傑克的武術動作標準、理論學習系統,他的優勢更在於一方面懂中文,對所學理解很透,另一方面能用地道的英文向外籍學員傳授。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不斷有來自各地的人到武當山慕名拜訪傑克。玉虛宮不遠處的劍河畔,一間小茶舍是他接待來訪者的地方。

  記者在茶舍遇見了比利時人莫裏吉·布拉克。他跟着傑克上了3年網課後,終於得以當面求教。他説:“太極的學習涉及武術、道家思想、古典音樂、茶藝等方面,而傑克都能解釋得很清楚。”英國人本傑明·盧卡斯平日在武術館學習,周末到茶舍與傑克探討。他説:“傑克明白我哪不懂,總能幫助到我。經過學習,我的身體和情緒都變得更加平衡舒暢了。”

  茶舍裏也不乏中國人。鄒陽曾在上海做程序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身心俱疲,去年辭職到武當山學習。他説:“我從不覺得傑克是‘班門弄斧’,他既是優秀的學習者,也是很好的老師。對待初學者,他反復示範,把平和、包容的心態也傳給了他的弟子。”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研究生張巧曾是傑克在武術館的弟子。她説,起初擔心這個外籍教練不夠專業、不便交流,後來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傑克對武術的熱愛和專注深深感染了她。她説:“過去我羞於當眾打太極。傑克鼓勵我堅持練習,不要在乎周圍的人説什麼。現在我勇敢多了。”還常有孩子跟隨父母到茶舍做客。傑克説:“他們好奇一個‘老外’是如何學習中國武術和傳統文化的。我天資平庸,20歲才從零開始,但是持之以恒成了‘內行’。我的故事讓他們獲得激勵,相信自己的目標並不是遙不可及。”

  勤修不輟,傳道海外

  無論是平日居家,還是坐火車、乘飛機到外地旅行,又或是與一群歐美朋友在聖誕節聚餐,傑克從未改變他那一身道人的裝束,武當文化的氣息自內向外散發,貫穿生活點滴。

  “打太極是比喝咖啡更能開啟新一天的方式。我每天6點左右起床,先打一會兒太極,舒展身體,放鬆精神。身心都準備好了,才能開始真正的修煉。”他説。

  他的另一個重要愛好是吹洞簫。傑克認為,洞簫是一種與道家極為親近的樂器,吹洞簫能鍛煉太極練習者的氣息,還能讓人感受太極背後的中國文化。所以洞簫成為傑克太極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傑克在家中吹奏洞簫(伍志尊 攝)

  傑克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他的著作《入門洞簫》已在美國發售,是第一本在美國出版的英文洞簫教材。他説,太極文化、道家文化等方面的英文版書籍很少,而在世界範圍內,想學的人卻有很多,他希望能夠為這些愛好者提供更多學習資源。當下,傑克正潛心研究《道德經》,努力編寫一部英文解讀本,書中不僅用英文闡釋道家術語,還會附上他自己對這本著作的理解。

  “很多人好奇,我怎樣用英文講中國傳統文化。我的回答是首先好好學習中文,然後再用英文講出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讓我癡迷,學兩三年是不夠的,可能需要學一輩子,而且不同的歲數會有不同的理解。”他説。

  在傑克的影響帶動下,武當文化也成了他一家三口的家庭文化。9歲的混血女兒曹琳娜不僅會打太極、舞劍、弄棍,還會彈古箏、吹葫蘆絲。曹玲説:“曾不止一個人問我,中美組闔家庭有沒有文化和習慣上的差異、衝突。我説,好像從來沒有。傑克一直努力適應中國,我從來不努力去改變他,反而是他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影響了我和孩子。我為此感到驕傲。”

  關於未來的發展,傑克已有明確的方向:在中美兩國各開一所武術館,弟子們在這裡“能學武,能學文,能學藝術”。“很多西方朋友都希望來武當山學習,但是沒有時間和機會,所以我希望能夠把武當文化帶回我的家鄉美國。但是,我已經不能與武當山分離,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有我的家、我的下一代、我的學生。”傑克説。

  為了進一步學習如何教授運動健身類課程,促進太極教學,傑克不久前考取了美國運動委員會的培訓員資格證書,現在正通過網絡進修一個為期兩年的大學課程。

  “人生的意義在於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會持續不斷地學下去。我不想當普通的教練、教普通的學生,我想當師父、收武當三豐派第17代弟子,將武當文化和門派傳承下去。”他説。

  刊於《參考消息》1月11日第8版

【糾錯】 【責任編輯:李曉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