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獼猴桃生産大國,果園面積與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與此同時,進口量也同樣位居世界首位。2024年元旦,位於武漢蔡甸的一個獼猴桃基地,憑實力“圈粉”,靠技術“破局”,産品走俏高端水果市場。果園主理人是中國獼猴桃事業奠基人、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的創始人黃仁煌,今年已89歲高齡。
80歲再創業,歷時8年養地、選品、種植,最終走向市場的“慢心良田”獼猴桃,受到消費者熱捧。黃仁煌説:“我希望能夠把這麼多年研究得出的經驗,在市場的第一線來運用推廣,為獼猴桃産業持續做出貢獻。”
讓“中國的果”有了“中國的權”
獼猴桃起源於中國。1904年新西蘭從湖北宜昌引種後,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逐步成為獼猴桃生産和貿易大國。
我國雖然擁有豐富的遺傳種質資源,但從基因資源中分離出的基因和培育的品種相對較少,很長一段時間既不受國際專利保護,水果質量也不好。我國少數種植戶曾嘗試種植新西蘭等國的品種時,卻因侵犯專利權而遭受懲罰,導致了“種中國的果,侵外國的權”的尷尬局面。
1978年,黃仁煌作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加入全國獼猴桃種質資源普查的工作,並於1979年建立了面積為2公頃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獼猴桃分佈在野外的深山中,為了收集寶貴的種質資源,黃仁煌和團隊成員爬山涉水,無論是懸崖峭壁還是溝壑深淵,哪有獼猴桃,哪就有他們的身影。
儘管經常遭遇困難和危險,但黃仁煌和同伴們從未退縮過,最終選育出“武植3號”“金桃”“金艷”等一系列享譽中外的獼猴桃優良品種,並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其中,“金桃”品種首開我國自主知識産權農作物實現全球專利轉讓使用的紀錄。獼猴桃在科技上實現了“走出去”,“中國的果”終於有了“中國的權”。
讓獼猴桃科研成果推廣應用
無論是退休前還是退休後,黃仁煌都在專心做“把獼猴桃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工作。他先後在湖北大山深處的建始縣和利川謀道鎮興隆村、河南西峽縣、陜西省的獼猴桃種植基地等地,為貧困山區和貧困農民培育優秀獼猴桃種植能手和土專家,助力脫貧攻堅。
為解決平原種植獼猴桃的難題,2015年,黃仁煌選址武漢蔡甸基地,開啟為期8年的種植試驗,研育出了抗水澇的種植方式;通過品種之間的雜交研育,解決了讓許多果農聞之色變的潰瘍病難題。
“這是東紅,金果紅心,果香獨特口感好,富含花青素,是我們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專利品種,榮膺2019柏林國際果蔬展金獎。”黃仁煌指着獼猴桃娓娓道來。他&&,國內現在獼猴桃市場更多還在低價競爭,要把中國從獼猴桃大國變成獼猴桃強國,那就應該從自身做起,不斷去研究、去實驗更好的中國特色的種植標準。
“好土地才能種出好果子。”黃仁煌説,全程採用科研標準的生態種植,前3年,只種黃豆,種而不收,還綠入土,滋養耕地。2018年,黃仁煌從51個品種中選取最適合平原生長的品種開始産業化種植。一顆優質的獼猴桃,要有嚴苛的種植標準,基地採用“三段式”嫁接,高抗培苗;規範種植養護根基,使用有機生態肥,確保對土地“寓養於耕”;清潔水源灌溉,杜絕污染源侵害,環境、土壤、樹體傳感器即時檢測,確保獼猴桃時刻處於最佳生長狀態。種苗定植後,樹體歷經4年營養生長,第5年初步挂果。
科研人的堅守和原則
好的獼猴桃,種植和採摘都需要高成本。種植的成本在於採用生態有機種植、規範養護,採摘的成本則來自於高成熟度採摘帶來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果子損耗。
“不能早採,得樹上自然7成熟採摘,中華獼猴桃紅心需超過167天,中華獼猴桃黃心需超過200天,讓獼猴桃在樹上吸收到足夠多的養分。”黃仁煌説,樹上達到的成熟度,決定了獼猴桃的風味上限。成熟度越高的果子,汲取到的養分就越多,果肉密度更高,風味也更好。
“為了達到黃老的這一標準,基地的獼猴桃上市期晚了一個月,錯過頭茬售賣期。”一位基地工作人員説,自然熟意味着在果子的幼年期、成長期和成熟期都不能使用化學藥劑控制果子的生長,雖然有經濟損失,但大家都尊重老先生的堅守和原則。
“我是共産黨員、是科技工作者,只要科學知識和技術還能為社會服務,我就能守着這些獼猴桃!”黃仁煌這位曾獲國家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植物園終身成就獎等諸多榮譽的老者説。(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