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漢協和醫院援助鶴峰醫療隊隊員在鶴峰縣中心醫院為患者做手術。
推送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助力山區醫療水平提升。18年來,135名武漢協和醫院專家不間斷奔赴位於武陵山區的湖北省鶴峰縣,為山區群眾送去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2005年7月,武漢協和醫院積極響應國家“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衞生工程”,首支支援鶴峰醫療隊一行5人抵達鶴峰。山巒疊嶂、翠綠蔥鬱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而當地的醫療現狀卻讓人心酸。
當時的鶴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鶴峰縣中心醫院就診率不到50%,病床僅190張,臨床、醫技科室僅10個,住院樓、門診樓墻面斑駁,病床銹跡斑斑,醫療器械十分簡陋……
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符榮是首批援鶴專家之一。他回憶,初到鶴峰時,鶴峰縣中心醫院沒有獨立的神經外科,遇到相關病人,只能送往上級醫院。
符榮決心用自身專業知識改變這種狀況。當年10月,一位患者出現頭痛、嘔吐等情況,經仔細觀察,符榮與醫生們判斷必須盡快開顱。與家屬溝通後,符榮最終憑藉專業素養用手搖鑽等基礎設備進行了近6個小時的手術,幫助患者脫離生命危險。
圖為武漢協和醫院援助鶴峰醫療隊隊員在鶴峰縣中心醫院為患者做手術。
在符榮的帶領下,神經外科在鶴峰縣中心醫院一步步突破。剛開始的手術,符榮親自主刀。後來,“徒弟”試着上手,符榮在手術室壓陣,讓他們在實操中提高手術技能。
“鶴峰可以做開顱手術在當時很難被相信,在協和專家援鶴之前,醫院沒有神經外科。如今,神經外科發展勢如破竹,腦外傷專業和高血壓性腦出血已經完全不需要轉院治療了。”鶴峰縣中心醫院外三科主任覃遵訓説。
圖為武漢協和醫院援助鶴峰醫療隊隊員為社區居民進行義診。
135名武漢協和醫院援鶴專家,每一名都留下了獨特的記憶。
鶴峰鐵爐白族鄉馬家村、鄔陽鄉雲霧村、五里鄉紫荊村……哪最偏遠最貧困,哪就有武漢協和醫院專家團隊義診的身影。2005年至今,武漢協和醫院麻醉與危重病研究所教授姚尚龍每年都會帶隊前來定點幫扶。姚尚龍及其團隊已累計開展義診200余次,為數萬名大山深處的患者送去福音。他説:“醫療扶貧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我希望老百姓在基層也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服務,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鶴峰人民熱情淳樸,很多患者來復診時,會給我塞一個煮熟的雞蛋,或帶兩個自家種的紅薯。每次去村裏義診,鄉親們隔老遠就能認出我。”武漢協和醫院婦科醫生陳輝説。
2023年7月,武漢協和醫院骨科醫生賈傑放棄出國進修的機會來到鶴峰。8月,他為一名40多歲的患者進行了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地行走。賈傑説:“40多歲的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恢復勞動能力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這比出國進修更有意義。”
圖為武漢協和醫院援助鶴峰醫療隊隊員下鄉義診。
18年來,135名武漢協和醫院醫生先後來到鶴峰。他們或長期或短期駐紮於此,傾心幫扶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135名專家還帶出了一大批“徒弟”,他們成長為科主任、護士長、學科骨幹,乃至醫院領導,成為一支帶不走的專家團隊。
如今,鶴峰縣中心醫院高樓聳立,設備先進,科室設置齊全。經過援鶴專家的傾心幫扶,鶴峰縣中心醫院新建11個臨床專科,許多專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截至目前,鶴峰縣中心醫院先後有6個專科獲評湖北省縣級醫院臨床重點專科和臨床重點建設專科,15個專科成長為州級臨床重點專科,7個專科成為恩施州臨床重點建設專科。鶴峰縣中心醫院由二級乙等醫院成長為二級甲等醫院,獲“恩施州最佳文明單位”稱號,從湖北全省二級醫院倒數第五位提升到46位,前進了130位。(吳文華、蔣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