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攻堅“新三三〇工程”
53年前,代號“三三〇工程”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10萬建設大軍來到湖北宜昌。工地在哪,家就安在哪,一批平房、筒子樓等工房成為工人們的棲身之所。
幾十年來,絕大多數工人搬入新家,但仍有近5000戶職工及家屬居住在工房。安全隱患突出,群眾意見多;企業每年維管投入數千萬元,發展負擔重。
改善職工群眾居住條件,改觀區域整體環境面貌,推動國企發展輕裝上陣……近年來,聚焦宜昌基地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改以及筒子樓解危改造安置工作,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打響了“新三三〇工程”攻堅戰。
求解跨越半世紀安全難題
冬日暖陽,在宜昌市西陵區望洲崗路34號筒子樓,葛洲壩一公司退休職工家屬馬麗榮正在收拾行李。不久前,她簽署搬遷協議,購買了50平方米的安置房。
“真沒想到,70歲了還能搬進新房。”馬麗榮告訴記者,1983年跟隨丈夫參與建設葛洲壩,單位雖多次修建保障房,可丈夫去世早,兒子又常年患病,實在無力購房,全家一直住在單位辦公樓改造的筒子樓。
2022年以前,在葛洲壩集團宜昌基地,像馬麗榮這樣長期住在平房、筒子樓等工房裏的家庭還有不少。根據調查,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周邊西壩、望洲崗、紫陽等片區,有4886戶共1萬多人居住在建壩時期修建的工房內。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綜合管理中心黨委副書記王輝介紹,由於工房不收取房租,即便房屋結構老化成為危房,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一些職工及家屬也不願搬離。防火、防盜、防汛、環境整治等責任壓在企業頭上,每年硬性開支數千萬元。
王輝説,由於時間跨度長、歷史成因多、住戶身份雜,相關工房隱患排查及解危改造安置工作是企業一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題。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黨委意識到,宜昌基地自建房解危安置,事關企業安全發展、地方和諧穩定、職工群眾福祉,必須加快謀劃“清退”“騰挪”工作。
政企聯動打開群眾心結
邱有珍是葛洲壩二公司退休職工家屬,今年74歲的她一直居住在紫陽片區一處30平方米、沒有廁所的平房內。起初,她誤認為解危安置就是要將她“驅離”出去,一見到工作人員便緊鎖大門,拒絕溝通交流。
為此,葛洲壩二公司請來專業人員對房屋進行鑒定,及時反饋危房鑒定結果。同時,黨員幹部反復上門了解老人需求,&&其子女宣傳相關獎補政策。最終,邱有珍決定搬離平房,遷入安置新居。
在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工會主席黃浩看來,自建房解危安置,旨在讓職工群眾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而宜居”,只有用心用情、依法合規,打開大家的心結,才能化解矛盾和質疑。
為更好地服務職工群眾,葛洲壩集團聯合宜昌市政府組建政企聯合指揮部和專項工作組,推動民政、住建、城管、公安等單位與街辦、社區成立工作專班。政企雙方還積極推動低保救助、低收入家庭認定、公租房實物配租、公租房貨幣補貼等保障政策,滿足不同身份類型、不同經濟條件人員需求,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職工群眾需要什麼,工作專班就幹什麼:申報資料路程遠,指揮部直接搬進現場工房提供“一站式”服務;騰挪找不到臨時住所,專班主動&&對接房源;行李多了不好搬,專班幫忙找來車輛安全送達……
一系列貼心舉措下,自建房清理整治受到職工群眾廣泛認可。2022年,葛洲壩集團宜昌基地拆除平房1434戶,實現平房“應拆盡拆”的階段性目標。今年以來,已騰空筒子樓80棟共1529戶,筒子樓解危安置工作進展順利。
管好長遠實現輕裝上陣
走進集中安置的平湖馨苑小區,道路寬敞乾淨,兩側植被蔥鬱,許多住戶窗外都挂上了臘肉香腸,一片祥和的生活景象。
中國能建葛洲壩綜合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豐帆介紹,為保證解危安置職工群眾搬得出去、住得下來,葛洲壩集團與地方政府協商,鎖定宜昌市房投公司643套安置房源用於安置工作。目前,簽約住戶補助資金支付、已購房住戶安置房交付及不動産權證辦理工作正在進行。
76歲的葛洲壩二公司退休職工劉可忠説,這段時間,隨着搬遷居民陸續入住,相同的生活經歷讓大家很快熟絡,早前對陌生環境的擔憂煙消雲散,小區也漸漸熱鬧起來。如今,每天都有很多同事一起散步、買菜,生活簡單愜意。
據了解,根據規劃,三峽花苑二期安置小區正加緊組織開展施工,預計2025年底交付使用275套安置房源。
“這是葛洲壩集團發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領&&,實施筒子樓解危安置工作,是落實主題教育讓“身邊人都幸福起來”的具體舉措,是順應城市發展、消除安全隱患的利民之舉,更是減輕企業負擔、促進輕裝上陣的有效手段。
一子落而滿盤活。
歲末,葛洲壩集團傳來好消息,騰挪筒子樓、拆除平房後,包括鎮鏡山等騰出地塊已移交宜昌市西陵區,口袋公園、惠民停車場、活力健身區等一批補短板、強弱項的民生工程相繼開工。未來,鎮鏡山、綿羊山、營盤山等區域將與中心城區深度融合,葛洲壩片區迎來了新生。
與此同時,葛洲壩集團海內外多點開花,連續中標輸電、基建、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多個項目。(王自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