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千八百年,品武昌“三味”-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12/28 09:17: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穿越一千八百年,品武昌“三味”

字體:

  記者廖君 熊琦 閆睿

  前瀕江漢眾流之匯,後臥東湖聽濤碧波。武昌,武漢三鎮中獨處于長江南岸的重鎮,自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依蛇山築夏口城啟幕,歷經唐宋元明清多朝擴建薈聚江流賢勝,憑借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名震天下,再到新時代從長江之畔走上世界舞臺。

  “以武為昌,因文而盛”,迎來1800年建城史之際,武昌地區生産總值即將突破1900億元,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穿越歷史滄桑、品味平凡煙火,記者近日走進武昌,尋跡它的歷史榮光和內生力量,感受奮楫向前的澎湃之勢和躍動之姿。

  走近起義門,總有一股英雄氣在縱橫

  早高峰時節,從武昌沿二環線南段驅車駛向漢陽,往來司機都能注意到,和煦晨光中,一座紅墻灰瓦的城門樓靜靜矗立。

  如果停下匆忙腳步,詢問生活在這裏的老居民,他們也許會拍著胸脯、自豪地唱起順口溜:“兩千年來人吃人,武昌一仗開紀元,三座大山壓不扁,轉眼已經過百年。”

  登樓近觀,鬥拱飛檐之下,30根朱紅廊柱環抱——1911年,革命黨人就是從這裏打開城門,迎接南湖炮隊入城,迅速攻佔了附近的楚望臺軍械庫,炮轟當時的總督府,一舉拉開了辛亥革命序幕,打開了近代中國進步的閘門。

  作為武昌9座老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起義門百年間歷經兩次重修,輕撫這裏的一磚一石,似乎就能觸碰古城厚重的歷史。如今,高架橋上車來車往,周邊市集人流穿行,但它總會引人駐足,好像在訴説千百年來這座城的故事。

  武昌區起義門城樓。(中共武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武昌古城的發端要追溯到三國時期。民間文保人士、武漢文史專家劉謙定介紹:“當年孫權所築的夏口城,只是一個軍事城堡,規模不大。其後千余年時光裏,這座城池歷經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名四度變更。”

  有詩雲“上下武昌城,古今兩鄂州”,講的就是歷史上兩地稱呼互換的趣事: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歷史上最開始的名字叫武昌;而今天的武昌,從隋朝一直持續到元朝都以鄂州為舊名。元代在全國設十三行省,湖廣行省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為武昌路,鄂州城才改稱為武昌城。

  武昌舊城有較大發展則始于明代。到了清代,便成為湖廣總督、湖北巡撫、武昌府、江夏縣等所在地,“官署林立,冠蓋如雲”是當時武昌城的真實寫照。

  信步武昌街頭,循著尋常巷陌的門牌,就足以被鐵血忠勇的歷史震撼。

  位于武昌小東門的忠孝門、位于司門口的原岳家軍帥府、黃鶴樓岳飛廣場……“岳飛抗金的故事大家耳濡目染,但他與武昌的淵源卻鮮為人知。在他39年的短暫一生中,曾有7年時間屯兵湖北,武昌蛇山腳下的司門口,便是他的安家之處。這樣説來,他也算是武昌古城的老街坊。”武漢科技大學國學中心主任孫君恒教授介紹,岳飛與母親一同生活在武昌,並陪伴老母親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

  從起義門前行2公里,一條與“張之洞路”平行的“彭劉楊路”自長江南岸橫貫入城。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在執行武昌起義任務時,先後被清軍逮捕,他們受審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10月10日淩晨慷慨就義。為紀念革命黨人的大無畏精神,這條街道由此得名。

  “三位烈士的慷慨就義,顯示了湖北革命黨人的英勇氣概和獻身精神。”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曾評價道,彭、劉、楊三人犧牲的消息,非但沒有使得起義中斷,反倒激起革命黨人百倍勇氣,于武昌點燃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歷史烽火,開啟了國人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奮鬥的百年征程。

  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昌更是一片傳承紅色基因、流淌紅色血脈的熱土。在武昌區中華路街道,一條長不足千米的特殊小巷,聚集著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五大會議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紅色場館。在糧道街武漢中學校園內,三位一大代表的雕像格外引人矚目。100年前,13位共産黨人聚集在一起,召開了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革命的航船從此開啟了新征程。而13位共産黨人中,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就出自武漢中學。

  “省城求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在農村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層黨組織創建者的角色,武昌的革命火種燃遍了湖北大地。”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張繼才説。

  武昌區風光。(陶進 攝)

  從讀書到工作就沒有離開過糧道街的吳靖雯,是棋盤街小學的音樂老師。她手機裏一直保留著2020年農歷二月二全家人頭髮的一張合影。

  小吳説,2020年初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市近千萬人居家隔離。作為街道工作人員的父親剛過完年便投入了抗疫一線。他總在外面巡查,還要去社區的隔離點,但他又説自己比起那些要去樓棟裏一家一家跑的同事,還沒那麼危險。農歷二月二這天,小吳還是給全家人“象徵性”地理了發——從每個人頭上各剪下一小撮頭髮,擺在一起拍了照,在照片上寫下“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是好兆頭”。

  身在疫區,小吳更真切地體會到一線人員的不易和同胞的愛心。“我是老師,應該也可以做點什麼。”她申請加入了母校華中師范大學校友組織的“靜待春天”義教團,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子女和其他有輔導需求的孩子無償上課。

  作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正是有1萬多名醫務人員、1.3萬余名共産黨員、7860名志願者、4460名援漢醫務人員的眾志成城、舍命相搏,才為抗擊疫情撐起守護生命健康的堅強防線。

  “英雄城市每到關鍵時刻,必有英雄作為和英雄事件。”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李忠傑説,從洋務新政、辛亥首義,到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再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英雄之氣貫穿于城市發展的脈絡。

  漫步曇華林,亦古亦今人間煙火最暖心

  搭乘湖北首條無人駕駛的地鐵——武漢地鐵5號線,在曇華林武勝門站下車,前行500多米,一棟二層樓、紅磚、大屋頂、小煙囪、模樣古樸的建築出現在眼前。100年前,這個實打實的時髦場所“翟雅各健身所”是中國最早的兩層室內體育館建築,現在成為武漢設計之都的客廳——翟雅閣。

  一路前行,漫步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街邊、山上多處中西風格融合的歷史建築,讓人倣佛走進了建築博物館:徐源泉故居,硬山挑檐和懸山屋頂相結合,當屬典型的民國時期中式建築;瑞典教區建築,中式回廊配羅馬立柱,最具北歐風格的紅瓦大坡屋頂屋面……

  武昌區曇華林片區夜景。(中共武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薈聚了民俗、革命、教育、藝術、宗教等多元文化的曇華林,被譽為武漢近代歷史之縮影。從2015年開始,武昌區啟動曇華林3.7公頃范圍的修建性規劃建設。2019年,曇華林人文小鎮正式亮相,百年老建築重煥新生,成為武漢文化新地標。

  中西合璧、磚混結合的夏鬥寅公館,搖身變為可容納300余人觀影品劇的露天劇院;百年名校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體育看臺,改造成了近代教育博物館;沿街還布設了機器貓、孫悟空、七彩泡泡等雕塑小品……看到原來破舊的建築一棟棟展露新顏,一名多年未走進曇華林的“老武漢”感嘆,曇華林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彩色墻繪被暖陽加上柔光濾鏡、百年老宅屋角風鈴搖曳,歷經修繕後,這裏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木,仍散發著多年前的氣息。”武昌區古城保護中心副主任翟衛華介紹,近年來通過各種文創活動,曇華林每年吸引遊客近千萬人次,相關媒體報道關注量超2億人次。

  “1800年的悠久建城史,賦予了武昌獨特的氣質和韻味,代代武昌人都夢想武昌城既古老又年輕、既有書卷氣又有煙火味、既能秀美瑰麗又能繁榮昌盛。”武昌區委主要負責人説,為追尋這個夢想,近年來武昌區按照《大黃鶴樓武昌古城全域旅遊發展規劃》,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旨在實現“舊城復修、文脈復歸、生態復原、生産復興”的目標。

  2023年6月14日拍攝的黃鶴樓。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從三國時期修建的軍事哨所,到盛唐雅宋“重檐翼館,四闥霞敞”的江南名閣,再到今日英雄之城的人文地標。如今的遊客再登黃鶴樓,不止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自然風光,近年推出的行浸式光影演藝,成了時下最新潮火熱的打卡項目——每當夜幕降臨,黃鶴樓化身光影表演的幕布,園內處處光影斑駁,展現出不同于白天的魅力。

  “通過創新‘現代光影+真人演藝’的遊園模式,讓遊客能沉浸地走進流傳千年的文化傳説,從全新的視角感受今日江城的壯美與瑰麗。”黃鶴樓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江萌説。今年國慶期間,公園接待遊客量29.64萬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近18%。即便是節日過後,景區熱度依然不減,遊客量較2019年增長88%。

  黃鶴樓江山入畫,曇華林曲徑通幽,戶部巷煙火繁盛,糧道街摩肩接踵,楚河漢街時尚絢麗……武昌綿延不絕的文氣,流淌于文人墨客的千年吟誦,彌散于四衢八街的世代煙火,轉載于萬簽插架的中外典籍,更內化成現代城市發展的澎湃力量。

  2022年11月,與武漢現存最古老寺院寶通禪寺一街之隔,超過120億元投資築造的“武商夢時代”盛大開業。80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讓這艘“商業航母”一經亮相,便創下全球純商業體規模之最。

  從空中俯瞰,“夢時代”宛若一把巨大“金色三角豎琴”靜臥城市中心。但走進其中,撲面而來的是人聲鼎沸、熱鬧紛呈。

  同時可容納3300余人的空中滑雪場,讓南方也有了四季滑雪嬉戲的自由;佔地近5萬平方米的室內動力樂園,讓遊客可以感受到時空穿梭的夢幻與刺激;主打老物件、老字號的“楚風漢味”美食街區,能夠一站式體驗漢味小吃的獨特魅力……打破商業邊界的多元業態活力涌動,活色生香的美好生活輪番演繹。

  坐落于武昌區武珞路的“武商夢時代”。(中共武昌區宣傳部供圖)

  “不斷集聚的大型商業、文旅、商務服務設施,顯著改善了武昌舊城交通及基礎設施水準,極大地提升武漢城市消費及服務功能,加快了武漢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步伐。”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黃亞平説。

  隨著武昌加速城建攻堅、優化空間布局,城區面貌顯著提升,古城的能級、形象、品質正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年8月,在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城區經濟高品質發展百強榜中,武昌連續4年排名湖北省第一,“首位之區”優勢更加彰顯。

  尋跡徐家棚,勇立潮頭開新局

  初冬晴日,在武漢長江二橋下“追火車”的人絡繹不絕。

  綠皮車廂被改造成懷舊風格的火車餐廳;火車檢修車間成為藝術展區;鐵軌、枕石與噴泉組合成靈動的節點景觀;24米長的鐵路橋T梁變身文化景觀墻;信號燈、火車頭等元素構建的特色景觀遍布全園……隨著第七屆武漢設計雙年展近日閉幕,作為主會場的四美塘鐵路遺址文化公園也正式對外開放。

  這裏始于1909年建成的武九鐵路北環線武昌北站,全國南來北往的貨物一度匯聚于此。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前,旅客要在武昌北下車,步行百米到徐家棚輪渡碼頭乘船,到達江對岸的大智路車站,才能搭乘京漢鐵路繼續北上。但隨著城市發展,中心城區縱橫南北、連接成網的鐵路也逐漸沉寂。

  “這裏改建成工業遺址公園後,市民既可徜徉百裏生態文化長廊欣賞濱江景觀,又可以回味城市特色工業風貌。”武昌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不止是這裏,隨著中心城區産業結構的不斷迭代,城市更新也在同步推進,越來越多曾經閒置、頹敗的車間、廠址變身藝術中心、文化創意産業園,在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也成為城市經濟的新增長點。

  武昌區四美塘鐵路遺址文化公園。(中共武昌區宣傳部供圖)

  與四美塘鐵路遺址文化公園相距不足五百米,便是武漢數創大廈。曾是新中國近代早期的“工業叢林”和中國南北交通樞紐的徐家棚片區,如今“騰籠換鳥”,正成為武昌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承載區。

  “自2022年10月18日武漢數創大廈開園來,已吸引近80家數字科創類及配套創投企業入駐,多家企業實現業務量倍增。”武漢數創大廈運營方、武漢首義科技創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園區負責人魏華説,從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市場拓展到政策引導,武昌區為入駐企業量身打造服務方案,加速推動數字經濟成為區域發展新動力。

  今年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活動上,大放異彩的武昌區元宇宙虛擬形象代言人“武暢兒”,就出自這棟大廈裏的武漢海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元宇宙數字基建公司,企業積極探索數字人在實體商業、政務服務、線下文旅場景中的應用,正加速成長。”公司負責人白美潔告訴記者。

  瞄準建設中心城區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武昌區鍥而不捨。今年以來,武昌區新建創新街區、創新園區、創新樓宇8萬平方米,新增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5家,引進5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項目2個,推動2個數字經濟産業園建設和提檔升級。

  縱觀武昌歷史,不論是孕育中國內地最早的新式學校、中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祥地之一,還是晚清名臣張之洞駐武昌督鄂期間,開工廠、辦教育、興商業、練新軍,奠定中國近現代工業化基石,武昌城的每一次大步跨越,都緣起于思想上引領風氣之先,行動上勇于自我革新。

  20世紀初,武昌濱江片區就是中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武船、武鍋、武重等一批“武”字頭企業布局于此。

  地處中山路的中船重工719所,因“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深潛人生而家喻戶曉;坐落于楊園街道的中鐵第四勘察院,設計的高鐵佔到中國高鐵總裏程的三分之一;在小東門發展壯大的中鐵十一局,建設的鐵路、機場、電站遍布大半個中國;坐落于長江二橋下的中鐵重工,更是佔有中國鋪軌機、架橋機的大部分份額,堪稱中國鐵路的幕後英雄;從武昌走出去的武重、武車,仍是各自行業的“巨人”……工業塑造了武昌曾經的産業輝煌,也見證了武昌的家國擔當。

  武昌區徐家棚片區。(新華社發 夏武川 攝)

  順著長江沿岸一路走來,原來武昌車輛廠的臨江廠房,已經被高聳入雲的樓宇所代替,這裏是武昌全力打造的濱江商務區。不遠處,阿里巴巴華中總部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武漢首座京東Mall已經對外營業,武昌萬象城、龍湖天街……從長江二橋到徐家棚,武昌濱江約3公里長的路段共聚集了已開業和在建的7家大型現代服務業綜合體。

  內環主軸中北路上,曾被譽為“亞洲重型機床行業的明珠”的武漢重型機床廠,除了矗立的蘇式老大門,已很難尋覓到更多痕跡。2011年,曾經的武重宿舍,搖身一變成為現在的楚河漢街,成為武漢最具標誌性的城市CBD。全國首個碳交易碳金融創新樓宇碳匯大廈,以保險、基金等金融商服為主的武漢保利廣場……曾經的工業一條街,現在已是星光璀璨的華中金融城主軸,聚集了280余家金融機構,成為這座城市“流金淌銀”的金融動脈。

  “我們正以新舊動能轉換為重點,圍繞産業鏈布局創新鏈,著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武昌區委主要負責人説,武昌正加快建立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係,不斷提升金融産業“含金量”,工程設計産業“含綠量”,文化旅遊産業、商業商務産業“含新量”,力爭到2025年,武昌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200億元,各類500強企業區域總部及分支機構突破100家。

  城之變,不僅在于産業升級,還在于治理創新。

  走進南湖街道華錦社區,互幫互助、共建共用的場景隨處可見:社區居民“一鋤一鏟”整備出200多平方米的“睦鄰花園”,成了社區新晉“網紅打卡地”;小區黨員帶頭的志願服務隊穿梭巡視,將社區路面上的垃圾雜物順手清理……

  作為一個有著24年歷史的老舊社區,幾年前華錦社區的面貌並非如此。“上班高峰道路水泄不通,周末節假日老人、小孩在社區沒有活動的地方,居民群眾抱怨震天響。”華錦社區黨委書記周林説。

  華錦社區的困局並非孤例。為營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近年來,武昌區通過健全五級區域化黨組織架構,細化治理單元,劃分25845個“小鄰里”,2.5萬黨員群眾骨幹任“鄰里長”;搭建各類協商議事平臺,讓群眾“金點子”變成“金鑰匙”,率先推行“民呼我應”機制,促進資源在基層下沉、力量在基層整合、訴求在基層解決。

  隨著“共同締造”理念和實踐在武昌的不斷深入,寸土寸金的長城匯寫字樓將80個停車位共用給隔壁的姚家嶺社區居民,緩解了周邊老舊社區停車難問題;南湖街道寶安社區“共用書屋”裏,7000多冊圖書均由居民自發捐贈;保利廣場的紅領驛站則是各家企業主動提供場地、捐贈設備、搬來沙發“眾籌”而來……

  “正是敲開了居民的門,讓他們心有所係、情有所感,才能讓居民、黨員、社區幹部,都擰成了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周林説,不僅群眾矛盾化解于無形,社區面貌也日新月異。

  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一條線”到“一股繩”,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幹、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締造”美好家園。

  “人到武昌順,業進武昌興。”一位網友的評價飽含著對這座古城的深情。1800年歲月漫漫,這座大江之畔的城池,承載了黃鶴樓中的朗朗詩聲,聆聽了辛亥首義的第一聲槍響,更厚育著這方土地之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望。

  大江奔流,古城武昌換了新韻;跨越千年,青春武昌昂首前行。

【糾錯】 【責任編輯:肖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