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廖君 熊翔鶴 王瑩 鄭天虹
一種彩色塑料玩具“蘿蔔刀”近期突然爆紅校園,成為不少低年級小學生新寵,並衍生出“夜光蘿蔔刀”“金屬蘿蔔刀”“巨型蘿蔔刀”等産品。
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關於蘿蔔刀“存在安全隱患”“危險”的討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輿論浪潮,有地方教育部門還發布了致家長的安全倡議書。蘿蔔刀等網紅玩具為何在小學生中爆紅?封禁蘿蔔刀是不是小題大做?該如何看待這些“危險”的玩具?
爆紅的蘿蔔刀,狂歡的自媒體
近期,一款名為“蘿蔔刀”的塑料倣刀玩具爆紅,迅速風靡全國。一時間,各地的中小學生紛紛購買。緊接着,夜光版、金屬版等花式進階版蘿蔔刀出現在電商&&,如何玩蘿蔔刀的教程更是在社交媒體走紅,關於蘿蔔刀的討論一波接着一波。
蘿蔔刀源於一位在校大學生今年6月設計的一款解壓玩具“重力幼崽小蘿蔔”,其通過自身重力實現刀體的滑動。這款玩具在短視頻&&上發布後,刀刃甩進、甩出、捅刺的模仿視頻紛紛出現。到9月底,蘿蔔刀已經在各地的校園流行開來。
蘿蔔刀走紅
“這學期開學不久,孩子説想買一把蘿蔔刀。”北京西城區一小學六年級家長艾女士説,“沒過多久,孩子説班上很多同學都有蘿蔔刀了。”
半月談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在多所中小學門口的文具店,蘿蔔刀被擺在顯眼的位置,每把價格在5元左右,成為暢銷品。在多家購物網站上,多款蘿蔔刀的銷量已經賣到幾十萬把,售價從2元到上百元不等。
“看誰不爽就刀一下”“看我刀了你”……有些短視頻&&,部分商家在廣告語中暗含“傷人”“攻擊”的意思。
與此同時,自媒體上關於“蘿蔔刀可以插破白紙、扎進蘋果”“現在玩蘿蔔刀,以後就會玩真刀”等信息不斷出現,還有“境外惡勢力”等論調傳播,讓不少家長感到擔憂;也有一些網友&&“多大點事”。
部分傳播學專家學者&&,事情發展至今,相關話題發酵,各種聲音都有,其中可能存在着煽動情緒、惡意炒作的營銷號,加劇家長的恐慌情緒,或者挑起兩極觀點的對立,最終演變為一場自媒體的狂歡鬧劇。這也是需要警惕的“危險”,每一位身處其中的人都要保持冷靜,情緒不要被“拉着走”。
儘管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多地教育部門已發布致家長安全倡議書,要求青少年學生遠離蘿蔔刀。
讓孩子着迷的不是刀,而是掌控感
多名心理、教育專家結合學生群體中持續流行的買盲盒、盤手串、集奧特曼卡牌等分析認為,這些玩具之所以短時間內在青少年群體中呈病毒式流行,主要切中孩子的一些心理特點。
——追求新鮮、刺激,獵奇心理。受訪老師認為,孩子天生好奇,喜歡嘗試新鮮有趣的事物,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蘿蔔刀是一種新玩具,其造型圓滑,顏色鮮艷,似刀又不是刀,而刀是平常孩子不能輕易獲取的,它的出現很容易讓孩子喜歡。
——獲得掌控感。廣州天河一小學心理老師肖冬梅説,蘿蔔刀那種簡單的應聲而出的單手操控,能給孩子很酷、很爽的感覺,滿足了現在孩子生活中稀缺的掌控感。他們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基本都是被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滿滿當當,孩子只能被動執行。蘿蔔刀卻能讓孩子感受到“我能掌控它”。
——從眾心理,社交需求。遼寧省心理諮詢行業協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祥雲指出,現在很多熱銷産品都是孩子在網絡短視頻中看到同齡人在玩,自己也跟風玩。專家認為,孩子們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同和接納,所以他們會模仿身邊人的行為和喜好,以此來建立友誼和歸屬感。
給孩子放權,引導正確玩法
如今,校園裏的蘿蔔刀多數已被禁止,線上的相關討論仍在繼續。儘管多方觀點不同,但達成一致的共識是,關於青少年玩蘿蔔刀“在疏不在堵”,不能談“刀”色變,關鍵在於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
肖冬梅説:“禁止只會讓蘿蔔刀對孩子吸引力變大,與其禁止不如引導。”“在學校裏,老師可以向孩子們解釋清楚危險所在,不能拿‘刀’捅人。”武漢市漢陽區一小學五年級的向老師説。
蘿蔔刀風靡也暴露出部分學生課餘活動匱乏等問題,現在一些學校,課間十分鐘的消失,令孩子的興趣愛好也“消失”了。
部分專家建議,家長、老師要正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時間支配權還給孩子,引導孩子安全地玩,高質量地玩。專家認為,要正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們的選擇和喜好,給予孩子自由空間,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徵,為他們提供更多有益智趣味兼容的傳統游戲和玩具,比如跳繩、拼圖、風箏、陀螺等。
同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應該警惕資本利用網絡&&對青少年及其家長的營銷,以及加強對熱點話題炒作營銷號的治理,尤其是涉及青少年成長等話題。相關網絡&&在開啟青少年模式時應過濾掉相關廣告,避免消極娛樂對未成年人的傳播,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廣州市青少年心理輔導協會會長廖新華&&,應加快兒童玩具相關標準建設工作,完善玩具分級,將兒童的心理特徵、成長特質納入其中,進一步把兒童玩具的設計、生産及銷售等環節置於嚴格監管視野下,為青少年玩具上一個“心理保險”。
發稿前,半月談記者走訪多地文具店,發現蘿蔔刀銷量有所下降。“前段時間很火,這兩天聽説學校不讓玩了,來買的小孩明顯變少,當然也有可能是小孩們玩膩了,風頭過了。”武漢市武昌區一所小學門口文具店老闆肖先生説。
【糾錯】 【責任編輯:張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