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去往一處縣城,你將失去無數美好的時光。如果你不去往縣城的巷子,你將會與那些流年間的故事錯過。如果你不去往縣城的鄉間,你將無法尋找那些曾經的記憶,又或者,你無法在行走中的夢裏,找到靈魂的歸途。——題記
01
進了隧道,一里之處還見霧氣,但隧道過完回到關內,那些散霧卻只挂在山的深處。果如少華兄所言,關內關外,地氣差異明顯,一山之隔,各是天地。集鎮擺在平壩,錯落的房屋,縱橫的街道,昭示這個曾有着紅色歷史的鄉集不一樣的歲月。在少華兄的指引下,車轉進一處老街,很快就到了鄉政府辦公地。接待我們的是五里鄉分管機關的歐鄉長,因分管農業板塊的鄉領導外出公幹,我以為會錯過此次深入交流的機會,但歐鄉長卻認真的了解了我們的來意,並記錄了我請求協助的內容,&&等分管領導回來後,會立即轉告,盡快將相關資料傳來。事情溝通完,少華兄&&一定要讓我去紅軍街看看,這個地方不僅是紅色教育基地,更保留着當年萬里茶道的痕跡。很多記錄在歷史書冊中的茶行和那些被遺落在歲月中的茶人,都能在這條街上尋找到曾經的影子。街道轉角處,一排鋼筋水泥房屋之間,佇立着一座老舊的朝門,青瓦門頭,木質銅大門,一對門扣和一把挂鎖,一看就停留了很久歲月,哪怕是那堵貼滿時尚廣告材料的墻壁,也讓人有着碰觸了遙遠時光的感覺。若是從未來過五里,若是並未了解過紅軍街的相關情況,你一定以為這就是一處老宅子,可把朝門打開的時候,幽深的老街就展現在了眼前。當你跨過門洞,就好像穿越了時空,回到了老街所在的年代,去往一處曾經的茶市。
02
沒錯,這是一處紅色革命根據地,賀龍元帥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曾將這裡作為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革命的火種燎原之地。但在這之前,回到更遠的年代,這裡曾經是一處茶葉貿易中心,後期又叫箱茶市場,很多茶行如泰和合等都在這裡設棧,使得這條五里之街異常繁華,成為萬里茶道源頭的重要茶葉集散之地。修繕好的老街,依舊保留着當年的模樣,緩步而行,梁棟之間,那些光滑的石板,那些需要抬高腿邁過的門檻,那些用來採光和排水的四合天井,依舊停留在斜飄下來的陽光中。歐鄉長和少華兄講解得很詳細,哪是紅軍睡覺的地方,哪是開會的地方,哪是煮飯的地方,哪又發生了哪些有趣而有意義的事。
03
在這條紅軍街上,讓我找到了一種情感的共鳴,這種共鳴就停留在那些滄桑的瓦楞中,散落在那些交錯的階石上,塞滿記憶,勾勒靈魂,連接血脈,甚至改變了我的思想和精神。但此次是來尋茶,所以我更關心這條街上早於紅色革命的時代,早於宜紅髮源的年代,甚至早於容美的那些歲月。在那個時代,有着一個土司政權叫麻寮土司,在大岩洞建府,又叫麻王寨。這個土司後來移至關外,也就是一山之隔的走馬,並留下了一種語言現象。這種語言影響着石門、慈利的官話體系,並又使得麻寮土司的土語最早被漢語影響,形成了區別於容美土司控制地區的方言體系,算是土家語對外影響和受到漢語影響的重要例證。這就是我們通常説的常鶴方言體系,這個方言體系正好處於常澧語言體系的邊界。之所以提到這點,就是從關外到關內、關內到關外,除了明顯的地貌不同、氣候不同,就連文化、語言都因為歷史的版圖與政權發展而産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又帶着某種生活習俗的不同,因此産生了更為豐富的地域文化和産品品類。同時這也側面印證了宜紅茶以及鶴峰茶在當時的貿易路線和社會影響,同時證明了廣商、贛商和湖南商人進入鶴峰的路線以及茶源地的通道&&。麻寮土司離開,容美土司也自然而然的接收了其司府,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成為其外府。當然就當下我們理解的物質文化遺産的範疇,除了其行署區,應該還包括了張桓侯廟、燕喜洞、九峰讀書檯等遺存。
04
九峰讀書檯是九峰書院的遺跡,以此證明容美土司對文化與教育的重視;燕喜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更是對一種自然田園生態的審視與認知,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容美土司對中原漢文化的有意識靠近或獲取。而這一點也側面證明容美土司對漢文化的學習,從而最終留下了《田氏一家言》等寶貴文化遺産。這裡還要特別説一下張桓侯廟,也就是張飛廟。在恩施地區,隨便哪處小集鎮,都能尋到關廟或是名為武聖宮的遺存或是遺跡,即使建築毀去了,但還能在地名中得到印證。但張飛廟卻在恩施地區很難找到,我們所熟知的張飛廟在重慶的長壽和四川的閬中。這位蜀漢的五虎上將、昭烈帝的桃源兄弟,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屠宰業的祖師爺,作為當時的五里、容美土司屬地能夠建有張飛的道場,的確是一種奇特的文化信仰,或者鶴峰的五里鄉與三國時的很多故事有着某種關聯,這種關聯就在張飛的身上,值得去挖掘和研究。而五里鄉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通道,根據調查和歐鄉長提供的資料,加上在南村“宜紅之源”所看到的介紹,今存鶴峰縣境的茶道主要有五條,其中一號線路穿五里南村而過,途經南村一組、二組、三組、四組,這條道路是目前保存完好、要素最為豐富的一段,是容美土司時期東出石門、枝江的主要途徑,也是重要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線路。現存的除長達3公里的古茶道外,還有餘家橋、二河橋、張爺橋等古橋8座,大木坪紅茶號、龔家茶號等茶號5處,洞口驛站、高家灣驛站等驛站4處。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將鶴峰縣南村遺址點,納入中國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産的預備名單。
05
當然這條古茶道上的另一特點,就是所經過之處都有着豐富的茶樹資源,尤其是古茶樹資源,是留給我們恩施州茶産業的寶貴財富,不僅是對原生品種的研究,就是通過這些道地的品種作為母本進行培育,也能夠實現本地群體種的茶樹基地建設,選育出具有地緣性和實制性的好品種。據提供的資料顯示,截止目前,五里鄉有古茶園2947畝,古茶樹1995棵,大多在水泉、南村、潼泉、雉雞、湄坪、紅魚等村的山裏。看到這些,我的眼睛無疑又亮了起來,這都是大山給予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完全就可以在五里鄉建設一個本地群體種的研究和培育基地,不僅可以將這些原生茶樹資源有效利用,還可以為未來儲備良種母本,同時作為萬里茶道鶴峰段有力的證據,豐富其茶樹品種和茶品品類的相關內容。而在此時,我又想到了五里紅軍街,這條街道不僅僅承載和保存了鶴峰的紅色文化,同時又是萬里茶道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因為是國家級文保單位,不能進行改變和隨意改造,但可以將很多當年的場景進行非固定佈置,或者説叫場景複製,把很多博物館裏和民間的老物件可以放進去,實現場景化,若是能在可控和許可的範圍內適當填充活性元素更好。就像我前段時間去漢水流域采風,到了白浪街一樣,那裏也是全國文保單位,除了幾棟重要的會館,其他的房屋裏還保留着村民生活和經營的內容,這讓前來旅游和采風的人感受到了更為真實的現場,有着更為豐富的現實體驗當然作為全國文保單位,我知道管理和要求極其嚴格,這種建議可能已經超越了界限,權當我個人的一種情懷。但從我個人當時的參觀感受看,總還是覺得差了點什麼,可能就是這種現場的互動,以及缺少了很多活性場景吧。
06
又或者可以考慮適當改造周圍民房,以政府幫扶、居民自願的原則,進行相關項目的外圍拓展,從而實現整體的拉動,這樣不僅可以形成一個開放式的景區,同時也能為集鎮居民增收,一樣可以實現前面説的相關內容。其實就當下恩施旅游,自然景觀類景區或者景點太多,雖然有着很好的自然資源稟賦,但人文類的景點就少了許多,即使有,也大多東拼西湊,缺乏互動和參與感,類似於麗江、鳳凰等開放式、參與性強的景區景點能夠填補旅游線路的空白。五里鄉完全可以借助萬里茶道鶴峰段的申遺,重塑茶源地形象,打造中高端茶葉品牌,設計“小眾帶大眾、高品扶低品”的模式,同時促進了茶旅項目的建設,實現産業融合。當然這只是我去到五里訪茶的一些想法,並不一定就具備科學性和落地性,權當一個愛茶人的淺識短見,若真能實現上述的相關內容,為五里鄉的茶産業發展貢獻微薄之力,那將是我的榮幸。還是覺得時間太少,只是在五里短暫的停留,由於個人的原因,未能真正深入下去,做好田野調查,是我的失誤。就連熟悉的香潤茶葉這些企業都未能去看看,有點愧對魯洪業兄,這位從部隊回鄉創業的退役軍人,正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對茶葉事業的堅守。以後有機會還是再去五里,要走進大山,去到鄉村和企業,真正深入進去,去進行一下田野調查,去看看那些古茶樹,再次走走古茶道,若是能尋到一些關於茶的民俗文化更好,比如那些還在口口相傳的茶歌,那些還留在鄉間生活裏的茶俗,那些關於茶的地名以及諺語等等,都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若是能夠進行系統收集,並整理出來,又將是茶源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即使車走出了五里,但總覺得自己還是唐突了,至少應該準備充分一點了才來,早知道有這麼多古茶樹資源,我一定會在這裡停留幾天,親眼去看看見證着萬里茶道興衰的那些遺落在山林的古茶樹,去訪訪那些年長者,聽聽他們過去關於茶的記憶,去感受一下田氏詩中的那些茶香與茶味。(本文作者何澤勳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茶葉學會會員,著有茶文化專著《行茶》《恩施硒茶》《茶文化學論稿》《尋茶》《説茶》等2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