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是玉米、土豆、紅薯“老三樣”;現在是黃桃、李、蜜柚、柑橘、柿子、甘蔗“新六樣”……卸甲莊園種植作物之變,是湖北荊州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走上鄉村振興新路的一個縮影。
初冬時節,返鄉創業者譚仲林在卸甲坪鄉天星堰村開辦的卸甲莊園迎來了旅游“小高峰”。走進這座充滿鄉土氣息的農莊,崎嶇的山坡上,黃澄澄的柑橘和蜜柚挂滿枝頭,游客們沉醉地穿行在果樹間,一邊採摘品嘗,一邊自拍合影。
“邊摘邊吃,轉個身就能看到山水好風景,周末開車帶孩子來玩,一家人都挺開心!”來自湖北宜昌的游客孫建平一邊和女兒摘柑橘一邊笑盈盈地對記者説。
多年前,譚仲林響應當地號召,辭去月薪上萬元的工作,和妻子吳繼華一起返鄉開辦了佔地面積達120畝的農莊。
苦心經營下,農莊的熱度越來越高。但不管來了多少游客,地頭種的玉米、土豆、紅薯等卻始終無人問津。一番思量後,譚仲林決定改栽,“新六樣”就這樣出現在了山坡上。
據譚仲林介紹,如今農莊一年四季都有應季水果,不僅能供游客現場採摘,還能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農莊徹底火了,收入比原來增加了好幾倍。”
生意好不好,用電量是標誌。“以前我們一年電費2000多元,現在一個月電費就接近3000元。”吳繼華説,農莊冷庫、廚房和空調的用電量很大,特別是冬夏旅游旺季,電器幾乎24小時運行。
11月17日,吳繼華在卸甲莊園的蔬菜園裏勞作。(金華 攝)
記者走訪發現,在有着“荊州屋脊’之稱的卸甲坪鄉,旅游已成為鄉村振興朝陽産業。當地政府精心策劃旅游路線,大力發展全域旅游,農家樂、客棧、民宿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産業鏈不斷拓展,帶動大量人員實現就近就業。
在卸甲坪鄉曲尺河村,溫泉旅游持續火爆,進村車輛川流不息。入冬以來,佔地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曲尺河溫泉度假村,每天都有大批外地游客入住。
從住宿、餐飲、溫泉接待到展覽會務、民俗展演,曲尺河溫泉度假村用工量大,目前有150余名員工,其中90%為本地用工。度假村的穩定客流,還帶動了周邊30余家農家樂的發展。
“去年過年回家後,我就在這裡上班。一個月工資3600元,比在外面打工穩定很多,還能照顧小孩讀書,挺方便的。”正在為游客辦理入住的前&服務員呂春燕説。
冬日食補,蟹肥魚美。在卸甲坪鄉黃林橋村源溪洞岩泉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十幾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對岩泉大閘蟹、鱖魚、鱸魚等水産品進行裝箱。
2018年,合作社理事長鄧建軍流轉黃林橋村138畝灘塗地,將山泉水引入池塘,精養多種水産品種,通過村社合作,每年為黃林橋村帶來集體經濟收入11.6萬元。
“聽説岩泉大閘蟹是用山泉水養的,我們特意開車過來現買現吃。”來自湖南嶽陽的游客胡語薇手中提着1.5公斤大閘蟹,樂呵呵地説。據她介紹,很多游客和她一樣現場購買大閘蟹後,迫不及待地去找周邊的農家樂加工,第一時間一飽口福。
鄧建軍告訴記者,他正着手打造草缸手工藝術館,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培育助農增收新亮點。
“卸甲坪鄉全域發展旅游,融合溫泉資源、農業産業、鄉村民宿等,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正在不斷凸顯。”卸甲坪鄉黨委書記趙陽彪説。(記者譚元斌、宋立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