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孩子們繞開上網限制方法多?-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11/27 17:00:45
來源:半月談

半月談丨孩子們繞開上網限制方法多?

字體:

  *本文為《半月談》2023年第22期內容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應用,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接觸和使用互聯網。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突破1.91億。與此同時,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引發全社會的持續關注。

  未成年人不健康用網,家長頭疼,社會憂心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空間,同時也引發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的關注。以短視頻、手游等為代表的網絡娛樂産品迎合未成年人休閒需求,不少人沉迷於此,也受到一些身心傷害。

  “青少年時期,是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關鍵節點,而沉溺手機對引導青少年在此期間學會自我管理極其不利。”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付衛東説。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調查過1974名受訪家長,結果顯示,92.1%的受訪家長認為青少年沉迷手機短視頻的現象普遍。不少家長還&&,孩子們沉迷手機的程度已經到了難以管教的地步。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機甚至上當受騙,國內主要社交、短視頻、手游&&陸續推出“防沉迷系統”或“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參與聊天、游戲、抽獎、直播的時間和範圍。

  2022年5月,中央文明辦等四部委發布《關於規範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明確指出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要求各短視頻&&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該系統會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

  未成年人繞開上網限制辦法多

  半月談記者觀察發現,該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漏洞,突破“封鎖”的辦法仍不少。有關調查報告顯示,30%的未成年人認為“防沉迷系統”用處不大。大部分短視頻、游戲&&的“防沉迷系統”需要家長主動開啟或者主動在&&實名認證為未成年人。這讓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有機可乘”。

  付衛東教授課題組研究表明,“防沉迷監管難”是普遍現象,許多國家對此做出嘗試但收效不彰。國外一些主流社交網絡雖要求上傳個人數據,但只要輸入虛假的出生日期或出生年份,就可以輕鬆繞過限制。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網上買的,用它不僅能註冊短視頻App,還可以不受限制玩網游。有時候賬號無法登錄了,就趁爺爺奶奶在家時,借他們的手機用驗證碼登錄。”山東省濱州市初二學生華蓮説。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由於缺乏對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識別機制,未成年人可以購買二手賬號或借用成人賬號繞過系統。還有不法商家借此牟利,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技術。

  未成年人還存在共用網絡賬號的情況,即在社交&&上尋找“游戲搭子”,多個人購買或租賃一個賬號共同使用。此前,有媒體報道,南京建鄴警方在江蘇、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搗毀了多個通過非法買賣個人信息進行游戲賬號非法租賃的犯罪團夥,涉案人數達40多人。

  更有力措施落地值得期待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事關億萬家庭幸福安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國務院最近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有利於營造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對於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的問題,條例要求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網絡消費行為,防範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價值傾向。細化網絡游戲實名制規定,要求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建立完善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游戲規則,對游戲産品進行分類並予以適齡提示。

  付衛東期待,面對日新月異的破解手段,下一步可指導短視頻、社交、游戲等行業協會制定互聯網&&“防沉迷系統”評價體系,督促&&及時修補技術漏洞。

  針對未成年人在網絡上非理性消費的問題,條例明確,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的特點,堅持融合、友好、實用、有效的原則,設置未成年人模式,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採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務中的單次消費數額和單日累計消費數額,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關於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消費上限等管理規定。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範學院副院長張淑琼&&,讓未成年人養成健康用網習慣,方能從源頭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這離不開教師、家長等的言傳身教。

  司法部、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對條例進行解讀時指出,條例加強學校、監護人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預防和干預,提高教師對未成年學生沉迷網絡的早期識別和干預能力,加強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指導。同時,明確有關部門在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防治工作方面的職責。此外,嚴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李偉 宋立崑)

【糾錯】 【責任編輯:李曉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