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湖北省武穴市龍坪鎮,是一座唐朝時期因埠而建的千年古鎮,古稱“鴻腦洲”“龍坑”,因版圖形似一條臥於江畔的巨龍,有“龍之鄉”的美譽。清朝時期廣濟縣第一位會元金德嘉誕生於此,故又有“會元故里”之美稱。
千年古鎮蘊含豐富的文化基因
龍坪鎮自古因水運發達而商貿興盛、人煙稠密、富商巨賈雲集。千年的商業古鎮,孕育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
早上七時,簡單過個早,“船長”周茂先照常來到長江幹堤新洲渡口。此時,渡口上人頭攢動,周茂先指引人車依次上船,熟練地放開繩索,伴隨着一陣“嗒嗒”的聲響,船隻緩緩駛離了碼頭,在這個小小的長江渡口上,周茂先迎來送往,幹了20餘年擺渡的活兒。
新洲渡口有着百年歷史,是武穴市僅存的3個渡口之一,幾十年來,船票從未漲價。“以前,新洲村舵手把龍坪地區的棉花、黃豆、芝麻等農産品運往外地,再把棉布、食鹽、火柴等日用品運回。商貿往來、貨物運輸,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周茂先介紹。
昔日的商貿繁華造就了龍坪鎮獨特的“港埠文化”,純樸、勤快、踏實、團結深深刻入龍坪人的骨子裏。
“咚咚咚”“嘿呦”“咚咚咚”“嘿呦”,每年端午,豐收港龍坪段人山人海,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舵手忘卻酷暑的炎熱,激情四射;看龍舟的人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劃龍舟只是龍坪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挑花籃、雙推車、採蓮船、舞龍舞獅、踩高蹺、採茶戲等更是龍坪獨有的風俗。
可視文化為千年古鎮文化塑形築魂
“金德嘉為官清貧,返鄉探親卻要沿途撿柴火、菜葉,無好酒好菜招待,得罪了隨從的官員,官員向皇帝打小報告,皇帝反而下旨為金德嘉建造房屋,這是為何?”在金會元故居內,講解員向游客“解密”“金家大屋”的由來。
龍坪開埠於唐、興盛於明。史料記載“編戶三千有奇,土著家累千金者,不可勝數,遠方富商大賈,舟車輻輳,塵市浩壤,亦蘄黃以東之沃土也”。在一灣江水的滋養下,這裡涌現出一代廉吏胡士容、削發隱讀詩人寇學海等名人志士,會元金德嘉就是其中之一。
歷經340餘年的歲月洗禮,金家大屋一度面臨坍塌。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會元文化”,龍坪鎮踐行“五共”理念,搶救性修繕會元故居。去年6月,金會元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學者游客前來打卡,成為龍坪一張閃亮的“名片”。
近年來,龍坪鎮挖掘保護傳統文化,將展館作為留住鄉村記憶的重要載體、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修繕了會元故居和熊家大屋,打造了會元文化展廳,重建了中共廣濟縣委誕生地紀念館,讓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據統計,今年以來,累計有10萬餘人到龍坪參觀、學習,近距離感受千年古鎮龍坪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傳承助推經濟自強
依託劃龍舟活動,牛車村每年向在外的游子發出“召集令”,既是代表參賽,也是回來參加 “鄉賢茶話會”。“蝦稻連作”就是群眾提出的好點子,目前已經形成産業化,擁有“龍蝦交易基地”,成為牛車村支柱産業。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産品,國家地標保護産品,龍坪油麵具有600多年歷史,在鄂贛皖一帶備受廣大消費者的推崇和青睞,是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上好佳品。
在龍坪鎮沙墩村,有大大小小的油麵廠20多家。“龍坪油麵要手工製作,程序繁瑣,我正在和父親學習油麵的做法。”大學畢業不久的郭勝超説,龍坪油麵是武穴老字號,傳統工藝不能丟,今年他計劃通過直播帶貨,把龍坪油麵銷售到全國各地。靠着這一地方特色産品,龍坪鎮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
“龍坪油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深挖銷售渠道,激發聚合效應,通過渠道向全國供應,並開設龍坪油麵特産店,借助抖音、淘寶等&&,進行網絡銷售。”龍坪鎮黨委書記胡超介紹。
港埠是龍坪人的鄉愁。在“水碼頭年代”,憑着水上交通的便利,龍坪人上武漢,下九江,龍坪街上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隨着社會進步,立體便捷的運輸業取代了原始的交通方式,但沉澱在歲月中的記憶卻依舊深深地烙印在龍坪人的骨子裏。如今,“港埠文化”喚醒了“港埠資源”,助推“港埠經濟”深度演繹發展。
“園區建設計劃總投資100億元,規劃佔地約10000畝,結合功能分佈,形成‘一心四區’的空間格局。以龍坪船舶産業園“智”造區為核心,規劃科研配套服務區、製造配件等供應鏈配套區、産業鏈配套區、海工裝備製造區。”龍坪鎮鎮長李瀚在規劃展牌前向考察團介紹。(雷世達、耿文輝、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