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惠小勇 梁建強
半月談記者最近在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採訪,偶然聽説,一個臨近退休個把月的處級幹部,仍紮在大山深處的一個鄉村裏忙着撰寫“畢業論文”,一篇給自己交待的“畢業論文”。
這位擔任過9個縣處級職務的黨員幹部叫胡福先,兩年前主動請纓,擔任鄉村振興“尖刀班班長”、駐村第一書記。他是怎麼想的?在村裏工作期間,交出的論文答卷究竟怎麼樣?半月談記者生發出一探究竟的興趣。
太和街村村景/肖藝九 攝
答卷
胡福先選擇駐村的地方是恩施州建始縣茅田鄉太和街村。
汽車在蜿蜒山路盤旋1個多小時,便進入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走過村頭廣場旁一個石片砌築的圓拱門,進入一片低窪的田園內,草木葳蕤、鮮花盛開。沿着石板小徑拾階而上,幾棟具有濃郁土家風格的石墻房即將完成裝修,這是由村集體投資、即將開業的“善見花田”民宿。
“我們在建民宿時提出,多用竹木土石花,少用鋼筋水泥沙,保持原生態,體現鄉土味。”胡福先説。
如今,這個常住村民約1500人的村子,已經開起78家農家樂和民宿,村民收入明顯增長。
村北角一座180多年歷史的“邱家老屋”,是胡福先“畢業論文”的又一個亮點。相傳,100多年前,太和街周邊相繼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歉收。邱家先輩在自家門前搭棚施粥,救濟災民,州縣官員題贈匾牌。不過,由於年久失修,老屋早先已有頹圮之相。
胡福先看到了老屋的文化價值,帶領幹部對房屋進行局部加固和保護性修繕,將村史展覽館、鄉村人才工作室、農村書屋、村級評理説事室容納其中,並充分挖掘、提煉 “和善文化”,讓老屋成了村裏的一張文化名片。
當地休閒和文化旅游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原本因人口減少略顯破舊冷清的閉塞村落,已呈現熱鬧紅火景象。
情結
選擇到鄉村一線,與胡福先的個人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幹過農活,上大學讀的是農學院,參加工作首選在農業部門,我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一種特別的情結。”胡福先説。
大學畢業後,胡福先就沒有離開過恩施。在恩施州縣,胡福先分管過經濟、環保、文旅等工作,熟悉地方情況,工作內容涉及面廣。
“之前的工作,不能説不接觸群眾,但沒有這麼深入。真正體會到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快樂,還是在這兩年。”胡福先説,“到農村交一篇‘畢業論文’,也是想檢驗一下自己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到底管不管用,能不能為鄉村振興再多出點力。”
竅門
到村裏怎麼開展工作?胡福先説,沒別的,關鍵是要走好群眾路線。
來到太和街村,胡福先用了很多時間到群眾家里拉家常,還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地方以及文旅部門工作時的思考。“這個幹部接地氣,沒有架子,講的話很實在。”一名村民評價。
與群眾走動多了,心也就更近了。如今,走在村裏,胡福先見到村民,張口就能叫出名字,就像相識多年一樣。在熟悉、了解村裏人的基礎上,他還梳理能人資源,發動群眾開展基層自治,助力鄉村振興。
“邱家老屋”中,有一幅“人才百笑圖”,上面是村裏的各類人才、鄉賢能人和在外成功人士。“比如,9組一位村民的女兒是一所大學的旅游學副教授,我們就動員她,在線上或假期回家時為鄉親們宣講經營民宿的知識,特別受歡迎。”胡福先説。
平日裏,村民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胡福先會帶着村民到邱家老屋,坐在一起聊解決辦法。1組有兩戶村民,因為修水渠打了官司,矛盾依舊沒有解決。在評理説事室裏,胡福先和“鄉賢”、村幹部引導雙方耐心溝通。最終,兩家之間修起共用的水渠,一家可以用於排水,另一家可以用於灌溉,矛盾得到化解。
走訪中,胡福先也了解到,有村民想辦農家樂,但擔心做的飯游客吃不慣,“尖刀班”出面,邀請專家廚師們辦起“太和街廚藝培訓”,一天培訓一道菜,歷時14天,戶戶出代表。“廚藝培訓”的結業會又轉化為了“吃在太和”鄉村美食節,引來許多游客,群眾信心大增。
在農旅融合中找結合點,太和街村還辦起納涼音樂節、七夕藝術節等活動,逐漸成了遠近小有名氣、吸引大量游客來“打卡”的“網紅村”。
“和大家打成一片,真心實意辦點事,群眾就會支持。”胡福先説。
記者點評
將“畢業論文”寫在群眾心坎上
走好群眾路線,要“沉下身”,更要“沉下心”。胡福先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基層,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論文答卷。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撲下身子,集中心思,與群眾打成一片。這也是許多基層幹部的經驗之談,具有普遍適用性。
在太和街村所在的恩施州建始縣,談到如何提高與群眾打交道的能力,當地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回憶他在基層工作的經歷時同樣&&,一個“法寶”就是善於與群眾拉家常。在拉家常中,才能與群眾更親近。與群眾距離近了,群眾更願意講心裏話,像親戚一樣對待。
調研中,半月談記者還接觸到了武漢市武昌區委負責同志,他近期先後走訪了當地10個社區。“不打招呼、不要幹部陪同,直接到群眾家裏上門‘家訪’,聽群眾的真實想法。”這是他的工作方法,行之有效。通過入戶訪談、“在角落裏坐著”旁聽居民議事會等多種形式,收集問題35個,推動難題破解。
在與許多幹部的交流中,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只要深入群眾,真正設身處地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謀劃工作,就能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去調研全是辦法。”
“入黨為什麼?用權幹什麼?身後留什麼?”一些幹部應捫心自問——有沒有一篇像胡福先那樣能寫在群眾心坎兒上的“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