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校友大課堂”傳承教育家精神-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3 10/06 18:15:53
來源:新華網

華中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校友大課堂”傳承教育家精神

字體:

  今年的國慶節,對於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生而言,最不平凡。不僅是因為中秋、國慶、校慶的三喜臨門,還因為學院舉辦的一系列校友活動,構成了一堂堂精彩的“校友大課堂”,讓在校師生在一場場“人生大課”中感受到心靈的震動。

  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以教育家為榜樣。對於華中師範大學這樣歷史悠久的師範院校而言,一大批長期奮戰在教育戰線的校友,是在校師生傳承和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天然榜樣。

  圖為《我們的故事,從1983年開始》新書發布會暨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校友懇談會現場。新華網發

  “我在人民教師這個陣地堅守了大半輩子,從沒換防”

  教育工作者要有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躬耕態度,首先是行動上的堅守,強國建設離不開一大批躬耕教壇的不輟之師。

  1983級校友盧新林,在10月2日舉行的《我們的故事,從1983年開始》新書發布會上介紹説,他畢業後進入長沙市第二十一中學,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一幹就是一輩子。站在講&上,説起來為什麼堅守在基礎教育的第一線,盧新林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青春無怨,一輩子無悔。”

  《我們的故事,從1983年開始》是由華中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原政治係)政教專業1983級校友自發組織編撰並公開出版的一本集體回憶錄,忠實記錄了華師人投身教育強國事業的身影。像盧新林一樣,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眾多學子都一輩子堅守在教育一線,在三尺講&上不輟耕耘。

  “教育就是一場大愛”

  教育工作者要有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為當時的政治係分團委書記,朱虹在新書發布會上總結了政教專業1983級校友的共同特質,那就是大愛精神。

  因為對母校的愛,1983級校友集體寫作了厚達475頁的書,用145篇文章,記錄下他們的愛。又於畢業40周年、母校120周年華誕之際,再次跨越山海,在桂子山重逢,用一場新書發布會向大家講述他們的愛。

  因為對教育的愛,校友、學院教師和社會愛心人士向馬克思主義學院定向捐資兩千多萬元,設立了十余項教育發展基金。1979級校友翁先定先生,今年6月曾向母校捐資1億元,係華中師大建校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捐贈。此次返校,他又再次定向為曾就讀的學院捐資2000萬元。

  為了弘揚教育家精神,把華師大愛傳遞下去,10月1日晚,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了慶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發展基金頒獎盛典,61名師生分享近70萬元教育基金。

  “我申請到新疆支邊”

  教育工作者要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心懷“國之大者”,就要將教育與個人前途、家國命運結合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3級在校就讀時任政治係黨總支副書記的李天保老師,在新書發布會上回憶起了這樣一幕:1987年的湖北省五四青年表彰大會上, 1983級學生王慧軒代表青年學子第一個發言。在演講結束時,他突然斬釘截鐵地説:“對我而言,畢業分配去一個好單位不是問題。但是,我今天在此鄭重提出,我申請到新疆支邊!”聞言全場轟動。

  李天保老師以為他只是一時衝動,讓他回家與家人商量。一週後,王慧軒就帶着全家的支持回來報到。王慧軒在書裏寫道:“新疆的二十年,正是踐行華師精神的二十年。歸結起來主要就是八個字:甘於吃苦,心繫民生。”

  圖為10月1日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慶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發展基金頒獎盛典現場。新華網發

  “我是教邏輯學的劉老師”

  教育工作者要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啟智潤心”,意味着教育要啟迪智慧、滋養心靈。

  “我是教邏輯學的劉老師。”87歲的劉文君老師站在頒獎盛典的舞&上,開口這樣介紹自己。台下掌聲雷動,一聲聲呼喊着“劉老師”“劉老師”。

  她自創了卡片式教學,將枯燥的邏輯學基礎知識提綱挈領,並融入日常積累的生活經驗和事例,用卡片代替講稿。卡片式教學,體現的是劉文君老師以紮實學識和厚重學養為基礎的育人智慧,影響了許多人。

  與劉老師一樣,1978級校友李樂平,1979級校友胡路,1983級校友蔣新苗、陳冬新、宋謹、朱秀婷紛紛上&,分享了他們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獨到智慧和方法,讓在場師生從他們的現身説法中吸取了豐富的教育精神養分。

  圖為被業界譽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始人之一”的張耀燦老師在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慶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發展基金頒獎盛典上發言。新華網發

  “要熱愛這個傳播真理、鑄魂育人的學科和專業”

  在生命與生命的交流中弘揚正道,是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頒獎盛典上,被業界譽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始人之一”的張耀燦老師講道,作為經歷過舊社會的人,他把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産黨的熱愛與忠誠化為對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堅守。他期盼學院師生能夠熱愛這個傳播真理、鑄魂育人的學科和專業,做一名在馬信馬、在馬研馬的篤行者。

  “我的成長離不開專業的培養。”眾多校友分享了專業學習對自己人生的深遠影響。正是因為這種影響,他們反哺學院設立十余項教育發展基金,助推學院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希望培養出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校友是一所大學最彌足珍貴的財富。這財富,既是校友們對母校母院的捐錢捐物、獻言獻策,更是校友們的人生故事裏流淌出來的寶貴精神。”華中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孫永祥説,未來學院還將繼續利用“校友大課堂”弘揚教育家精神,在青年學子心中廣撒深播“教育家種子”,引導他們成長為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質的教育家型教師。(邵彥濤、王海龍)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