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0月3日電(劉桔、湯冬旸)眼下正是橙黃橘綠的收穫季節,在長江之濱、峽江之畔,三峽大學也迎來了它的百年華誕暨本科教育45周年。
百年崢嶸,初心如磐。回望來時路,三峽大學扎根祖國大地,深耕荊楚沃土,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向同行;展望新征程,三峽大學將繼續站在時代潮流前列、攻堅克難前沿,踔厲奮進。
圖為航拍三峽大學。新華網發
跨越百年歷史,成就峽江明珠
三峽大學的百年辦學史,是一部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奮進史。
1923年,在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進程中,中國博醫會在安徽安慶創建醫藥技士專門學校,後幾經遷建更名為宜昌醫學專科學校,這是三峽大學的發展源頭。
改革開放初期,隨着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拉開帷幕,數萬名水電精英匯聚湖北宜昌,翻開了我國水電建設的壯麗新篇。與此同時,一所水電高校也與這一宏偉工程結伴相生。
三峽大學校史專家田吉高説,1978年,為服務國家水利水電事業發展、支持葛洲壩水利工程建設,國務院批准新建葛洲壩水利工程學院,採取基地辦學的模式,將學院建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旁,便於學校直觀教學,利於學生實習實踐。
學院創辦初期十分不易,教師和教室是迎面而來的兩大難題。
田吉高説,為支持辦學,水電部從華東水利學院等部屬院校借調了一批基礎課和公共課教師,並從三三〇工程局和其他部屬大型水電工程局選調了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加強師資力量。
學院僅用3個月時間,首批建成3144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教室和食堂,加上原有校舍,基本保證了當年招生的需要。談及當時場景,田吉高回憶説:“建設一片火熱,所有教職工們不分職務,大家一起動手,贏得了寶貴時間。”
1978年10月15日,一個晴朗的秋日,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成立暨首屆學生開學典禮大會在剛剛落成的學生食堂舉行。至此,這所備受矚目的水電院校,成功實現了“當年批准、當年籌建、當年招生、當年開學”的既定目標。
在三峽大學校史中,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學院的建成,為一段時期內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1996年,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併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獨立成校。同年,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宜昌大學合併組成湖北三峽學院。
2000年,湖北三峽學院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校區合併,組建三峽大學,成為當時位居湖北省屬前列、規模較大的本科層次綜合性高等學校。
世紀新聲,萬事待舉。昔日皖江之畔的悠悠文脈,已躍升成為一顆璀璨的峽江明珠。
圖為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八二屆本科生畢業合影。新華網發
不斷強筋健骨,服務國家戰略
從這樣一組數據,可以直觀感受到三峽大學的發展巨變——
從小山包上孤零零的一棟三層灰磚樓房,到如今佔地面積3000余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40萬平方米的綜合性高校;
從首屆招收124名本科新生,到現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652人,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7622人,來華留學生1300餘人;
從首屆招收水利水電工程建築、水利工程機械和工業電氣自動化3個專業,到如今設有22個學院,80個本科專業,涵蓋9大學科門類……
三峽大學校長王炎廷説,三峽大學緣水而生、因水而興,近些年,學校不斷夯實學術基礎地位,加快向研究教育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轉型。
高質量學科建設,為學校“強筋健骨”。截至2021年11月,三峽大學的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4個學科先後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
其中,水利工程學主動服務西電東送和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解決了葛洲壩、水布埡、三峽工程、白鶴灘等國家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難題;主動服務長江大保護戰略,解決了長江水質安全、流域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修復中的若干技術難題。
鐫刻着基地辦學的時代烙印,三峽大學積極推動校企校政合作。近些年,三峽大學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百家龍頭企業深度合作。
學校把科研創新作為重要使命。目前,三峽大學建有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5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近5年來,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000余項,120余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
堅持開放辦學的方針,三峽大學先後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余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同時,學校還是“聯合國學術影響力”組織成員、“世界高校聯盟”常設秘書處單位、國家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單位等。
2018年,被湖北省政府列為“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9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21年,一顆國際編號為216319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三峽大學星”……在新的發展征程中,三峽大學收穫了各種榮譽,它的名字也“愈擦愈亮”。
圖為三峽大學桃花盛開美景。新華網發
篤行興國之志,培養棟樑之才
國以才立,校以才興。王炎廷説,多年來,三峽大學牢牢抓住人才第一資源,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實施強基計劃、人文社科振興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借智工程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國際知名的水利及地質工程專家李焯芬全職受聘三峽大學,成為三峽大學首位全職院士。同時,學校還聘請張祖勳、王浩、鈕新強、任輝啟、王復明、謝先啟、王明洋、胡亞安等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水利工程學科戰略科學家。
目前,三峽大學有全職院士、國家特聘專家等一批全職高層次人才,有雙聘院士8人,有省部級以上人才、專家310餘人。2022年,學校15名學者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世界排名前2%科學家榜單,學校也被評為“湖北人才工作十強高校”。
卓越的師資夯實了人才培養基礎。如今,已有30萬名畢業生從三峽大學走出,他們的身影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我國水利、電力、教育、衞生、建築等各行各業的重要力量。
在水利工程學科領域,學校先後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胡亞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啟貴、楊澤艷等一大批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破解行業發展難題的優秀技術人才。
在電氣學科領域,學校培養了10余名“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200余名電網公司技術能手;全國每10名特高壓工程人員中,就有1名三峽大學校友。
在健康學科領域,學校不僅培養出葉章群、黃文林、方邦江等一批優秀校友,自2004年至今,已為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家培養醫學人才700余名……
百年求索,風華正茂。三峽大學黨委書記何偉軍説:“作為一方樹人之地,三峽大學將始終堅持‘立足三峽,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努力建設成為水利電力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大學。”
圖為三峽大學在湖北省第十四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斬獲特等獎。新華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