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崛起的“武漢速度”-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10/02 08:39:42
來源:半月談

算力崛起的“武漢速度”

字體:

 本文為《半月談》2023年第18期內容

  數字經濟時代,生産力水準多了一個衡量標準——算力,算力平臺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提起算力平臺,許多人也許還摸不著頭腦,但在武漢,許多科研機構和公司已實實在在嘗到了它的甜頭。

  江城崛起算力平臺

  沿著武漢市高新大道一路東行,但見路旁高新技術企業一家接著一家,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就坐落于此,遠遠望去好似兩座巨型“CPU”,建築內部一排排液冷整機櫃運轉不停。

  “近年興起的人工智慧,其研發與應用需要強大算力的支撐。”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王金橋介紹,武漢在人工智慧産業方面基礎較好,這也成為湖北省支援武漢建設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契機。

  “為盡快投用,項目施工採用集裝箱預制化模式,在工廠把部分設備裝入集裝箱,到現場再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從進場施工到正式運營僅用5個月。”負責計算中心運營的湖北科投光谷科學島公司副總經理羅慶説。

  2021年5月,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建成,投入運作當天算力負荷便達到90%,目前可提供200P算力,相當于10萬臺高性能電腦的算力之和。次年11月,與之相鄰,側重于基礎科學服務的武漢超算中心亦正式投運。

  “隨著武漢超算中心的建成,形成AI+HPC的雙中心算力係統,既可以利用AI(智算)實現算得快、算得好,又可以利用HPC(超算)算得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説。

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

 算力公共普惠不是夢

  作為國內首個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公共普惠是雙中心的一大亮點。“像水電氣差不多家家戶戶都用得起,我們雙中心同樣希望算力可以讓廣大中小企業、科研院所以較實惠的價格用起來。”羅慶説。

  “2022年底,我們團隊回國創業,多虧了計算中心解決我們的基礎生産資料難題。”嘀嘀科技(武漢)有限公司CEO羅弼文告訴半月談記者,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專業人士創建“AI分身”,沒有算力支撐,一步都邁不開。

  “對于初創型小公司來説,自建或者購買國外的算力服務非常不劃算。借助計算中心的算力,訓練一個模型只需一周,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羅弼文説。

  雙中心可謂自帶創新吸引力。目前,雙中心已與數十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達成合作,一批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基礎研究逐漸起步。

  “在計算中心算力資源的幫助下,我們打造了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專用深度學習框架LuoJiaNET和業界最大遙感影像樣本庫LuoJiaSET,向全世界用戶開源。”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張覓説。

  承東啟西打造産業生態

  “有了計算中心持續的算力支援,我們研究院可以謀劃人工智慧産業聚合平臺的建設,實現人工智慧從專用邁向通用,支撐細分領域的智能化應用。”王金橋説,研究院發起的多模態人工智慧産業聯合體已吸引近70家單位和企業加入,孵化出近60個創新應用。

  “做好一個平臺可以吸引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項目、催生一批成果,讓産業高品質發展有更多可能。只有基礎設施的地基足夠牢靠,才能建起數字經濟的摩天大廈。”談到人工智慧在武漢的蓬勃發展,中國電腦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相春雷説。

  2022年2月,我國“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以“雙中心”為龍頭的武漢算力産業,在中國算力網中已佔得要津,承東啟西。武漢期待的,不止是更高水準的華中算力平臺,更是創新日進不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數字化協同發展生態。

  半月談記者:熊翔鶴 / 編輯:范鐘秀

  責編:褚孝鵬 / 校對:張子晴

【糾錯】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