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零距離 | 一條重煥生機的萬里茶道-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9/28 09:55:40
來源:新華網

一帶一路·零距離 | 一條重煥生機的萬里茶道

字體:

 

  新華社福州/聖彼得堡9月27日電 題:一條重煥生機的萬里茶道

  9月的閩北古鎮武夷山下梅村,樹影婆娑,靜謐安然。走近村口,可見“晉商萬里茶路起點”石碑,意蘊悠長。

  自17世紀末開始,伴隨着俄羅斯市場對茶葉需求的不斷增加和中俄茶葉貿易的逐漸興盛,以大盛魁商號為領頭羊的晉商抓住機遇,貫通了南起武夷山、北達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長達1.3萬公里的貿易通道被稱作萬里茶道。

  古道悠悠,茶香縷縷。如今,隨着中蒙俄三國攜手共建“一帶一路”,這條曾經的“世紀動脈”的歷史文化價值被不斷重新發現,在推動經貿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時代浪潮裏煥發出新的生機。

茶道貿易促進南北方及中外文化交融

  下梅村自清初起即有晉商來此販茶,後發展成閩北地區最大的茶貿集散地。當地縣誌記載:“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由此可見當年下梅村茶葉貿易的繁盛。

  據武夷山團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鄒應文介紹,晉商與下梅村商賈合作,精選收購茶葉,在當地創立茶坊、茶庫,將散茶精製加工成紅茶、磚茶,一路輾轉運至河北張家口,再換駱駝運到俄羅斯為茶葉貿易而特設的邊貿城市恰克圖,最終到達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繼而銷往歐洲其他國家。晉商與下梅鄒氏合作設立了“景隆號”商號,雙方精誠合作100多年,每年獲利百餘萬兩白銀。

  9月5日,新華社俄羅斯籍記者瑪莎在福建武夷山下梅村。新華社記者 趙宇 攝

  茶葉自中國採摘到運至俄歐銷售,全程約需一年。由於北方氣候乾燥利於茶葉保存,經萬里茶道陸路販運至俄歐的茶葉,味道和質量勝過通過海路輸入的茶葉,在當地更受青睞。

  咸豐年間,南方茶路受阻,晉商把目光轉向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樓洞,在當地將茶葉加工成磚茶,沿水路運至漢口集中再往北陸路轉運。熙熙攘攘間,萬里茶道繼續散發着魅力與醇香。

  湖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黑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權威説,磚茶特殊的製作工藝使其利於長時間保存,陳年青磚茶的味道隨着時間推移而愈加濃郁純正。

  9月9日,游客在湖北赤壁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19世紀中期,俄商紛紛前來漢口開展茶葉貿易。他們最初在湖北羊樓洞一帶開設茶廠,後又將茶廠搬遷到漢口並改用蒸汽機和水壓機製作磚茶,主營茶葉對俄出口。此後,漢口茶葉出口快速增長。到19世紀末,漢口茶葉出口量已佔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60%以上,漢口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茶港”。

  如今在武漢漢口區沿江大道一帶,仍可見多棟當年俄商修建的俄式建築,它們共同見證了中俄茶葉貿易的歷史。在俄商順豐茶棧碼頭舊址上修建的萬里茶道雕塑文化園,8組雕塑生動再現當年茶葉貿易的景象。

  隨着一條條運茶駝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鎮在荒原崛起,文化隨之交融。

深入俄羅斯民心的飲茶習俗

  茶葉在幾個世紀前傳入俄羅斯後,逐漸為當地居民接受並喜愛,俄羅斯因此發展了本國獨特的飲茶文化。伴隨着飲茶習俗的普及,18世紀俄羅斯出現了專門用於煮茶的茶炊。直到今天,配着糖果點心喝加糖的茶仍受俄羅斯人青睞。

  俄羅斯著名詩人、作家普希金在長篇詩體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寫道:“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閃閃發亮,在桌上咝咝響,它燙着瓷壺裏的茶水;薄薄的水霧在四週蕩漾。”詩人筆下的茶炊烘托出俄羅斯茶文化特有的溫馨氣氛。

  9月25日,兩名俄羅斯女子在聖彼得堡的家中喝茶。新華社發(莫京娜攝)

  為滿足人們的飲茶需求,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等地曾大量開設茶館。俄政府為打擊酗酒,甚至一度給各地茶館以稅收優惠,鼓勵人們用飲茶來代替飲酒。

  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主席謝爾蓋·卡拉什尼科夫説,中國茶葉對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部分替代了克瓦斯、啤酒及家釀酒,飲茶習俗在俄羅斯文化中已根深蒂固,“茶事實上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一種民族飲品”。

  在西伯利亞及蒙古高原地區,茶葉助消化、解油膩的功效尤其受到以肉食為主的牧民喜愛,而由磚茶煮成的鹹奶茶則成了蒙古族居民的傳統茶飲。

  這是8月30日拍攝的山西祁縣昭餘古城渠家大院一角。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山西並非茶源地,而晉商卻主導萬里茶道200多年,有商號、茶莊甚至在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城市設立分號或分莊。對此,山西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説,“晉商以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務實經營、和衷共濟、經世濟民的精神開闢了萬里茶道,並且在這條道路上推動形成了互通互贏、和諧相處的貿易格局”。

  在山西祁縣昭餘古城的渠家大院,有一本手抄本《行商遺要》,詳細記錄了祁縣商人在湖南安化辦茶的情況:從茶葉收購、加工、包裝到運輸,每道工序都有詳細規定。而近年來發現的另一本晉商手稿《行商紀略》,則詳細記錄了祁縣茶商在福建下梅以及湖北羊樓洞等地辦茶、隨後北上銷茶的歷史。

萬里茶道重煥生機

  在兩個半世紀裏,萬里茶道“彼以皮來,我以茶往”的貿易不斷,成為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重要國際商道,中俄兩國以茶為主的貿易,推動了我國內地種茶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促進我國北方草原和俄西伯利亞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

  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海運、鐵路運輸的發展和蘇聯對我國茶葉需求的減少,萬里茶道逐漸萎縮直至廢弛。如今,隨着“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萬里茶道在沉寂一個世紀後,終於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2013年9月,出席中蒙俄三國市長會議的代表簽署倡議書,邁出萬里茶道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步伐。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萬里茶道申遺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柏權説:“中蒙俄三國就萬里茶道聯合申遺,對於增進三國傳統友誼和政治互信、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眼下,當年的萬里茶道沿線已開通發達的航空、公路和鐵路運輸網絡,便捷的交通加速推動中蒙俄三國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俄羅斯作為茶葉消費大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不斷增長,大量中國茶葉搭乘中歐班列對俄出口。去年8月,湖北省首列茶葉出口專列搭載着約1000噸紅茶從武漢出發,僅用20天時間即抵達莫斯科。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蒙兩國守望相助,蒙古國向中國捐贈3萬頭羊支持中方抗疫,湖北省則用深受蒙古國人民喜愛的青磚茶回禮,以“羊來茶往”的方式續寫兩國友好新佳話。

  6月16日,人們在蒙古國東戈壁省賽音山達舉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動上品茶。新華社發(蘇力雅攝)

  卡拉什尼科夫説:“幾個世紀以來,萬里茶道一直是連接中國、俄羅斯與歐洲的經濟和文化橋梁,至今仍在民間友好方面發揮着特殊作用。”

  一度湮沒於歷史長河的萬里茶道,正在人文、旅游、經貿等領域為沿線國家和城市帶來新的合作機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綻放全新的生命力。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來,無數人的生活與命運,因“一帶一路”而改變。

  關注大時代,也關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華社推出“一帶一路·零距離”內外聯動系列報道,聚焦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人和事,通過國內與駐外分社記者聯動報道,生動講述“一帶一路”十年書寫的那些命運與共故事。

  文字:金學耕、趙宇、劉愷、魏忠傑、王晨笛、王昕怡、耿鵬宇、安曉萌、阿斯鋼、瑪莎

  攝影:姜克紅、詹彥、杜子璇、亞歷山大、莫京娜、蘇力雅

  攝像:潘志偉、徐偉、陳嬙、葉燊、陳田浩、任亭宇

  編輯:謝棟風、周曉華、馬震、丁瑩、梁毅、侯莉萍、湯潔峰、常天童、孫丁、何夢舒、楊天沐、張維革、許睿、李任滋、段卓力、徐寧、王帥龍、王豐豐、王申

  海報:盧哲、施鰻珂、陳聰穎

  統籌:項開來、閆珺岩、曾繁娟、李鵬翔、柴海亮、楊咏、梁建強、呂夢琦、楊雲燕、胡雋欣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