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漢蔡甸豐收景象-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3 09/27 11:27:39
來源:新華網

看!武漢蔡甸豐收景象

字體:

  秋分至,豐收時。武漢蔡甸大地處處皆豐收景象,稻穀滿倉、魚躍人忙,蔡甸蓮藕、蔡甸藜蒿新鮮上市,魚菜共生科技助農雙豐收。

  在武漢市蔡甸區35.18萬畝耕地上,農作物喜豐收,農民採摘忙豐收氛圍感拉滿。2023年上半年,蔡甸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40.83億元,同比增長7.72%。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2元。

  機械強農,效率UP

  連日來,蔡甸區各地水稻陸續成熟,進入繁忙的收穫期,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農戶們趁着晴好天氣收割稻穀,確保顆粒歸倉。

  在大集街道龍泉村的大片稻田中,成熟的稻穗將田地染成了金黃,空氣中瀰漫着清新的稻香。只見數&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在田間來回穿梭,按下稻穀收割的“快進鍵”,將金黃的稻穗迅速吞進“肚子”裏,再吐出一粒粒飽滿的稻穀,田間地頭如火如荼奏響“豐收進行曲”。

  蔡甸區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先後承包了龍泉村600多畝農田種植水稻,實施“耕、種、收”一體化集中連片區域集中管理,這個村糧食的種植方式由原來的一家一戶分散種植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方向轉變,更有利於糧食産量的進一步提高。

  蔡甸區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理事長陳艷剛説:“今年風調雨順,我們又採用了新品種,應用了側深施肥技術,所以大米的品質也比較好,與去年相比每畝産值也大幅提升。”

  機械化作業讓割稻、脫粒、秸稈粉碎、裝車等環節一氣呵成,不到兩小時,一輛輛卡車上裝滿了金燦燦的稻穀,陸續運往糧食烘乾場進行烘乾。如今,農戶不再需要人力收割、晾曬,機械化收割省時省力。

  同樣的,在蔡甸區桐湖辦事處三羊頭大隊稻田裏,金燦燦的稻穀裝滿了一輛又一輛車,農戶駕着車輛滿載而歸。

  “今年水稻長勢良好,連日來農戶們每天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都在搶收,每天可以收割20萬斤左右水稻。”桐湖辦事處三羊頭大隊副大隊長周遠志介紹,桐湖因為有優質的水源、均勻充足的光照等優勢,水稻抗病能力強,病蟲害較少,因此幾乎不用農藥,大大提高了稻米的品質,這裡盛産的稻米顆粒飽滿,口感香糯。

  據了解,蔡甸區現有水稻種植面積14.7萬畝,水稻畝産約1500斤,種植的品種有隆兩優8612、隆兩優534、太優398、華夏香絲等。近年來,蔡甸區加快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轉化應用,堅持“機械強農”理念,從稻田翻耕、水稻育秧、病蟲害防治、水稻收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切實提升水稻的品質和産量,助力糧食增産增收。

  “鮮”藜蒿俏銷市場

  在蔡甸區侏儒山街道薛山村逐夢田園藜蒿種植基地內,頭茬藜蒿喜獲豐收。新鮮脆嫩的藜蒿剛搶“鮮”上市,就一路走俏市場。

  藜蒿設施大棚成行成排鋪開,一片片綠油油的藜蒿長勢喜人,清香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中,工人們在田間忙着收割、捆紮、裝車,一派繁忙的景象。

  逐夢田園藜蒿種植基地主理人王敏自從嫁到薛山村後,開啟了自己的農業創業生涯,至今已有14年時間。她積累了豐富的藜蒿種植和管理經驗,並帶動這個村40餘人家門口就業。

  為了種出更高品質的藜蒿,她定期參加學習培訓,跟專家探討學習,先後為基地增設了履帶式旋耕機、碎草機、割種機,以及小型冷庫等現代化設備,通過不斷的品種改良和種植技術優化,現在的藜蒿可以從8月採到次年4月,采收期長達8個月,可以收4茬。

  對於今年的收成王敏信心滿滿,她介紹,合作社藜蒿種植面積458畝,有1000多個設施大棚,畝産5000多斤。現在主要做訂單農業,客戶遍佈全國各地。在武漢市境內,蔡甸藜蒿可以做到當天采收、當天發貨、當天到達市民的餐桌。“今年9月中旬,我們一畝地單茬可以達到1200斤,品質上也得到提升,一天可賣2000斤左右,年産值可達1000萬元。”

  小藜蒿,種出大産業。如今“蔡甸藜蒿”成為全國地理標誌農産品。目前,蔡甸區藜蒿設施種植面積達4萬畝,以“西甜瓜—藜蒿”“水稻—藜蒿”模式為主,總産量達16200萬公斤,總産值達5.6億元,藜蒿畝平效益達到萬元。

  據了解,蔡甸藜蒿種植基地主要集中在侏儒山街道、永安街道、奓山街道、玉賢街道、消泗鄉、桐湖辦事處等7個街鄉。全區有近10個蔡甸藜蒿銷售合作社、20多個專業大戶活躍在生産基地,有力推動蔡甸藜蒿産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名特優魚品種增産增效

  “來,大家一起,一二三……”隨着一聲聲吆喝,位於蔡甸區侏儒山街道火炎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50畝魚池迎來收穫期,漁民們奮力將一張100多米的漁網逐漸收緊,數萬條鳊魚、鯽魚、黃骨魚在水面上歡騰跳躍,呈現一派魚躍人歡的豐收景象。

  有着近20年養魚經驗的蔡甸區火炎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子超和妻子管理自家的200畝魚塘,平均畝産2000斤魚。今年9月份,自家的100畝魚塘將産20多萬斤魚。

  據介紹,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余畝,吸納了5戶農戶發展名特優漁業養殖,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不斷拓寬農戶增收致富渠道,通過科學養殖和管理,為魚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魚長得快、産量高,品質也更好。每年的6月至8月份産量高的時候,最高月産量可達40萬斤。

  “蔡甸區精養魚池的面積達10.94萬畝,其中鳊魚專養面積1.5萬畝,目前鳊魚已經大量上市,整體經濟效益較為可觀。”蔡甸區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科負責人介紹,今年蔡甸區調整了名特優水産養殖比例,增加了鱖魚、鮰魚、鱸魚和黃骨魚的養殖面積,目前名特優水産養殖面積佔全區水産養殖面積的75%。

  近年來,蔡甸區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優勢,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加強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漁業産業結構調整,注重優良品種的推廣引進,強化漁業生産環節監管,不斷提高水産品質量安全,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科技漁業、生態漁業,推進現代漁業健康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蓮藕産業成勢帶來好“錢”景

  “半畝荷池漾碧光,藕根肥碩淖中藏。”時下,正值新鮮蓮藕豐收季,連日來,在蔡甸區侏儒山街道博茂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蓮藕種植基地,藕農們搶抓農時加緊採挖,供應市場,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

  9月20日清晨,這個基地的20多位挖藕工人早已開啟“挖藕模式”,他們身穿防水連體工作褲,俯身彎腰,動作嫻熟地在泥水中仔細摸索並鎖定蓮藕的位置,用高壓水槍沖走淤泥,變魔術似地將一根根新鮮的蓮藕從水中拔起。這些新鮮的蓮藕經清洗、挑揀、稱重後,將運往全國各地的農貿市場和超市,登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我們的蓮藕是訂單式銷售,採挖就是和時間賽跑,每天都是當天採挖、當天直接發往市場,保證蓮藕的品質。”武漢博茂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戴華芳説,今年的氣候適宜,蓮藕的産量高,品質也好,每畝的産量是1.75噸。基地從8月份開始出藕,每天大概挖藕8個小時,能出25噸。全年的産量約7500噸,産值200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60多位村民就業。

  這家公司流轉5000多畝地種植蓮藕,通過“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集蓮藕種植、生態觀光、農業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全面拓寬農戶的致富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蔡甸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技術人員楊浩説:“目前,蔡甸區9、10月份上市的主要是鄂蓮六號、新三五等品種的鮮食蓮藕,到冬季將陸續上市毛三節等粉糯蓮藕。蔡甸的蓮藕出産從6月初可持續到第二年的5月底,基本上全年都有藕。今年全區蓮藕種植規模10萬畝,産量15萬噸,總産值約18億元。産品由單一的蓮藕向鮮食籽蓮、藕帶蓮、觀賞蓮等多樣化方向發展。”

  近年來,蔡甸區在大力推進蓮藕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的同時,加快構建集“生産+加工+科技+營銷+文旅”於一體的蓮藕全産業鏈經營,積極發展蓮藕加工業,打造賞花經濟,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蓮藕産業優勢、産品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全區專業化從事蓮藕生産與銷售服務的專業合作社、公司達59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有3家、國家級合作社有3家。

  “魚菜共生”科技助農雙豐收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在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武漢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大棚裏,“魚菜共生”讓一池清水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走進這座佔地2300平方的溫室大棚,26個藍色蔬菜生産池十分搶眼。一排排嫩綠的蔬菜在水池上漂浮着,翠綠鮮嫩,長勢喜人。

  基地負責人説,目前水上種植有生菜、菜薹、黃瓜、水芹等品種,具有上市早、産量高、全年可生産等優勢,一年四季可收穫不同季節蔬菜。

  在大棚的養殖區,魚池一字排開,抓起一把飼料拋入池中,活力十足的鱸魚拼爭搶食。基地負責人介紹,一個魚池15個立方水體,可養魚1500斤。如此高密度養殖,秘密在於24小時不間斷增氧,魚兒始終生活在“高爆氧”環境中。

  通過“魚菜共生”系統,不斷凈化水質,把影響水質的魚糞抽到微生物分解池,分解池形成的有機肥溶於水後經過管道循環系統隨着水流流進蔬菜種植槽,經過植物的根係吸收凈化後,回流到魚池中,這樣就做到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形成了一個以水為媒、“魚幫菜、菜幫魚”的閉環生態系統。

  據介紹,生産大棚雖只有11000平方米,但年産量很可觀,鱸魚産值可達20萬斤,銷售額可達400萬元。此外,在蔬菜種植槽的水下,還套養羅氏沼蝦、泥鰍等高價值水産,一水雙收,增加更多收益。目前這個園區已與盒馬鮮生、武商超市、社區、餐飲連鎖等進行合作,生態優質産品深受市民喜愛。(吳亭、楊銘、羅貝、劉毅、吳天、吳夢)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