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最近在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採訪,偶然聽説,一個臨近退休個把月的處級幹部,仍紮在大山深處的一個鄉村裏,忙着撰寫“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一般指高校學子在學業最後階段需要完成的一篇理論&&實際、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文。這位擔任過9個縣處級職務的黨員幹部,兩年前主動請纓,擔任鄉村振興“尖刀班班長”、駐村第一書記。他自己形容為,要寫一篇給自己交待的“畢業論文”。
他叫胡福先,1984年從湖北農學院(現長江大學)畢業後,即來到恩施工作,現任恩施州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58歲時,選擇到村裏任職,他是怎麼想的?在村裏工作期間,交出的論文答卷究竟怎麼樣?半月談記者生發出一探究竟的興趣。
答卷
胡福先選擇駐村的地方是恩施州建始縣茅田鄉太和街村。
汽車在蜿蜒山路盤旋1個多小時後,便進入這個群山環繞、海拔1300多米的村落。村頭是一個名叫“上善”的小廣場。走過廣場旁一個石片砌築的圓拱門,在一片低窪的田園內,草木葳蕤、鮮花盛開。沿着石板小徑拾階而上,幾棟具有濃郁土家風格的石墻房即將完成裝修,這是由村集體投資、即將開業的“善見花田”民宿。
村裏道路寬闊平坦、乾淨整潔,路兩旁不少民房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游客們的歡聲笑語,不時傳出。
“我們在建民宿時提出,多用竹木土石花,少用鋼筋水泥沙,保持原生態,體現鄉土味。”胡福先説。
如今,這個常住村民約1500人的村子,已經開起了78家農家樂和民宿,村民收入明顯增長。
村北角一座有着180多年歷史的“邱家老屋”是胡福先“畢業論文”的又一個亮點。相傳,100多年前,太和街周邊相繼遭受乾旱、蝗蟲等災害,糧食歉收。邱家的先輩在自家門前搭棚施粥,救濟災民。州縣官員深受感動,題贈“善與人同”“風高杖國”“古稀家范”等匾牌,以示嘉獎。不過,由於年久失修,老屋早先已有頹圮之象。
胡福先看到了老屋的文化價值,帶領幹部對房屋進行了局部加固和保護性修繕,融入村史展覽館、旅游規劃展示、鄉村人才工作室、農村書屋、村級評理説事室等功能,並充分挖掘、提煉 “和善文化”,讓老屋成了村裏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游客駐足參觀。
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特別的人文風貌,吸引了許多游客。原本因人口減少略顯破舊冷清的閉塞村落,已呈現出熱鬧紅火景象。
太和街村村景 肖藝九 攝
情結
選擇到鄉村一線,與胡福先的個人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幹過農活,上大學讀的是農學院,參加工作首選在農業部門,我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一種特別的情結。”胡福先説。
參加工作後,胡福先先後任恩施紅廟經濟開發區紀委書記、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利川市常務副市長、利川市委副書記、利川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恩施州環保局局長、恩施州旅游委副主任、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等職務,工作內容涉及面廣,主要在州縣兩級。
“之前的工作,不能説不接觸群眾,但沒有這麼深入。真正體會到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快樂,還是在這兩年。”胡福先説,“到農村交一篇‘畢業論文’,也是想檢驗一下自己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到底管不管用,能不能為鄉村振興再多出點力。”
竅門
到村子裏,怎麼開展工作?胡福先説,沒別的竅門,關鍵是要走好群眾路線。
來到太和街村,胡福先用了很多時間到群眾家里拉家常,了解大家最關心的事,有什麼急難愁盼。他還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與群眾分享自己在地方以及文旅部門工作時的一些思考。“這個幹部接地氣,沒有架子,講的話很實在。”群眾評價。
在村頭建小廣場就是他在化解村民矛盾中想到的點子。由於地界問題,村口兩戶開小超市的村民長時間互不相讓。胡福先和村幹部一起上門,反復商量:“這塊地你也不好用,他也不好用,如果我們建個廣場,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再發展鄉村旅游,過來的人多了,你們兩家的超市生意都會好很多,怎麼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兩戶村民接受了提議。
與群眾走動更多了,心也就更近了。如今,走在村裏,胡福先見到村民,張口就能叫出名字,就像一個相識多年的本村人。在熟悉、了解村裏人的基礎上,他還梳理“能人”資源,發動群眾開展基層自治,助力鄉村振興。
經過修葺的邱家老屋 肖藝九 攝
“邱家老屋”中,有一幅“人才百笑圖”,上面是村裏梳理的“六員”——鄉村治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在外成功人士、鄉賢能人、農業生産經營管理人才、農村實用人才。“比如,9組一位村民的女兒是一所大學的旅游學副教授,我們就動員她,在線上或者假期回家時為鄉親們宣講經營民宿的知識,特別受歡迎。”胡福先説。
平日裏,遇到村民之間有矛盾,胡福先會先請村裏的“鄉賢”幫助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再請村幹部介入溝通。還有不好化解的,就帶到邱家老屋坐在一起聊解決辦法。
1組有兩戶村民,因為修水渠的問題發生糾紛,打了官司依舊沒有解決。胡福先把他們請到“邱家老屋”的評理説事室,耐心溝通,最終,兩家之間修起了共用的水渠。一家可以用於排水、另一家可以用於灌溉,矛盾得到化解。
走訪中,胡福先也了解到,有部分村民想辦農家樂,但擔心做的飯游客吃不慣,“尖刀班”出面,邀請專家廚師們辦起了“太和街廚藝培訓”,一天培訓一道菜,歷時14天,戶戶出代表。
“廚藝培訓”的結業會又轉化為了“吃在太和”鄉村美食節。不僅是一次廚藝集中展演,更成為一次盛況空前的鄉村旅游節,既引來了許多游客,又讓群眾信心大增。
在農旅融合中找結合點,太和街村還辦起納涼音樂節、七夕藝術節等活動,逐漸成了遠近小有名氣、吸引大量游客來“打卡”的“網紅村”。
“真正走到群眾中間去,和大家打成一片,真心實意辦點事,群眾就會支持。”胡福先説。
太和街村寬闊整潔的村道和道旁的民居 肖藝九 攝
記者短評:將“畢業論文”寫在群眾心坎上
走好群眾路線,要“沉下身”,更要“沉下心”。胡福先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基層,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論文答卷。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撲下身子,集中心思,與群眾打成一片。這也是許多基層幹部的經驗之談,具有普遍適用性。
在太和街村所在的恩施州建始縣,談到如何提高與群眾打交道的能力,當地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回憶他在基層工作的經歷時同樣&&,一個“法寶”就是善於與群眾拉家常。在拉家常中,才能發現群眾諸如勤勞、熱情、愛乾淨等優點,及時誇獎、多鼓勵,也才能與群眾更親近。與群眾距離近了,群眾更願意講心裏話,像親戚一樣對待。
在鄉村,需要跟群眾“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在城市社區,與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同樣重要。
太和街村村景 肖藝九 攝
調研中,半月談記者還接觸到了武漢市武昌區委負責同志,他近期先後走訪了當地10個社區。“不打招呼、不要幹部陪同,直接到群眾家裏上門‘家訪’,聽群眾的真實想法。”這是他的工作方法,行之有效。通過入戶訪談、“在角落裏坐著”旁聽居民議事會等多種形式,他收集問題35個,推動難題破解。
黨的執政基礎是人民,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在與胡福先等眾多基層幹部的交流中,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只要深入群眾,真正設身處地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謀劃工作,就能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去調研全是辦法。”
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在即,涉及的單位和人員範圍廣、類型多、數量大、情況複雜。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更要樹牢群眾觀點、走好群眾路線,真正做到關心群眾安危冷暖、急難愁盼,從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中檢視工作,凝聚人民群眾創新創造的力量化解難題。
當前,各地發展中仍面臨不少挑戰,呼喚廣大黨員幹部走好群眾路線,奮發有為、攻堅克難。一名幹部,不能有當“太平官”的安逸思想,更不能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松懈心態。始終做到心繫群眾,與群眾風雨同舟、同甘共苦,才是最應該秉承的工作態度。
“入黨為什麼?用權幹什麼?身後留什麼?”一些幹部應捫心自問——有沒有一篇像胡福先那樣能寫在群眾心坎兒上的“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