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土家族聚居區與“土”的新故事-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9/01 17:46:06
來源:新華社

一個土家族聚居區與“土”的新故事

字體:

  新華社武漢9月1日電(記者惠小勇、梁建強、譚元斌、田中全)熹微晨光中,恩施州咸豐縣80後“土豆經紀人”席印海駕車出門,開始途經30多個村莊、挨家挨戶收購村民種植的富硒小土豆,再通過電商銷往各地。

  “中國硒谷·世界硒都”——正是家鄉打出的這個品牌,讓席印海在9年前下定決心辭去高校工作返鄉創業,成為一個與土豆打交道的人。

  圖為8月19日,在富硒茶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工人在檢查晾曬中的黑茶。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恩施州,含硒土壤佔全州總面積的96.41%,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所在地,境內硒礦蘊藏量居世界第一。

  20世紀80年代,湖北的地質人員在土壤抽樣調查中發現,交通閉塞的恩施州竟然是富硒的沃土。

  隨着中國人對健康食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富硒”逐漸成為恩施農特産品的金字招牌。如今,恩施的硒産業覆蓋茶、煙、菜、藥、果、禽、糧、蜂等8類産品,從種植、採摘,到生産、加工,再到康養、旅游,鏈條不斷延伸。

  “土家族人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裏,以前土豆賣不出去,只好曬成幹,留着自己吃。”席印海説,“如今,通過直播帶貨,恩施富硒小土豆持續俏銷,成為‘網紅農産品’了。”

  今年是新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

  湖北省宣恩縣城夜景璀璨(8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土家族自古對本鄉本土懷有特殊的感情,在他們的語言裏,將自己稱為‘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歷史文化學者、吉首大學武陵山區發展研究院教授陳廷亮説,科技興農讓他們更加驕傲於腳下的這片土地。

  2018年,恩施州頒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並安排技術人員普及關於硒的知識。

  恩施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心主任田真明介紹,目前,恩施硒産業特色基地突破700萬畝,硒綜合産值達830億元。富硒産業正在成為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産業。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恩施州少數民族人口占比57.6%,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土家族,有172.8萬人。土生土長的土家人,與“土”的關係在發展中還有更深刻的改變。

  近年來,恩施州推動村容村貌治理,讓山水土地更加秀美。走在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一片“青瓦泥墻”的土家族特色民居映入眼簾,房前屋後的小園林裏,一棵棵桂樹鬱鬱蔥蔥;整治過的街道花紅樹綠,煥然一新;露營區,游客聊天休閒;村頭的民宿裏,游客來來往往。

  “村容村貌變好了,來的游客自然就多了,生意好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從廣州返鄉創業在土店子村擺攤的譚明星説。

  山高谷深,行走在恩施州,關於“土”的故事最大的變化還在於交通。

  峰巒疊嶂、峽谷眾多、溪泉交錯,森林覆蓋率近70%的恩施州,因群山鎖扼,曾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秀美的山水資源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

  7月11日清晨,市民在宣恩縣城貢水河畔晨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宋文攝)

  鶴峰縣山地面積佔比近90%,在當地一家旅游公司擔任辦公室主任的譚培燕説:“以前的山路又窄又陡、凹凸不平,幾十公里的路要走5個小時,一路下來腦袋直髮蒙,來這兒旅游很遭罪。”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後,恩施州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恩施州副州長楊盛僚説。如今,全州已實現六縣市通鐵路、縣縣通高速、90%的鄉鎮通達二級公路、村村通瀝青水泥路。

  在恩施州來鳳縣,正在拓寬的百十路上,不時可見挖掘機、運輸車等機械轟鳴作業。這條公路連接同屬武陵山區的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和湖南省湘西州龍山縣,讓同樣是土家族聚集地的兩地之間交通更加便捷。

  依託便利交通,恩施大峽谷、利川蘇馬蕩等一大批旅游景點吸引人們慕名而來。現在,恩施州已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

  2019年,恩施州鶴峰縣屏山峽谷景區正式營業。今夏,當地旅游業發展井噴,吸引八方來客。幽谷中,游客環繞深溪、乘船賞景,感受泉水掉落的清涼,陶醉於崖縫襲來的清風。景區周邊,村民修建民宿,農家樂生意興隆。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武陵山區是各民族從雲貴高原向江漢平原開放的通道,這個通道是一條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走廊。如今,現代立體交通讓這個大山深谷間的“通道”更加暢達,天塹變通途,通往中國各地,也聯通着世界。

【糾錯】 【責任編輯: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