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山縣以能力作風建設為契機,以鄉村建設“六件事”為抓手,在民政部門的牽頭指導下,各鄉鎮借助智能化手段,增強人性化管理,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新型養老安幼路徑。其中,竹山縣擂鼓鎮黨委積極借助湖北省通信管理局的支持,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在這個鎮西河村探索形成了織密“三張網”管好“一老一小”的成功案例,實現幼有善育、老有頤養,托舉起穩穩的“朝夕美好”。
“天網”賦能 撐起養老安幼“平安傘”
竹山擂鼓鎮西河村,轄6個村民小組571戶2193人,現有獨居老人35人、留守兒童16人。近年來,這個村搶抓數字鄉村、十星促五興、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三大示範村創建活動機遇,借助湖北省通信管理局鄉村振興對口援助力量,在竹山縣村級率先啟用“數字鄉村&&”,利用“天網”將農村養老服務、便民服務、社會治理等搬到線上,讓數據“雲端”流動,減少人員線下跑動,為農村養老安幼這一民生工程注入強大“智慧基因”。
西河村運用多端+&&,打造一鍵式“遠程交互”。在西河村數字鄉村&&的可視化大屏上,留守老人、獨居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群體居所和生活狀態一目了然。&&設立了智慧養老服務子系統,為35名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語音視頻發布終端,設置按鈕鏈結到&&、網格員、在外親屬、村醫、商超和農家樂經營者,約定每天早晨9點獨居老人準時向網格員一鍵報告健康狀況,隨時報告應急、護理、助餐、助行、助醫、代購等需求,村支兩委通過&&調度資源,及時精準為他們提供上門服務。除了老人,對留守兒童也同樣搭建了“遠程交互”的應用場景。留守兒童利用手機、電視、電腦等終端,在互聯網與老師、同學、家人互動溝通交流。反過來,村支兩委通過“遠程交互”,及時向“一老一小”發布天氣預報、道路交通、安全生産、疫情防控、平安預警等信息,暢通雙向溝通渠道。
借助“天網”&&,這個村還探索設定了積分獎勵制度。獨居、留守老人通過線上簽到、參加集體活動等獲得的積分,留守、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可通過探視、陪伴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等活動獲得積分。積分可在村委會的積分“愛心商城”兌換毛巾、洗衣液、牙刷、書本、文具等生活、學習用品。採用這樣的兌換方式,鼓勵引導“一老一小”參與集體活動,融入村集體這個大家庭,避免精神孤獨和其他潛在安全風險。
“地網”覆蓋 多元服務呵護“老小樂”
針對癱瘓在床、不會操作智能終端的失能、失智老人,僅有“天網”的全域賦能是不夠的,西河村還打造了全域覆蓋的“地網”,築牢養老安幼的“雙保險”。西河村通過多維空間和多元服務,讓養老安幼工作實現“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的雙向疊加,讓“一老一小”在責任包聯、鄰里關照健康平安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精神陪伴。
為了加強對“一老一小”的日常監管,村支兩委在全村劃設10個網格,每個網格明確一名網格員,對網格內的“一老一小”建立點對點的包聯服務責任體系。網格員由村幹部、小組長、公益性崗位、無職黨員、中心戶長等人員組成。為了豐富養老安幼的“神經末梢”和交流空間,讓鄰里關照、鄰里互助成為風尚,這個村除了新建一批戶外健身游園場所之外,在中心院落內動員有愛心的老黨員或鄉賢,騰出閒置房間,提供棋牌桌、茶水吧、讀書角等設施,村委會適當提供水電費和茶水費補助,建成2處“老友之家”,吸引20余個獨居、留守老人在“老友之家”和非獨居、非留守老人共享幸福時光。
西河村按照4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村,在開發電商基地、民宿、農家樂、農耕樂園、游步道的基礎上,高標準開發了佔地150畝的中小學生課外研學基地,吸引多家學校到這個村開展研學活動,極大豐富了本村兒童的課外實踐活動。村裏動員新鄉賢參照“老友之家”的方式,創辦了3家“童伴之家”,在“童伴之家”內組織村內大學生輔導高年級孩子的學業,高年級的孩子輔導低年級孩子的作業,讓留守孩子作業有人輔導,相互交流有場所。
“人網”聚力 打造共同締造“幸福籬”
西河村充分整合基層黨支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民政救助站、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團體的力量,村裏36名黨員、15名鄉賢和10名群眾志願者成為“一老一小”最可依靠的貼心人。退役軍人師雄率先回鄉搞養殖,在家裏騰出一間大房子,自費3萬餘元,創辦培養孩子手工製作能力的“奇趣手工坊”,組建綠色環保志願服務小分隊,為小志願者定制隊服隊旗,每月中旬的周末開展垃圾撿拾、垃圾分類處理和環境衞生逐戶檢查,既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也協助村集體擔當環境衞生監管職責。
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和養老安幼行動的暖心之舉,吸引了像師雄這樣一批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的回鄉反哺。在陜西創業的柏元東,了解村裏現有民宿容納不了日益增多的游客後,主動出資200萬元,支持稻香酒店項目建設,並開設“長者幸福食堂”為村內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經濟實惠的助餐服務。在深圳某上市公司的90後高管師利民,主動回鄉在其老宅基地上投資300余萬元,建設“白鷺書院”,為村內“一老一小”提供免費的文化盛宴,引領尚德崇文、孝老愛親的文明鄉風。
西河村村委會按照共同締造的理念,成立了村投公司,將農戶閒置的房屋和土地,按照股份,納入農家樂、民宿和研學基地的標準化打造,解決群眾産業發展難題。為了吸引人氣,村裏引進了文旅項目運營公司,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農耕研學、民俗體驗、團建打卡、敬老服務、戶外閱讀等文旅活動,今年“三八”婦女節,網上報名就超過千人。兩大公司的聯袂運營,為村級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一老一小”群體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和參與者。這個村35戶獨居老人中,有8戶老人通過參與分紅、收到房租或地租等形式增加了現金收入,另有12個老人有了就地務工的收入。村裏的小朋友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中,不僅陶冶了情操,還提高了文藝素養。
據悉,截至目前,竹山縣已建成養老服務中心220余所,服務老人8000餘人,其中獨居老人3000餘人,建成留守兒童託管中心20余處,託管留守兒童1100餘人,一幅“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民生保障畫卷在竹山大地悄然鋪開。(董武、余嬌娥、向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