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山丘湖兼有,物華天寶,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裡盛産稻麥,從而保證了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鐘祥人喜愛食用以稻、麥米為原料的米茶,也許是鐘祥人古今長壽的原因之一。
米茶起源於鐘祥,相傳米茶的發源還有一個傳説。
明朝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佑杬(即嘉靖皇帝生父)冊封為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今鐘祥)。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蔣氏身懷六甲時害喜,茶飯不思,見山珍海味噁心。興王召來多名廚師,做出各種口味的飯食菜肴,均不合蔣氏口味,興王大怒。一廚師情急智生,從家裏端來百姓食用的米茶,蔣氏果然食欲大增。王顏大悅,米茶從此從民間進入宮廷。後蔣氏隨嘉靖入紫禁城,逢夏季便令禦廚製作米茶。
從米茶的字面意義上理解,則是以米為原料製作的茶。在製作過程有什麼講究,有什麼地方特色?不妨從米茶的做法和吃法,進行一些探討。
炒。這直接關係到米茶品質的好壞,是製作米茶的首要環節。鐘祥最初的米茶,是用大麥去皮成麥米,在鐵鍋中加文火炒制而成,吃起來雖有種粗糙之感,但有一股淡淡的麥米清香。後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吃麥米少了,米茶就改用稻米炒制。但在炒之前,選米要有一絲考究。要求米粒大而飽滿,這樣炒出來的米茶才會色香味美。炒米茶時,將無須淘洗的大米放在燒熱的鐵鍋裏,不加任何佐料,用鐵鏟不停地翻炒,翻炒時注意火候和整體受熱均勻。通常炒米的時間是15—20分鐘,米炒到淡黃色或棕黃色即可起鍋。
煮。這也非常講究。如果食用熱米茶,可將炒好的米用清水淘凈,濾去水分,再放涼水煮沸即可熄火,用鍋蓋蓋好,捂燜10-15分鐘便成。若是食用涼米茶,可將炒米用清水淘凈,濾去水分,等鍋中水煮沸後放入。旺火沸煮至炒米開花,倒入盆中攤涼後食用。煮米茶時,稀稠憑自己喜好將水放多或放少。
吃。煮好的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滋味微甜不淡,略澀不苦。米茶有熱吃、涼吃、隔夜吃,還有不斷地用涼開水兌米茶水喝的,做米茶飯吃等等。
米茶“食之果腹,飲之解渴”。細究其功效起碼有三:
一是調味增食。據科學驗證,100克米飯可産生 116 千卡總能量,含2.6克蛋白質、0.3 克脂肪、25.9 克碳水化合物。經過加工炒煮的大米,成為人們的主食,沒有改變其本質、降低其營養,而調和了人們十分喜愛的食用口感和口味。當然,增進食欲也是自然的了。煮出來的米茶是米味、茶香融為一體,有米的特色,也有茶的濃郁,真是巧奪天工。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食用方法,是鐘祥深厚飲食文化底蘊的一種體現。
二是解渴降溫。米茶不僅可以巧妙地代替米飯,又具有飲茶解渴的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之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人們一般在頭天晚上炒制後盛入陶盆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如飲酸梅湯,帶酸不酸、帶甜不甜、生津止渴,別有一番風味。冷藏後的米茶成為一種特製的飲料,更是美味絕倫、沁人心脾。
三是瘦身減糖。米茶既能飽腹,又沒有過剩的營養,這樣一來,既可瘦身,又免受挨餓之苦。因此,米茶成為瘦身美體人士的最佳食物之一。同時,它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食物之一。經製作的米茶,大米中的糖分大為減少,患者可常年食用,而不用擔心血糖增高。
鐘祥米茶,年年歲歲,世代相傳。每年初夏至深秋,從農村到城鎮,家家戶戶都炒制米茶,吃着、品着這情有獨鍾、滋味悠長且能延年益壽的鐘祥米茶。(陸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