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余凌雲、龍炳潔)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圍繞本土特色資源,念好“土”字經,打好特色牌,延伸産業鏈,努力做好“土特産”大文章,擦亮了一塊塊助力群眾致富的“金字招牌”。
挖掘“土”價值
在鶴峰屏山景區田家大院,游客品嘗着色澤黃亮、鮮香可口的榨廣椒炒臘肉,讚不絕口。“這個臘肉是自家熏制的,香得很。”農家樂老闆田進忙着招呼客人。
土家臘肉,過去多由農戶挂在火炕上方熏制而成。如今,鶴峰縣崛起多家臘肉加工廠,他們加大科技引進力度,以建設現代化特色農業為抓手,開發“土”風味價值,生産出多種臘肉延伸産品,不斷做大做強本土臘肉産業。
“裝臘肉的時候要放平,不能超出袋子。”在太平鎮龍潭村湖北峰鶴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包車間,公司負責人張順正忙着指導工人,將生産製作好的臘肉進行分割、稱重、包裝。
張順正介紹,公司目前主要産品為臘香腸、臘排骨、臘五花肉等,憑藉優質的口感,産品深受市場青睞。目前,公司每月生産的1萬公斤臘味産品全部售罄,供不應求。
“一方水土育一地産業,産業發展須依託鄉村資源。”中石化江漢油田駐龍潭村第一書記張連平説,“産業+消費幫扶”模式,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張連平介紹,2022年初,中石化江漢油田為龍潭村79戶脫貧戶發放144頭豬仔,並在年末時以每斤高於市場價1元的價格回收,再交由龍潭村章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集中處理、加工、銷售,産值達到70余萬元。
如今的龍潭村,家家戶戶都養了豬。“村民養的豬根本不愁賣,到出欄時有專人上門收購。”龍潭村黨支部書記向長清説。
農閒時節,不少村民還就近到臘肉加工廠打打零工。發展臘肉産業,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擴大“特”優勢
鶴峰人招待貴客,葛仙米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葛仙米並不是米,而是一種擬球狀念珠藻,屬藍藻綱念珠藻科的淡水野生藻類。顆顆晶瑩剔透的葛仙米,富含18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以及一些其他食品中鮮有的人體必須微量元素。
圖為村民在采收葛仙米(資料圖)
2003年,鶴峰葛仙米當選“恩施十大名吃”,2008年取得國家級農産品地理標誌,2014年入選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名錄。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胡徵宇博士歷經多年攻關,終於在2003年率先掌握葛仙米人工養殖技術,使得葛仙米進入百姓餐桌成為可能。目前鶴峰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産區,但高峰年産也僅有1500公斤左右。
走馬鎮白果村引進專業團隊,攻破技術難題,以葛仙米深度開發為依託,創建了湖北省恩施州水茉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自主研發生産的葛仙米保濕精華面膜,面世後獲得消費者青睞。
“我們還研發了葛仙米系列護膚産品以及葛仙米飲料,這些産品接下來都會陸續上市。”水茉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蘇鳳説。
小小葛仙米爆發大能量,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得到大幅提升,正在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産業。
提升“産”效能
“在今年的茶商大會上,公司達成意向簽約11.5億元,目前已接到價值2800萬美元的海外訂單。”鶴峰凱榮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朱銀火介紹,公司正加班加點採制夏茶,全力保障出口訂單。
據了解,鶴峰縣目前有各類茶葉加工廠1000余家,其中規上茶企25家,産值過億元茶企7家、過2億元茶企3家,茶企總數、出口總量、創匯總額均居全省第一,茶産業綜合産值已超40億元。
“過去我們的茶葉是粗加工,賣不上價,現在有了大型加工廠,茶葉價格穩定了,我們收入也提高了,越幹越踏實。”走馬鎮木耳山茶農林際豐説。
多維度、深層次經營,讓土特産價值實現最大化。隨着鄉村旅游的興起,走馬鎮萬畝木耳山茶園也成了熱門旅游打卡點。
圖為走馬鎮木耳山萬畝茶園 新華網發
“要想土特産變成錢,拓寬銷售渠道是關鍵。”中營鎮金竹園村隆國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梅衛秀介紹,近年直播電商等數字化&&的興起,為鶴峰茶葉插上了翅膀。今年以來,公司線上銷售額已達150萬元,實現了“生於鄉間,遠銷四海”。
隨着越來越多具有本土優勢的農産品走出大山,鶴峰土特産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元寶”。
鶴峰被譽為“中國箬葉之鄉”,野生箬葉資源有80余萬畝。近年來,鶴峰立足産地優勢,不斷延鏈補鏈,已形成採摘、加工、銷售、食品生産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箬葉産業鏈條。
進入鶴峰太平鎮工業園區湖北長友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廠房,陣陣箬香撲面襲來,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清洗、裁剪、分裝箬葉。這家公司年均收購野生箬葉700噸,年均銷售額達2500萬元。
圖為長友公司工人在分選箬葉 新華網發
據統計,鶴峰縣共有箬葉加工、購銷企業及專業合作社48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2022年,全縣箬葉綜合産值近5億元,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未來,鶴峰縣將持續以土特産推動‘産業興旺’,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擦亮土特産‘金招牌’,換來‘金效益’,讓群眾口袋鼓起來、日子火起來。”鶴峰縣副縣長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