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陳有朝氣 文創接地氣——企業博物館創新與可持續運營觀察-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8/14 13:57:47
來源:新華社

展陳有朝氣 文創接地氣——企業博物館創新與可持續運營觀察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8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展陳有朝氣 文創接地氣——企業博物館創新與可持續運營觀察》的報道。

  在中國建築科技館體驗手工鬥拱、魯班鎖的拼接技巧,領略建築之美、暢享科技之光;在武漢橋梁博物館走進武漢長江大橋鋼梁“施工現場”,立志成為“了不起的橋梁工程師”;在核工業建設展覽館透過詳實的歷史資料,體悟“創新奉獻”的核工業精神;在武鋼國家工業遺址公園一號高爐原址,一鍵點亮紅光熠熠的“鐵水”,仿佛置身人聲鼎沸的生産現場……

  這個暑期,武漢多家企業設立的博物館、展覽館通過專、深、精的展覽內容,以及新、奇、特的展陳形式,成為市民和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場所。多家企業博物館通過深耕企業文化,逐步探索出一條聚焦傳統、開發文創、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使得原本小眾的企業博物館彰顯大作為。

  圖為中國建築科技館。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打造城市新地標

  中間高起猶如破土而出的“種子”,被水波狀的“葉片”包裹着向天際延伸,合院環繞其四週,仿佛一幅建築山水的絕妙圖景,點亮整個光谷。位於武漢東湖高新區的中國建築科技館,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格外搶眼。暑期,這裡成為青少年觀眾游覽、研學的最佳選擇之一。

  步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圓形序廳,在這裡可以仰望《天文圖》,俯看現存最早的中國地圖《禹跡圖》,在此體悟古人對天圓地方的宇宙探索。走進古代建築展廳,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面而來,能抵抗10級地震的中國第一塔——應縣木塔等古代經典建築模型,讓人不由驚嘆古人對建築美學的極致追求。在現代建築展廳,“黑科技”盡顯。可抵抗14級颶風、施工速度達到3天一層樓的“空中造樓機”,讓上海中心大廈屹立雲端的“定樓神器”阻尼器,都可一一近距離目睹。荊楚建築展廳內,全息影像技術立體還原了武漢火車站、天河機場T3航站樓等經典建築,詮釋科技創造價值、智慧構築世界的內涵,讓觀眾對經濟脈動與人文精神的美美與共有了更高期待。

  從河姆渡時期的榫卯建築結構,到千年前的飛檐廊閣;從現代建築的科技體驗,到未來建築的天馬行空……漫步中國建築科技館,處處都能感受到文物“説話”、歷史“發聲”所呈現的鮮活場景,仿佛穿梭於時光隧道。

  展覽的尾聲是“兩山”醫院建設紀實館。展覽遴選特別通行證、按滿紅手印的請戰書、寫滿祝福語的防護服、沾滿泥土的安全帽等40余件代表性的抗疫實物,展現以中建三局建設者為代表的逆行者彰顯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幾位游客看完《兩山戰“疫”》紀錄片後不禁眼眶濕潤,&&深切體會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國建築科技館館長連紅介紹,該館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運營,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5A級景區標準打造,免費對外開放。展館於2020年8月19日正式開館,3年來累計接待觀眾65萬餘人次,平均每個開放日1200人次,成為武漢的一座城市新地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城市發展離不開科技之光的照耀,也需要自然、人文、歷史之美的融合。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衛國&&,中建三局積極服務文化強國、科技強國戰略,將中國建築科技館打造成全國首家以中國建築和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旨在普及建築知識,傳承弘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匠心精神,促進現代建築科技創新發展。

  與中國建築科技館相距30公里的武漢橋梁博物館,是另一處特色鮮明的武漢城市地標。作為我國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計建造者,中鐵大橋局集團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的國內首家以橋梁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由3000平方米室內館及2萬平方米室外橋梁主題公園組成。

  在這裡,觀眾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古代橋梁、近現代橋梁、世界橋梁、橋梁科技發展、橋梁文化等專業內容。該館以“天塹變通途——古今中外話橋梁”為主題,生動呈現了世界橋梁和中國橋梁的鮮活歷史。

  這個暑假,排隊體驗5D影院、港珠澳大橋VR極速飛車互動項目的觀眾絡繹不絕。科技助力,讓觀眾從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橋梁的魅力。在模擬還原的武漢長江大橋鋼梁施工現場,展出了當年使用的鉚釘風槍,很多游客以等比例模擬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管柱紀念碑為背景拍照留念。幾名外國游客佇立在茅以升、詹天佑、李國豪、李文驥等橋梁科學家的巨幅油畫和雕塑前,拍照留影。

  武漢橋梁博物館館長成莉玲介紹,自4年前的“5·18國際博物館日”開館以來,已接待50多個外國團體參觀,有效擦亮“中國橋梁”國家名片。

創辦歷史“大學校”

  “開放!華中首個核建設主題展覽館等你來。”近期,位於武漢的核工業建設展覽館通過各網絡&&向社會推介了重新布展後的重點功能和預約通道。

  日前,記者走進核工業建設展覽館,切身體會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的創業歷程。展館集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核建設主題展示、核科普功能於一體,集成浮雕、繪畫和多媒體互動技術,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加之100余件核工業不同時期的歷史資料、物件和10余個重點工程項目模型,生動展現了我國核工業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利於參觀者深入了解“兩彈一星”精神,以及“四個一切”“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核工業精神。

  中國核工業第二二建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馮雪茹介紹,核工業建設展覽館全新升級後將走出企業、走向社會,目前已被中核集團列為第二批黨性教育基地,正在申報各級科普基地。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60%以上的旅游者將中國博物館作為文化休閒目的地。因企業而建的博物館向社會開放,吸引游客並提供科普知識、提升審美、浸潤人心等公共服務,是可持續運營的基礎。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是文化客廳和文化名片,見證國家的歷史,躍動民族的根脈。

  時間倒退回“一五”期間。彼時,武漢青山這片長江右岸的灘塗,被選址為新中國第一家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的建設基地。1958年9月13日,這個在中國鋼鐵工業史上有着特別意義的一天。下午3時25分,武鋼一號高爐出鐵口打開了,頓時金星飛舞,鐵水蜿蜒而下,最後凝成鐵塊。“當天,毛主席親眼見證了武鋼一號高爐出鐵。他的襯衣被汗水浸透,面向高爐前方慶祝的人們揮動手臂,全場3000多人掀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我的父親也在現場。”72歲的武鋼老職工胡昇回憶説。

  2019年10月,武鋼一號高爐完成歷史使命,正式關停。原地改建的國家工業遺址公園及展覽館於今年初對外開放——直衝雲霄的爐身和鋼架刷上了紅色和綠色的油漆;高爐東邊的工業遺址主題園已建好噴泉、草坪……游客可以在此感受緊鄰的廠區鐵路運輸和周圍仍在運營的高爐鋼鐵生産氛圍。

  作為挺起中國“工業脊梁”的武鋼也成為全國各地來武漢研學旅游的首選地之一。來自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200多名學生特意來到武鋼“打卡”。“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武鋼正是這種英雄氣概的縮影。看到飽含工業印記的一號高爐、整潔的工廠環境、智能化的操作設備,孩子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民族何以發展和興旺。”副校長黃文武説。

  談起武漢橋梁博物館的“高光時刻”,中鐵大橋局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舒智明自豪地説,武漢橋梁博物館不斷優化展示展陳,讓橋梁科學家的故事和新時代橋梁故事“活”起來、“潮”起來、“火”起來,先後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漢港澳青年交流驛站暨國情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此外,武漢橋梁博物館組建以院士、設計大師、教授級高工、橋史專家等為主要成員的橋梁科普專家團隊,並加強專業科普團隊、科普教育志願者隊伍建設,依託橋梁博物館定期開展“橋梁大講堂”“了不起的橋梁工程師”等科普活動,深化“橋博+黨建”“‘四史’實踐教育進橋博”等品牌活動,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

  “將思政課堂從學校延伸到企業,從教室延伸到博物館,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社會……我館立志於讓廣大觀眾進一步感受一座座超級工程跨江越海的豪邁,增強青年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舒智明説。

  中國建築科技館教育培訓部負責人劉芳介紹,近年來,中國建築科技館圍繞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和科普活動,舉辦魯班講壇、開設匠心課堂、組建“傳承匠心”志願服務隊,打出弘揚建築文化、“築”力美好生活的組合拳。這家“第二課堂”已累計開展1500余場科普教育活動。

擰緊發展助推器

  2022年11月4日,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辦,中國首家橋梁文創品牌“喬公子”一時引起參會者的廣泛關注。

  “喬公子”是中鐵大橋局武漢橋梁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集橋梁文創設計、研發、生産及銷售於一體的文創品牌。通過創意設計將橋梁博物館的藏品元素融入絲綢繡品、擺件、咖啡套杯、瓷器等不同載體,“喬公子”以造橋匠心打造中國風、潮流風、“橋”見武漢等系列文創産品700餘款,設計研發了武漢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江蘇常泰長江大橋等金屬模型、木質拼裝模型等百餘項。

  “喬公子”正是橋梁博物館依託武漢橋梁傳媒有限公司推動文博、文旅、文創融合的實踐。中鐵大橋局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敏&&,繼續以市場化手段深化橋文化傳播,推動“天塹通途”特色橋文化從企業走向行業、從行業走進大眾。

  如何將博物館轉化為企業的文化資本,將館藏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張敏認為,企業博物館要堅持創新驅動,加強開放的數字博物館建設,深化與業界的交流互鑒,並從“博物館+劇院”“博物館+電影”等方面入手,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營收新模式。

  “當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大眾對於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持續關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説,近年來,在新興科技和多媒體傳播渠道的加持下,博物館越來越重視展覽觀眾的體驗感、沉浸感和參與感。博物館功能也從向大眾“傳播文化”到與大眾“共享文化”。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建築科技館正積極推動展覽“走出去”“引進來”,策劃“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等展覽,並通過主辦或承辦大型活動,探索創新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核工業建設展覽館在活動場地、人才交流、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打造創意IP。武鋼依託國家工業遺址公園建設宜居城市中的“森林鋼廠”,以轉型升級的勃勃生機彰顯中國工業城市的嶄新面貌。(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汪鵬 喻珮)

【糾錯】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