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告別“水上漂” 謀起新生計——湖北長湖生態變美漁民生活節節高-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8/12 09:54:05
來源:新華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告別“水上漂” 謀起新生計——湖北長湖生態變美漁民生活節節高

字體:

  新華社武漢8月11日電題:告別“水上漂” 謀起新生計——湖北長湖生態變美漁民生活節節高

  新華社記者閆睿、黎昌政

  眼下正值今年小龍蝦市場交易的收尾季。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黃歇村,村民駱應軍忙得不亦樂乎。退捕上岸後,他和同村村民聯合流轉了80多畝低窪地,搞起小龍蝦養殖。從打魚人到養蝦人,“現在一年收入將近10萬元,比原來捕魚多兩三萬呢。”駱應軍説。

  駱應軍一家6口人不足7畝田,過去長期靠在長湖捕魚為生。“那會兒經常是起早貪黑,有時一次出船要十幾個小時,家人擔心不説,收穫也是時多時少。”他説,上岸轉産後,作息固定了,收入穩定了,人也輕鬆很多。

  長湖位於湖北荊門、荊州、潛江三市交界處,與長江、漢江相通,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産種質資源庫。2018年,沙洋縣在域內的長湖和漢江沙洋段實施全面禁捕。為確保漁民禁得住、退得出、穩得住,縣裏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為退捕漁民建檔立卡,精準引導幫扶。

  打魚多年的王國兵,告別“水上漂”,和家裏人合夥成立了“水英姐”鄉廚團隊,從原來“草&班子”發展為現在的“專業隊”。“每年能承接150多場宴席,到手收入有5萬多元,比起在湖上打魚風吹日曬強多了。”王國兵説。

  “雖然脫離了世代打魚的環境心有不捨,但總要給後代留下好生態。政府也幫助給予過渡安置,找到了新營生,心裏很踏實。”王國兵説。

  黃歇村黨支部書記劉何兵告訴記者,村裏組織漁民退捕後,瞄準豐富水資源和優勢地理條件謀出路,成立了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幫助退捕漁民解決就業問題。

  “全村148戶600多位漁民上岸後,有的選擇外出打工,有的留在村內務農。現在戶均年收入達7萬元。”劉何兵説。

  在沙洋,漁民退捕後,有的謀起新出路,有的做起護魚人。在毛李鎮長湖村,每天一大早,退捕漁民王道新帶上記錄儀、對講機、小喇叭,騎上電動自行車,前往長湖岸邊巡護。

  守長湖,也是在護長江。王道新説,禁漁後,周邊村民的自覺意識提高了不少,長湖水質明顯好起來。

  近年來,沙洋縣堅持“水面巡、沿岸查,天上巡、監控看”多維一體常態化聯動管護,在加大打擊非法捕撈的同時,也積極開展水質生態修復、生態廊道建設等項目。

  沙洋縣長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丁克軍説,2018年以來,長湖已開展5次增殖放流,放流魚苗6900多萬尾,進一步改善了長湖水域漁業資源的種群結構。

  如今,長湖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質已由劣Ⅴ類提升至Ⅲ類。“走在長湖湖濱,水草林木繁茂,艷陽、藍天、碧水構成的生態美景讓人心曠神怡。”丁克軍説。(完)

【糾錯】 【責任編輯:余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