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8月5日電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今年以來,地處鄂西武陵山區的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聚焦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在聚才、育才、留才、用才上出硬招、實招,多措並舉助鄉土人才“破土”成才,賦能鄉村振興。
躬耕沃野選好“苗”
近日,在五里鄉開展的“尋五里味道,品萬家醬香”農特産品甄選活動上,100多名手工醬菜製作鄉土人才將自製的土家醬菜搬上評選席,一決“味覺之巔”。
五里鄉金鐘村返鄉大學生萬友榕用大蒜、紅螺絲椒、洋蔥、生薑等原料製作的蒜蓉辣醬,在本次活動中奪冠。“我製作的醬菜被大家認可,讓我很受鼓舞。下一步,我會借助五里鄉鄉土人才&&,把辣椒製作經驗傳授給更多人。”萬友榕説。
圖為“尋五里味道,品萬家醬香”農特産品甄選活動現場。
據了解,為挖掘本土“土專家”“田秀才”,五里鄉根據各村(社區)掌握的人才信息建立鄉土人才數據庫,實行分類化、動態化管理。目前,這個數據庫已儲備“候鳥人才”、鄉土人才170名。
“我們村在外的優秀學子、優秀教師、企業高管、能工巧匠、種養能人等應有盡有。我們經常和他們溝通交流,收集好的發展建議。”五里鄉六峰村黨委書記饒平説。
打好“鄉情牌”,廣發“英雄帖”。2022年以來,五里鄉各村(社區)積極開展鄉賢理事會、新年茶話會等活動,邀請在外鄉賢共敘鄉情、共話發展。截至目前,已累計收集到“金點子”20余條、各類捐款60余萬元。
“當選本屆商會會長,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近日,五里鄉商會舉行換屆選舉,新當選的商會會長張昌華承諾,商會將全力促進五里鄉經濟發展,做強做大農副産品及招商引資。
精準滴灌育好“苗”
如何讓鄉土人才“破土而出”?五里鄉下足功夫來育“苗”。依託鄉委黨校等資源,五里鄉開展了“精準滴灌式”個性化理論和技術培訓,促進鄉土人才固本培元,鍛造出一支“有絕活、有本領、懂經營”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鄉委黨校建立後,我們積極探索教育培訓新模式,在豐富理論課堂基礎上,拓展實踐課堂。”鄉委黨校負責人何自勇介紹,黨校把理論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為鄉土人才提供實戰鍛煉機會。
圖為五里鄉鄉土人才在嫁接優良獼猴桃枝。(資料圖)
“今年6月,我參加了鄉委黨校組織的獼猴桃種植培訓,在獼猴桃種植基地學習了專業種植知識,收穫不少。”瓦屋村一組獼猴桃種植能人馬世玉説。
今年以來,五里鄉以鄉委黨校為載體,依託優秀企業、相關技術部門,按照“專家授課+課堂培訓+基地實訓+鄉土人才”方式,共開展了10次獼猴桃種植、編織技藝、建築工匠、電商等培訓,培育有文化、愛農村、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致富能手400餘人。
“我幹了10年泥瓦工,今天第一次參加工匠培訓。”學員覃正奎&&,通過培訓,他學到了很多實用操作技巧。
因地制宜用好“才”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為用好各類鄉土人才,五里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根據人才的專業技能和農民的實際需求,以“支部+合作社+人才”模式吸納鄉土人才參與經營,讓鄉土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六峰村村民鬱國志種了3畝樹苗,為幫其增加收入,黨員陳善權主動結對幫扶,助鬱國志年增收2萬餘元。
“作為一名黨員,我要發揮所長,幫助村民在家門口致富。”陳善權是一名中藥材種植人才。前幾年,他註冊成立珍稀苗木專業合作社,帶動近300名村民就業。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六峰村有了多家苗木專業合作社,更多村民實現“在家門口賺錢”。
為促進鄉土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五里鄉開展“暖心爽心”服務,組建鄉土人才服務團,提供土地流轉、職稱申報、融資對接等多元政策扶持,幫助鄉土人才辦好“關鍵小事”,用走心服務換取人才的真心付出,讓實幹有為的鄉土人才“吃香”更“留香”。
“多虧鄉里的服務團為我們提供跟蹤指導,去年公司工業産值達2000萬元,並成功入規。”湖北省四季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群説。
一方面幫助本地企業做大做強,一方面為招商企業提供精準對接、精準服務。五里鄉為招商企業及人才提供政策諮詢、土地徵收、項目設計、政策落實等服務,主動靠前幫助企業解決項目落地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目前已成功引進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亨博利皮革製品有限公司落戶。
在五里鄉湘鄂邊蘇區五里坪革命舊址,遍佈彩繪作品的文化一條街深受游客喜愛,成為熱門打卡地。
據介紹,這些彩繪作品出自河南三合景設計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創辦者是一對來自河南的年輕夫婦。五里鄉把他們作為先進設計人才引進,先後為湘鄂邊蘇區五里坪革命舊址紀念館、灌埡移民新村轉盤、金鐘廣場亮化、老街紅色文化墻、美麗庭院建設等項目提供設計服務,為當地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人才興則鄉村興。我們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聚焦鄉土人才‘選育留用’,打通服務鄉土人才的‘最後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人才動力。”五里鄉相關負責人説。(余凌雲、向麗莉、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