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
長江行:從三江源至入海口
編者按:
長江,我國第一大河,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等11個省區市。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6月15日起,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長江篇”小分隊從長江源頭出發,沿江而下,一路前行至長江入海口,以行進式融合報道的方式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發生的轉折性變化,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6月29日起,我們開始陸續推出相關報道。
這是一個我國三代科學家接力救護白鱀豚、江豚的故事。
從近百歲高齡還惦記鯨豚保護的陳佩薰,到雖已達退休年齡、仍奔波在生態保護一線的王丁,到正值壯年、從事江豚保護的郝玉江,三代科學家接力保護着長江鯨豚,守護長江的“微笑”。
↑7月5日,長江江豚“淘淘”在白鱀豚館水中游動。
↑7月5日,一頭長江江豚在白鱀豚館水中游動。
↑7月12日,兩頭長江江豚在白鱀豚館水中游動。
陳佩薰
1980年1月12日,一頭白鱀豚遭漁民誤捕,隨後被送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救治。雖然條件簡陋,但是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這頭白鱀豚成功獲救,被命名為“淇淇”。
↑1984年8月,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組的科研人員正在為白鱀豚“淇淇”進行超聲波檢查。新華社記者於澄建攝 (1984年8月30日發)
↑這是2000年1月,科學家在“淇淇”身上皮膚破損處涂藥膏。新華社記者程敏攝(2000年1月14日發)
“淇淇”是我國第一頭也是唯一一頭長期人工飼養的白鱀豚,在為它而建的白鱀豚館生活了22年185天后,於2003年7月14日去世,解剖結果顯示是“壽終正寢”。令人悲傷的是,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水生所研究員陳佩薰。新華社記者於澄建攝(1987年3月2日發)
救治“淇淇”的牽頭人是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組負責人、研究員陳佩薰。當年她正好53歲,兩年前剛從魚類研究“轉戰”白鱀豚保護研究。陪伴“淇淇”22年的陳佩薰先生,在“淇淇”去世後,一直關心着長江江豚保護研究。
陳佩薰先生於1991年卸任學科組長,今年她剛過完96歲生日。經常去探望她的學生、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説,老人年事已高,記憶衰退,已不認得他,但每次去她都會講:過兩天我帶你們到長江去考察,我們去看白鱀豚、江豚。
“別的事情都不記得,心裏面就記得這麼一件事。”
王丁
1958年出生的王丁研究員於1982年2月加入陳佩薰先生的白鱀豚研究組,物理學專業背景的他加入團隊後,一開始主要從事聲學方面的研究。
從24歲至44歲,生命中他有21個年頭和“淇淇”有交集。“從淇淇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包括對這個物種的一些基本知識的了解,比如説它的發聲、它的聽覺能力。”
↑2000年1月,最早進行白鱀豚人工飼養與研究的陳佩薰(左一)、老專家劉仁俊(左二)及當時負責白鱀豚保護與研究的王丁(左三)和張先鋒(右一)。新華社記者程敏攝(2000年1月14日發)
眼睜睜看著這麼一個奇妙的美麗物種就在我們眼前消失,王丁心裏留下深刻印跡。館裏沒有白鱀豚了,館名依然叫白鱀豚館,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也沒有更名——這是1996年接任學科組長的王丁的堅持。
“白鱀豚這三個字就是個符號,它告訴你以前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以後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做什麼。所以它應該成為一個警示信號。”王丁説。
1986年,白鱀豚研究組總結出鯨豚保護三大措施,分別是: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與繁育。1990年,首批5頭長江江豚成功遷入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1992年,在水生所建議和推動下,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來不及在白鱀豚身上實施的保護方案正好用於江豚保護。
↑6月27日拍攝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人機照片)。
↑6月27日,水生所鯨類保護學科組學生在天鵝洲江豚放歸適應區水域回收聲學檢測設備。
↑6月27日,水生所鯨類保護學科組學生在天鵝洲江豚放歸適應區水域回收聲學檢測設備。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獸都消亡了,人類也會因為巨大的精神孤獨而死亡。我們把自然保護好了,自然會回饋我們。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王丁這樣強調保護鯨豚的意義。
“現在不能説長江江豚已經進了保險箱了,但是可以比較肯定地説,長江江豚的保護前景是比較光明的。長江江豚不能再走白鱀豚滅絕的老路了,這一點,現在我們有充分的信心。”王丁説。
郝玉江
2003年,“淇淇”去世後一年不到,1971年出生、在高校當講師的郝玉江師從王丁研究員開始讀博。畢業後,他覺得這份工作很重要,支付定向培養違約金後留了下來,至今從事長江江豚保護和研究工作正好20年。
↑7月12日,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在白鱀豚館觀察長江江豚。
郝玉江副研究員沒有親眼見到活着的“淇淇”,但他看過許多關於“淇淇”的影像資料,郝玉江説,他有很多次,夢見長江裏面發現白鱀豚。
江豚妊娠期是12個月,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江豚以胖為美,為什麼沒有出現由肥胖引起的一些疾病?江豚如何做到兩個大腦半球交替休息,以單半球慢波睡眠方式在水中進行休息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身上許多奇特屬性吸引着郝玉江。
長江江豚是長江生命力的“晴雨表”,也是長江生態健康的指示物種,是長江大保護成效的“顯示器”。“長江江豚是整個長江生態系統裏面的旗艦物種,因為它處於食物鏈頂端,它的生存狀況實際上反映着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好不好,江豚説了算。”郝玉江説。
↑6月29日,訓練員王超群(左)、鄧正宇在白鱀豚館內觀察長江江豚。
↑7月5日,訓練員在白鱀豚館給小江豚喂食。
↑7月12日,訓練員在白鱀豚館給長江江豚喂食。
↑7月12日,訓練員王超群在白鱀豚館給長江江豚喂食。
↑7月12日,訓練員在白鱀豚館給長江江豚喂食並做B超檢查。
據郝玉江介紹,目前白鱀豚館裏,一共飼養着11頭江豚,其中2頭來自鄱陽湖,5頭來自天鵝洲保護區,4頭在館裏出生成活。同時,國內陸續建立起多個遷地保護區和就地保護區,各遷地保護區內的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50頭,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過15頭以上江豚出生。今年4月25日,來自長江天鵝洲故道的4頭遷地保護長江江豚分批放歸進入長江幹流新螺和石首江段,順利完成長江江豚保護技術體系的最後一個關鍵的技術閉環。
↑4月25日,工作人員將江豚轉運至人工蓄水池內等待放歸。
↑4月25日,工作人員將來自長江天鵝洲故道的遷地保護長江江豚分批放歸進入長江幹流新螺和石首江段。
↑2022年9月23日,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在湖北石首水域觀測長江江豚。
↑2022年9月23日,科考人員在湖北石首水域觀測長江江豚。
經歷過四次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的郝玉江,見證了江豚種群數量的歷史性“止跌回升”。農業農村部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為1249頭。郝玉江去年參加了第四次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擔任宜昌到城陵磯這一段的組長。“我們坐船沿江一路走下來,可以看到更多的綠色,長江岸線也更加自然,水裏的魚也變多了。我們更加樂觀地相信,‘微笑天使’長江江豚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6月29日,三頭長江江豚在白鱀豚館水中游動。
↑2月1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捕魚。
↑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2021年5月10日攝)。
↑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2022年10月12日攝)。
↑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2021年5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
策劃:鄭衛、蘭紅光、李鵬翔
統籌:王毓國、程敏、金立旺
記者:金立旺、程敏、肖藝九、王乙傑、伍志尊、方亞東
視頻剪輯:王乙傑
新媒體編輯:林繁晶、周大慶、徐嘉懿、郝建偉
美編:穆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