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新冠疫情的持續衝擊、世界經濟的持續疲弱,過去一年,我國經濟仍然實現同比3%的增長,經濟總量再上新&階。這殊為不易的成績,是我們開拓前進的信心所在。信心,比黃金更寶貴。2023年,我們面對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動蕩不安的外部環境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也在加深。然而,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未變,人民的信心正不斷增強。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華網推出融媒體欄目“強信心·走進百企”,通過深入的採訪調研、豐富的融媒形式,與您一同見證廣大企業開拓進取的蓬勃活力,見證中國人民拼搏奮鬥的堅定信心。
新華網武漢7月26日電(劉桔、李徵崢)廣袤山嶺,悠悠風車轉出綠電;綿延荒地,光伏藍板釋放能量;儲能電站,超級“充電寶”蓄勢待發……近年來,位於湖北武漢的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加速發展新能源事業,各類新能源項目“風”生“水”起。
長江設計集團長江設計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華軍説,在技術創新的加持下,長江設計集團新能源事業業務布局呈現出全球化、多元化特徵,發展動能越來越足,“朋友圈”越來越廣,新能源事業日益成為集團一張亮眼的“綠色名片”。
圖為湖北省隨州市隨縣百萬千瓦新能源多能互補基地一期400兆瓦項目。新華網 李徵崢攝
敢闖:從“開荒拓土”到“多點開花”
在湖北荊門,海拔600多米的聖境山上,47&巨大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它們迎風而動,將風能轉化為電能,點亮萬家燈火。
據了解,2017年,荊門啟動96兆瓦山地風電項目,分為兩期開發,長江設計集團為勘察設計單位;一年後,荊門聖境山48兆瓦風電場、栗溪48兆瓦風電場先後建成,全部機組並網發電。
聖境山風電項目是長江設計集團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2008年,長江設計集團成立新能源設計諮詢公司,在新能源賽道蓄勢啟航。當年,公司簽下新能源“第一單”,黑龍江佳木斯猴石風電場工程勘測設計項目,成為公司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2012年,長江設計集團在無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承接北京延慶新能源産業基地智能微電網工程,實現新能源總承包業務從0到1的跨越。
長江設計集團新能源公司經理劉海波説:“長江設計集團新能源事業,是‘拓荒者’的事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靠團隊的堅韌與堅持,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近些年,長江設計集團加速布局風、光、氫、儲等新能源項目,新能源項目建設“多點開花”——
炎炎夏日,廣東省雷州英利集中式共享儲能項目現場施工正酣。雷州英利集中式共享儲能項目,是長江設計集團目前中標的新能源單項合同額最大項目,合同額超10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將成為華南區域最大的新型儲能電站。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深能北方9000標方每小時光伏制氫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該項目是長江設計集團首個光伏制氫項目,也是內蒙古自治區風光制氫一體化示範項目。
在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大平地二期100兆瓦光伏總承包項目首批方陣近日成功並網發電。雖然項目工期緊,工程量大,但團隊日夜奮戰,用105天完成既定目標任務,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據介紹,長江設計集團新能源業務已遍佈31個省市自治區,10余個海外國家,項目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
航拍湖北省荊門市聖境山風電場和栗溪風電場。新華網 李徵崢攝
敢創:以核心技術鑄就核心競爭力
綠色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不斷推動新能源技術創新,才能在這條賽道破局突圍。
一根根懸索從塘梗上空橫跨而過,光伏板下,村民們的出行和魚蝦養殖作業完全不受影響……在湖南嶽陽,華容塌西湖漁場10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是湖南單體規模最大的全柔性支架光伏項目。
長江設計集團華容項目部項目經理劉凱説,該工程引入集團自主研發的柔性支架相關專利技術。“與傳統支架相比,柔性支架具有大跨度、高凈空的特性,索結構跨距通常在20米到40米之間,組件可高出地面2米至30米,能減少近90%樁基,對板下漁業養殖等活動更有益。”
圖為湖南華容塌西湖漁場10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新華網 李徵崢攝
在江西上饒,長江設計集團總承包的晶科電力上饒光伏發電技術領跑者鄱陽250兆瓦項目是國家光伏發電技術超級領跑者基地項目之一。
固定式光伏方陣以固定的方式接收太陽輻射,抗風能力好;跟蹤式光伏方陣可以隨着太陽的變化角度自動進行追光,發電效率高;漂浮式水上光伏方陣可最大化利用閒置水面,更經濟可靠……
長江設計集團上饒項目部項目經理蘇毅説,為積極踐行光伏超級領跑者工程的示範意義,公司在項目中應用漂浮式、固定式、平單軸、斜單軸等多種光伏支架形式,採用了集中式、集散式、組串式等多種電氣集成形式,涵蓋大部分先進光伏技術應用。
“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劉海波説,集團在高效光伏、水(海)上光伏、光伏柔性支架、海上風電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獲國家專利授權219項,其中發明專利76項(含國際發明17項)。
這些創新成果持續創收。2022年,長江設計集團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光伏産品首次進入泰國市場,這也是其繼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後進入的第四個“一帶一路”國家。
圖為上饒光伏發電技術領跑者鄱陽250兆瓦項目。新華網 李徵崢攝
為“雙碳”戰略賦能,為綠色發展“添翼”
“大力發展新能源,既是滿足能源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的需要,也是為‘雙碳’戰略賦能,為綠色發展‘添翼’。”劉海波説。
近期,隨着湖北漢川新能源百萬千瓦基地一期工程,華嚴一期光伏項目建設完工,當地漁民們正鉚足幹勁搞生産,有的忙着殺菌消毒,有的忙着植草養蝦……
據介紹,該項目全容量投産後,預計年均上網電量1.32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4.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約1061噸,有效節約常規能源,改善當地能源結構。
華嚴一期光伏項目為實現“1加1大於2”的效果,引入了“光伏+”概念。項目計劃後期建設示範養殖區,通過和華農專家合作,學習借鑒光伏養殖相關的成熟經驗,不斷提升漁民養殖技術,實現示範引領和漁民增産增收。
板上發電,板下種田。在湖北隨縣,百萬千瓦新能源多能互補基地一期400兆瓦項目通過“光伏+農業”發展新模式,形成了“一地多用”的新成效。
湖北炎牧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經理吳文濤説,光伏場區原本多為荒地,現在通過統一翻耕,種植了構樹。“構樹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對改良貧瘠土壤、恢復土壤生産力有積極作用。構樹葉中還富含類黃酮類物質,用它製作豬飼料,喂養出來的生豬既健康又‘綠色’,屬於高品質的‘生態豬’。”
農光互補項目讓隨縣萬福店鎮鳳凰山村駛上了鄉村振興“快車道”。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潘祥樹説,村裏通過引進光伏項目,將土地流轉出去,不僅盤活了土地,也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同時,光伏板下農業生産、光伏板上清潔運維等工作,還帶動了村民就業。
鳳凰山以農光互補項目為契機,結合本地生態、人文資源,建設千畝花海、隨棗會戰紀念館、農耕體驗館等景點,打造集休閒農業、生態旅游、文化體驗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觀光園。如今,鳳凰山村村莊美了、産業興了、村民樂了。
圖為湖北漢川華嚴一期光伏項目。新華網 李徵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