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長江中下遊三座港城加快綠色轉型促發展-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7/12 22:30:23
來源:新華社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長江中下遊三座港城加快綠色轉型促發展

字體:

  萬里長江,以母親的胸懷滋養著兩岸百姓。記者近期順江而下,探訪湖北黃石、江西九江、安徽蕪湖等3座依江而生、因江而興的城市,近距離感受各地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綠色要紅利的生動實踐。

  轉換賽道加快轉型

  湖北黃石西塞山下,一座有百年歷史的鋼鐵廠生産繁忙。經過機器鍛造,一根根直徑18mm的鐵鎳基高溫合金依次下線。這些合金耐高溫、耐腐蝕、抗疲勞,是生産汽車發動機氣門閥不可或缺的材料。

  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歷經多年攻關,研究人員在今年5月成功打通鐵鎳基高溫合金工藝路線,打破外國企業對這款特鋼産品的壟斷。

  黃石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採掘業及其加工業生産總值一度佔當地GDP總量的60%以上。但經多年採掘,當地已探明礦藏幾乎開採殆盡,地方經濟遭遇“寒冬”。  

  黃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運平介紹,近10年來,黃石市統籌推進理念轉型、産業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和社會轉型,讓老工業基地“開新枝”“發新芽”,推動礦冶企業在科技賦能下二次創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從156.22億元增至464.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11.50%,佔GDP比重增至22.73%。

  走進位于江西九江的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城門山銅礦,少了塵土飛揚、滿目瘡痍,多了綠樹成蔭、“機進人退”。“傳統採掘業插上數字化、智能化翅膀後,繁重的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城門山銅礦黨委書記鄭建清説。

  圖為城門山銅礦生産管控中心。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同樣是老工業基地,江西九江按照“淘汰落後、提升傳統、培育新興”三大路徑,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優。安徽蕪湖則依托深厚的工業基礎,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從無到有,轉換賽道開新局。”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曹小明説,蕪湖謀劃布局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10個産業集群,為城市經濟注入澎湃動能。

  從內陸腹地到物流樞紐

  長江浩浩東去,江面百舸爭流。站在高處看九江港,一馬平川的長江岸線巨臂飛揚。

  7月1日零時起,新組建的九江興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正式接管運營九江紅光國際港,至此,九江港城西、紅光兩大集裝箱碼頭實現一體化運營。

  圖為九江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九江市港口航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這兩個碼頭的一體化運營,將提升九江港的集裝箱吞吐能力和轉運能力、擴大九江港的輻射范圍,並有力銜接和暢通江西省內五河一湖與長江連接,為實現“贛貨潯出”、降本增效發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九江充分挖掘水運資源優勢,構建“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區域性航運中心。同樣處于內陸腹地,但依港而興的黃石、蕪湖也大力發展現代長江航運,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

  來到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只見數千輛奇瑞汽車整齊停放,待發至全球各地。作為安徽省首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蕪湖港如今已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的重要樞紐。今年上半年,經蕪湖港出口奇瑞汽車4.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620.40%。

  走進黃石新港,滿載貨物的船只穿梭,巨大的機械吊臂作業不停。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程艷民介紹,2022年,黃石新港實現吞吐量2930萬噸,創歷史新高。黃石正在依托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積極促進樞紐偏好型産業集聚,全力建設億噸大港、百億元保稅區、千億産業新區。

  從“光灰城市”到“碧水藍天”

  走進位于長江下遊南岸的蕪湖市灣沚區殷港藝創小鎮,一棟棟舊廠房被改造成藝術工坊、咖啡吧,吸引青年創客會集、遊客打卡拍照。

  毗鄰城區的殷港,曾因發展工業留下不少灰塵漫天的廠區和破舊不堪的廠房,被人笑稱為“光灰城市”。

  2016年起,安徽頂峰藝創集團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下,對舊廠房進行改造提升,提高舊空間公共服務功能、産業集聚功能。目前,小鎮主導産業年産值已突破3億元,培育小微企業150多家,常住人口也從2000多人增加到近1.5萬人。

  車行九江市城西港區,道路筆直寬闊,河道碧波蕩漾,大堤綠樹成蔭,曾經布滿工廠和碼頭的江灘,已成為長江“最美岸線”,成為當地旅遊新名片。

  圖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潘志偉 攝

  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歷經40多年復墾,曾經寸草不生的廢石場,如今長成400萬平方米生態林,每年吸引幾十萬遊客前來觀賞“石頭上種樹”的奇景。一些老礦工感慨:“過去銷礦石,現在‘賣風景’,賺得還更多。”(記者徐海波、王自宸;參與採寫:李美娟、水金辰)

【糾錯】 【責任編輯:張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