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手印,一直是中國農民心中最質樸而堅決的表達方式。
而今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鎮石柱村的243個紅手印,滿滿四頁紙,只為挽留駐村工作隊的3名幹部倪凱軍、鄭耀兵和吳偉。
3月22日,倪凱軍告訴村委會主任,自己和其他兩位隊員可能面臨工作上的調整。消息迅速傳開,頓時在村裏炸開了鍋,有村民急得直跺腳。
於是,村裏有人提議大家一起簽字、按手印,送到“上面”去。當晚,3位村民代表共同執筆完成了挽留信。
為了搶時間,3月24日,村民代表早上6時多就出發了,將挽留信送到了遠在武漢的長江委鄉村振興辦。
“剛開始不太信任,後來有事沒事都喊他們”
石柱村,面積18.79平方公里,村轄8個村民小組、812戶2113人,其中土家族1220人,是秭歸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
從武漢驅車前往石柱村,大約需要6個小時。進入村莊,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緩緩流淌,牛羊在河邊飲水,詩意般的棲居地。
“看不出來吧,這條河以前流的都是‘黃湯’!”村民李玉川説,這條河叫花橋河,就在1年多前,這條河水土流失嚴重,尤其夏季汛期的時候污泥濁水。“能讓多年的渾水變清變美,多虧工作隊幫了忙、用了力。”
從2021年起,工作隊多次現場實地考察,召開技術審查會,督促項目審批立項,還落實了500萬元資金,2022年開始實施花橋河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綜合治理。
“剛開始我以為駐村工作隊是搞形式主義。”提起這事,村幹部馬學忠有點不好意思,他説沒想到工作隊做事情總是衝鋒在前、以身作則。
馬學忠扳着手指頭,一件件講述工作隊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年天氣乾旱的時候,眼見山上一些村民家沒水了,工作隊就跟村民一起抬水管、裝水管,肩膀都磨腫了;81歲的獨居老人杜祖松家裏的床板塌了,只能躺椅上睡覺,工作隊就買了新床搬過去,臨走時還幫老人把家裏打掃一遍;村民李祥官家住的泥坯房,四處漏雨,工作隊二話不説,架梯子,上房頂,換瓦片……
從懷疑到認可,從不理解到一心支持,工作隊的真情實意,感動了石柱村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
“從輸血到造血,他們給村裏面辦事用了心”
發展道理千萬條,最為穩定是産業。在石柱村村委會的對面,有一家農産品加工廠,十分醒目,名叫“秭大倉農業”。
“轟隆隆……”走進廠房,加工菜籽油的烘乾爐、壓榨機、過濾機在飛速運轉。廠區內,冷水米也在加工包裝,一旁的工人忙的不亦樂乎。
説話條理清晰的郭飛,是村裏面的致富帶頭人。他説,石柱村村集體經濟薄弱、産業特色不明顯,工作隊結合實際,用心進行了長遠規劃,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廣油菜、水稻輪種,高海拔地區種植蔬菜。同時,村裏面修復灌溉水渠、推行“旱改水”,昔日零散的坡地、旱地,蛻變成了優質冷水稻豐收田。
行走在被大山包圍的石柱村茶園,連綿起伏,風景如畫。一些村民忙着採摘茶葉,採摘後送往河邊的“聖天莊園”茶廠進行加工、包裝。
“多虧了工作隊一直鼓勵支持,莊園才有了如今的盈利局面。”向長雙是聖天莊園市場主體負責人,打造了“聖天茶”“聖天米”等農副産品品牌。“工作隊不僅給我們謀劃産業升級,更給我們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向長雙説,工作隊幫忙&&專家,給村民開展電商技能培訓,現在直播是新風口,他以後打算直播賣貨,用好電商的“新鋤頭”。
“駐村”更要“駐心”,“輸血”更要“造血”。2021年以來,工作隊連年邀請長江委宣傳出版中心等單位進村開展捐贈圖書、人才培訓、助學幫扶,提升鄉村振興的戰鬥力。
村莊靚了,産業搞上去了。2022年,石柱村獲評“湖北省鄉村振興示範村”“湖北省美麗鄉村典型示範村”“宜昌市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示範村”。
“多年沒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工作隊解決掉了”
石駐村的水源位於深山密林中,水源下滲嚴重,存在季節性缺水。
去年長江流域遭遇罕見乾旱,缺水嚴重,工作隊不僅親力親為運水送水,還不下十次“上下跑”,尋求供水工程的經費支持。2022年,長江委買斷向家灣水電站産權作為石柱村環形公路區域永久水源供水工程,增設3000米供水主管道,解決了石柱村村民的用水難題。
除了“用水難”,地勢偏遠的石柱村同樣“看病難”。在了解村民的需求後,工作隊當即&&長江醫院進村坐鎮診療,村民實現了家門口看病的期盼。
“開始我是不同意的,這麼多年的爛泥路也沒見人來修,我擔心他們是説説而已。”談起工作隊幫村民家修路的事情,村民高克華説,2021年工作隊上門了解情況後,不到半年時間,到他家的水泥路就修好了。
今年,高克華專心在家養豬,平整的水泥路到家,豬販願意去他家收豬了,豬再也不愁銷路了。
243個紅手印,其中也有高開華摁的,他激動地説:“工作隊真心為我們村辦實事,這樣的好幹部捨不得他們走。”(方歷嬌、邵明磊、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