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大國重器耀峽江 三峽船閘安全通航二十周年-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3 06/18 09:00:36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大國重器耀峽江 三峽船閘安全通航二十周年

字體:

  新華網武漢6月18日電 三峽船閘,作為世界上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和級間輸水水頭最高、技術最複雜的內河船閘,是長江大動脈上的咽喉要津。

  三峽船閘2003年6月18日向社會船舶開放通航後,一批技術創新成果在這裡集聚融合,一批應用示範工程在這裡落地落實,繪就出天塹通途二十載、高峽平湖泛彩舟的三峽奇景。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簡稱“三峽局”)的數據顯示,三峽船閘通航20年來,已累計運行超19.3萬閘次,通過船舶99.3萬餘艘次、旅客1223.9萬餘人次,過閘貨運量達19.1億噸。

  夯實安全責任,築牢發展“壓艙石”

  三峽通航無小事,安全責任大於天。

  在最高水位差達140米的三峽樞紐河段,如何保障三峽船閘數百台套設備設施安全高效運轉,為萬千船舶護航?

  時間回溯到2003年6月18日,三峽船閘正式向社會船舶開放過閘。當時,三峽樞紐處於圍堰發電期,三級運行方式下,閘室水位波動較大,水流條件不利於船舶進閘安全和輸水控制,且船舶數量多、船型差異大,全靠人工純手動排檔,給運行安全帶來巨大壓力。

  三峽通航人迎難而上,實現良好開局。時任三峽船閘管理處第一任處長、現三峽局局長齊俊麟説:“基於葛洲壩船閘運行維護的經驗,我們採取四級補水運行措施,並探索出由交通運輸部正式命名的‘羅靜排檔法’,有效破題。”

  從南線船閘完建施工、北線船閘單線運行,到北線船閘完建施工、南線船閘單線運行,再到南北雙線運行;從四級運行到正式進入五級運行階段……多年來,三峽通航人“摸着石頭過河”,不斷積攢安全保障經驗。

  據了解,三峽局制訂並實施了《三峽船閘安全量化管理標準》,建立考核標準;明確大風大霧天氣下控制性運行應急處置配套措施;實施集控操作“兩人在崗、雙重確認、同時操作”的“雙控雙覆核”模式;開展常態化長效化應急演練,在三峽船閘運行管理方面不斷進行創新。

  與此同時,三峽局積極開發運用並迭代升級圖像監控系統、電子巡檢系統,完善過閘安全語音播報提示,建立集控運行電子記錄查詢、工作票電子化管理等機制,實現船閘設備定檢和例檢動機記錄電子化,以信息化助力高質量發展。

  “作為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三峽船閘的安全穩定運行是道世界級難題,但三峽通航人用實際行動守護了三峽船閘,守護了母親河。”原三峽通航指揮中心計劃編制員,全國先進工作者、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羅靜説。

挖掘通航能力,爭當創新“領頭羊”

  怎樣挖掘三峽船閘的通航能力,是三峽通航人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

  2011年,三峽船閘年通過貨運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

  2022年,三峽船閘累計貨運量達到1.56億噸,是通航之初的4倍多,創歷史新高……

  一連串的數字,鐫刻着三峽通航人的汗水,凝結了船閘科技的創新。

  實施“羅靜排檔法”“虛擬閘室”“同步移泊”等技術,縮短船舶進閘時間,緩解待閘壓力;經過充分論證,將吃水控制標準從3.3米提高到4.3米,提升每閘次通過量約6100噸;倡導船舶大型化、標準化,閘室面積利用率由55%提高到89%……為提升三峽船閘通航能力,三峽局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目前,三峽船閘年均通航率達93.95%,遠高於84.1%的設計指標。

  為保障安全,三峽船閘需要定期檢修維護。三峽局通航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李然説:“船閘每檢修一天,就有近70艘船、約28萬噸貨物通行受阻。”

  為了向“停航檢修”要時間,2006年,李然加入“人字門同步頂升系統”研發團隊,連續22天紮在試驗場,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最終搶在船閘檢修前試驗成功。

  李然説,有了這套技術,原來需要40個人花一整天協同完成的高風險工作,只需摁下電鈕,6個人1小時就能搞定。當年,三峽船閘停航檢修時間從100多天壓縮到50天。

  在此基礎上,研發團隊後續又開發了以大型系列檢修裝備、工藝、工法為主的快速檢修體系。目前,相關成果已7次應用於三峽船閘計劃性停航檢修。

  現在,三峽船閘已經成為通航管理技術的“孵化器”。據了解,20年來,以三峽船閘為&&,三峽通航人在船閘運維管理方面取得發明專利25項,軟體著作權3項,榮獲中國航海科技獎4項、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獎1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1項、長航局科技獎5項。

  三峽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鄭衛力説:“多年來,三峽通航人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形成了一大批樞紐通航的行業標準和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及管理經驗,特別是在國內外大型樞紐通航領域,形成了輻射示範效應。”

  提升服務質效,暢通水上“幸福路”

  船閘開闔,水漲船高……航道的安全暢通,通的是民生,暖的是民心。

  “現在船舶過閘比以前便捷多了,可以直接用手機在網上申報。”遠洋717輪船長李健説,通過“三峽通航e站”,船舶申報後,何時能進核心水域、何時能安檢、何時能過閘,船員都能快速查詢,做到心中有數。

  在通航指揮一線工作了22年的杜榮説,過去,船舶要過閘,船公司得依託電話或傳真申報,三峽通航調度部門通過人工錄入系統,手動編排計劃後,再通過電話或傳真反饋給船公司,速度慢、流程繁瑣。

  隨着GPS船載終端、多功能單北斗智能終端的接續開發應用,以及船舶調度系統的不斷研發升級,現在,船方可通過手機、互聯網等多種途徑申報,系統自動確認排序編排計劃,全過程公開。

  “民悅”輪輪機長潘斌加入航運隊伍已有30個年頭。他説:“我是三峽河段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三峽船閘投運以來、船舶大型化後,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航道維護管理等越來越規範,船行三峽越來越安全舒適。”

  三峽船閘管理處處長陳坤説,隨着民生服務質效的提升,三峽通航收穫船方一片好評,船東滿意度持續創新高,“三峽通航過閘服務”穩居交通運輸部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熱評榜首。

  齊俊麟説,三峽樞紐河段的有序暢通,促成了水上旅游經濟發展,“高峽平湖游”“長江夜游”等諸多客船航線依託大國重器和峽江美景,成為熱門“打卡”項目。奔騰億萬年的長江天塹,變成了洋溢“民生幸福感”的黃金水道。(劉桔、向俊松、蔣艷玲、吳琼璐)

【糾錯】 【責任編輯: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