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6月12日電 在光影中演繹精彩故事,在創新中傳承中華文化。近年來,活躍在湖北雲夢的皮影藝人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努力讓雲夢皮影戲走進千家萬戶,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秦禮剛在表演皮影戲。新華網發
雲夢縣城關鎮東正街,有一座普通的三間四層小樓,小樓大門正上方一塊“夢澤影戲館”的橫匾字跡蒼勁而古樸。每到中午時刻,隨着一陣激昂的鼓樂聲響起,接着就是高亢起伏的唱腔隱約傳來,吸引街上不少行人駐足聆聽。循聲走入夢澤影戲館,裏面正在進行皮影戲表演。只見戲館前方的幕布上,彩色皮影隨着音樂和唱腔上下翻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偌大戲館已經坐滿了觀眾,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不時爆發出掌聲與喝彩聲。
在“夢澤影戲館”表演皮影的是雲夢皮影戲藝人秦禮剛。他出生於1949年,從小就對皮影戲着迷。秦禮剛回憶説,小時候沒錢買票,自己就到茶館後&用小刀把木板挖個指頭大的窟窿,使勁往裏頭瞧。邊看邊學,秦禮剛有了一定表演基礎。
秦禮剛給孩子們展示皮影藝術。新華網劉曉麗攝
雲夢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融繪畫、雕刻、美術、音樂、説唱等於一體,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雲夢縣皮影戲盛行,當地皮影戲又被稱為雲夢皮影戲。
1978年,秦禮剛拜著名皮影藝人陸春元為師,正式學習皮影製作和傳統皮影戲表演。學習之餘,他經常挑着擔子下鄉為村民演出,後來“行頭”多了就推起架子車下鄉,足跡跑遍夢澤大地。“白天干農活,晚上演出,養活了一家九口人。”秦禮剛説。
秦禮剛給皮影愛好者傳授皮影操控技能。新華網發 王基達攝
1984年,秦禮剛創立了夢澤影戲館。戲館的“規矩”一般是每天上午11點半“開鑼”,下午2點半“吆鑼”(結束),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秦禮剛説這是他多年形成的“作息時間”,目的是為了讓附近“癮迷”來時不趕早,回家不摸黑。秦禮剛的皮影表演生動精彩,吸引四里八鄉群眾前來觀看。表演高潮時候他雙手同時操作10個皮影人物在屏幕上舞動,觀眾看得入了迷。
為使古老的皮影更好看,秦禮剛花了很多心思,對皮影戲進行大膽改革。他加寬加長了表演皮影的紗幕,皮影也進行放大,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傳統的皮影戲伴奏只有鑼鼓,秦禮剛加上了民族弦樂器,讓音樂更好聽。他還將一些寓言故事改編成皮影戲,在皮影戲中加入禁毒、消防等現代題材內容,以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觀看。
秦禮剛製作的皮影惟妙惟肖。新華網發
在皮影製作上,秦禮剛進行了創新。從前用驢皮製作的皮影形象簡單粗糙,既笨重又不透明,秦禮剛就改用透明硬塑料片和新油墨製作。這樣做出來的皮影色彩鮮艷通透,形象細緻明朗。在皮影造型上,他還製作出了群體人物影子,以及山川樹林、城墻樓閣、花鳥蟲魚、雲霞霧氣等多種背景道具,豐富了影子內容。他製作的皮影人物眼睛能轉能眨,嘴巴能開能合,還能“變臉”,惟妙惟肖。
秦禮剛製作的皮影惟妙惟肖。新華網發
2011年,雲夢皮影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2年,作為雲夢皮影戲表演代表人物的秦禮剛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時他演出的皮影戲劇目達到了數百部。
除了在夢澤影戲館演出,秦禮剛經常來到學校、企業和機關演出,傳播皮影戲文化,傳授皮影戲表演技藝。2016年起,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開設了皮影戲特色課程,秦禮剛每週在光谷十五小教授兩天皮影課。在學校與秦禮剛的努力下,光谷十五小還打破傳統演出模式,把傳統皮影與微電子技術、物理機械運動相結合,使皮影人物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按照編程做出相應動作,並同步伴以音樂唱腔,創造出藝術和科技相融合的演出形式。“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我們要讓皮影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了解皮影藝術、學習皮影藝術。”秦禮剛説。
秦禮剛在國外傳播中國皮影文化藝術。新華網發
秦禮剛還應邀走出國門,先後在法國、馬耳他、韓國、斯裏蘭卡、俄羅斯等多個國家表演皮影戲文化藝術,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和稱讚。
在秦禮剛的帶動下,雲夢活躍着一批皮影表演藝人。當地人陳紅軍出生於1971年,是皮影藝術的優秀傳承者之一,創辦了沙河皮影館。1985年,陳紅軍師從秦禮剛學習雲夢皮影雕刻及表演藝術。30多年來,陳紅軍始終如一認真學藝演唱和製作,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傳承了秦禮剛的創新精神,自行設計並雕刻出眾多精美的皮影人物形象,如關羽、趙雲、馬超等皮影人物共計數百件,製作了上千件皮影作品。其中,陳紅軍創作的一件古風人物皮影,在他的精雕細琢下,花了3000刀,歷時半個月才完美呈現。“角色需要時,她可以是貂蟬,也可以是王昭君。為了避免觀眾産生審美疲勞,皮影要經常推陳出新。”陳紅軍説。
陳紅軍在進行皮影製作。新華網發
追夢影中人生,藝術之花常開。為了讓更多群眾了解皮影戲、喜歡皮影戲,秦禮剛和其他皮影藝人更加積極地傳播皮影文化藝術。他們給孩子們講授皮影專題課、定期舉辦免費的大學生培訓班、接待各國到訪者進行專場表演等,各種活動不斷。“我們的傳統文化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只要有人肯學皮影,我就願意好好教。”秦禮剛説。
文字采寫:連迅、吳文華
視頻創作:楊念、馬麗、王柳洋、夏勤正、朱健波
視頻指導:段藝群
鳴謝:武昌首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