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6月3日電(李紹倫)初夏時節的周末,湖北紅安縣城許多居民帶着家人孩子打卡高橋鎮王德灣村。因為這兒有別樣的風景,還有別樣的故事。
方家塝是王德灣的中心村,48戶人家100多位村民。徜徉在池邊廣場和潔凈環村水泥路上,詩意愜意漾滿胸膛。
“原先的方家塝,遠聞糞臭味,近看臟兮兮,到處破舊房,池塘盡淤泥,叫人望而卻步,是共同締造的理念改變了落後的面貌。”村黨總支書記王擁軍介紹。
一首古詩:何人不起故園情
在銀川工作的王紹富,闊別家鄉多年,從微信群裏看到家鄉的變化,忍不住在“五一”節回家一趟。他在村裏轉了幾圈,觸景生情,寫下感懷詩:“銀漢雲河洗青天,故園山水物華新。家家樓閣披新彩,四邊峰巒疊翠屏。鄉村振興春風暖,策惠民生情更深。難得佳節成歸意,愛我家鄉愛鄉親。”
家鄉嬗變,不只勾起他一人的思鄉情。據王擁軍介紹,王基兵等10多位在外的退休人員陸續回鄉,把毀棄的祖居修葺一新,他們除了捐錢捐物參與共同締造之外,同懷一個心願:葉落歸根,把晚年時光交付生養自己的故鄉。遠嫁他鄉的王飛,也回娘家幫忙修建老宅。王德灣人氣旺了。
一道籬笆:誰人不盼家鄉好
共同締造,村民是主角。大家共情同心參與建設,和美藍圖才會迅速落地生輝。村民王德中,有一手好編織手藝,他用竹子編制圍欄100多道,免費贈給左鄰右舍,給共享菜園做籬笆,竹籬笆既經濟實用又是靚麗的風景。王德中説:“眾人拾柴火焰高,誰人不望家鄉好,只有個個獻智獻力,灣子一定更美,更富,更興旺。”
據悉,去年8月至今,方家塝拆除了危舊房28間,茅廁、養雞場、豬圈12個,拆除面積達2000平方米,清理當家塘淤泥610立方米,石料1000余立方米,鋪設污水管網1000余米,新建沉井9個;40多家對房前屋後進行駁岸修建溝渠平整,對老屋改造翻修。每戶義務投工投勞20個、6&挖機義務投工近50個小時、鄉賢能人捐資20余萬元。“只要人人都參與共籌共建,王德灣將變成美麗的花園。”這是村婦女鑼鼓隊組長馬麗改編的歌詞,唱出了大夥的心聲。
一張清單:“客聽主調”事事興
共同締造是理念也是路徑,將決策權建設權交到群眾手中是制勝秘訣。王德灣村五年規劃建成“稻麥豐、瓜果香、村莊美、産業興、精神振”的現代化宜居宜業村莊。從去年8月開始試點工作以來,縣鄉村組織了一個專班,成立了一個建設指揮部,縣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人牽頭,11個相關部門參與共建。但自始至終堅持走“客聽主調”的群眾路線。幹部是服務員,村民才是主人翁。大到村莊規劃建設,産業發展,小到墻面改造,房前屋後栽花種草,都要遵從群眾意願。
王德灣村“共同締造”任務清單共43條,分解到部門再到分管幹部,定期召開碰頭會,每次曬曬完成情況。縣人大常委會政研室主任董紹剛介紹,開始進村裏狗見生人就咬,如今進村,狗就搖晃尾巴好像在迎接自家人。去年拆違拆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梅新文跟小組長一起上門做工作,與村民交心談心,村民思想敞亮了,拆舊順利了。
基礎設施建設、産業謀劃,需要資金,需要引進人才項目。11個部門相關人員把村民的事當做自家的事,共爭取政策和以獎代補資金500多萬元,引進一家種養産業,建設一個風乾倉儲,整合土地資源,成立村級經濟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入股創收。王德灣的系列變化來自上下聯動多維發力,更來自對村民的尊重。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治祥&&,如今,全縣正以王德灣等23個村莊為示範,突出“引”(黨建引領)、“變”(改變思想面貌)、“活”(盤活資源人才)、“美”(建美村莊産業)四字,充分發揮群眾的創造力,貫徹共同締造、內外兼修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