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明
➤從關外到關內,從國內到國外,大軍打到哪,鐵路線和運輸保障就延伸到哪,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一部中鐵十一局的發展史,是中國鐵建人傳承紅色血脈、産業報國、逐鹿市場的縮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仁貴 尚前名
“最後一次向軍旗敬禮……”一片淚雨中,每一名鐵道兵戰士輕輕地、鄭重地摘下軍帽上的五星和軍衣上的領章,為自己的軍旅生涯畫上句號。這是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展覽館中的一段影像,真實再現了1983年12月31日鐵道兵轉業的歷史場景。
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隸屬於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成立於1948年解放戰爭東北戰場,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三次出國作戰。1984年集體轉工,2001年改制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明&&,作為一家傳承紅色基因的國有企業,中鐵十一局從來沒有忘記“從哪來、要向哪去、擔當什麼樣的使命、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部隊時期承擔軍人使命和天職,改為企業後扛起“國家隊”責任,不斷賡續紅色血脈,聚合起強大的改革發展動力,為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央企力量。
兵轉工後的華麗轉身
《瞭望》:75年的歷程裏,中鐵十一局經歷了哪些重要發展階段?整體上取得哪些成績?
陳志明:中鐵十一局75載歲月大致分為3個發展階段:
1948~1983年是鐵道兵時期。鐵道兵第一師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堅守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終站在民族獨立解放與和平建設最前沿。從關外到關內,從國內到國外,大軍打到哪,鐵路線和運輸保障就延伸到哪,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涌現出以“登高英雄”楊連第、“排彈英雄”李雲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用鮮血和生命彰顯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品格和革命軍人的英雄本色,為民族獨立解放建立不朽功勳。
1984~2008年是轉型時期。我們經歷了具有歷史意義的3件大事:一是改工,1984年1月1日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劃轉為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二是改制,2001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正式更名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三是上市,2008年3月隨中國鐵建在A股和H股整體上市。
2008年以來是快速發展時期。我們有力抓住了我國建築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駛入了發展快車道,企業新簽合同額從2008年的300多億元躍升至2022年的突破2000億元,企業總産值從2008年的不足200億元到2022年超過1000億元,歷史性地邁上了“雙千億”新&階。
《瞭望》:脫下軍裝換上工裝後,中鐵十一局人有哪些變和不變?
陳志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着改革開放逐步深入,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改革措施陸續&&。為響應中央軍委“百萬大裁軍”的號召,鐵道兵集體脫下軍裝,告別了軍旗。
一部中鐵十一局的發展史,是中國鐵建人傳承紅色血脈、産業報國、逐鹿市場的縮影。兵改工4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鐵十一局人接續奮鬥,既見證了從兵到工的華麗轉身,又詮釋了産業報國的赤子情懷。
40年砥礪奮進,我們成功實現從軍隊指令型、計劃經濟型向自主經營型、市場競爭型的現代化大型綜合建設産業集團的歷史性轉變,實現施工領域從鐵路為主向大交通、大基建、覆蓋幾乎所有基礎設施轉變,實現産業鏈從工程施工向工程承包、投資運營、勘察設計、房地産開發、工業製造、物流貿易、新興産業等全産業鏈轉變,實現建築市場從國內向國內國際並舉轉變,實現裝備和技術從相對落後向部分領域趕超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轉變,實現從工程承包商向産業投資商、城市服務商的轉變,實現市場地位、綜合實力、發展潛力從跟跑向領跑的轉變。一系列轉變,既是企業順應時代變遷的折射,又是我們走向市場的寫照。
經過多年持續發展,中鐵十一局已成為一傢具備設計、施工、投資、運營等全産業鏈優勢的現代企業集團,先後獲評中國鐵建“領軍企業”、湖北省突出貢獻企業、國務院國資委“標杆企業”,連續6屆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正朝着建設“具有行業重要影響力的一流綜合産業集團”拼搏奮鬥。
站穩兩個“第一方陣”
《瞭望》:具體業務方面,中鐵十一局走出了怎樣的轉型發展路徑?
陳志明:近年來,我們主動順應形勢變化和市場需求,堅持“建築為本、相關多元”發展戰略,向上延伸産業鏈,拓展投資運營、勘察設計、房地産開發等業務,向下拓展裝備製造、物流貿易等産業。圍繞國家戰略做好“入區、進城、出海、拓新”四篇文章。
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一是從鐵路施工為主向大交通、大基建、覆蓋幾乎所有基礎設施轉變,從傳統鐵路、公路領域,向市政、城市軌道、房建、水利水電、礦山工程等領域拓展;二是從單純承建商向集投資商、總包商、供應商、運營商、服務商於一體的“五商”轉型;三是大力推進“海外優先”戰略,從“借船出海”到“駕船出海”、從“專業出海”到“綜合出海”轉變,在東南亞、非洲和歐洲實現屬地化發展;四是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在軍民融合、新能源、新基建、綠色環保、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礦山開發、運營維保、裝配式建築、智慧+等方面加快産業布局。産業布局從“3+N”(工程承包、投資運營、海外工程+N個新興産業)調整為“6+1”産業發展形態(工程承包、勘察設計、投資運營、房地産開發、工業製造、物流貿易和新興産業)。
如今,中鐵十一局業務規模從兵改工初期承攬及施工幾千萬元,成功跨越億元、十億、百億、千億、兩千億的規模關口,主要指標節節攀升,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偉大變革。同時,中鐵十一局深入踐行國家戰略,長期堅持“一業為主、相關多元、國際國內並舉”的多領域經營策略,站穩了中國鐵建、建築行業兩個第一方陣。
《瞭望》:落實中國鐵建關於改革與創新的要求,中鐵十一局有哪些舉措和成效?
陳志明:一是強化戰略引領,實現從項目思維向産業思維的轉變。做大做強工程承包板塊,加快培育勘察設計、房地産、工業製造、物流貿易、投資等相關産業,統籌推進綠色新材、生態環保、抽水蓄能等新興産業,全産業鏈綜合競爭優勢更加明顯。整合産業資源,優化區域布局,推進“城市經營、屬地經營”兩大戰略性調整;積極優化海外經營布局,首次打入歐洲高端市場,産業結構更趨合理。
二是堅持強基固本,實現從業務管理向系統治理的轉變。突出規範高效,持續健全完善企業黨建引領、戰略管理、市場開發、項目管控、安全生産、經濟運行、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和監督考核機制,企業“界面清晰、分級負責、協同聯動、有效管控”的運行機制基本建立。
三是突出守正創新,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紮實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行動,股權多元化改革、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董事會制度改革等創新舉措全面落實。堅持“面向基層、面向高端、面向前沿”的創新導向,搭建了“4個國家級、9個省部級”科研&&,並與中科院岩土所等20家一流科研院所建立産學研用合作機制,40余項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形成各類專利2000余項。
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2022 年 4 月 9 日攝) 古建敖攝
追求更有效益的規模、更有質量的增長
《瞭望》:進入新時代,中鐵十一局取得哪些顯著成績?
陳志明:主要指標大幅增長。2022年,中鐵十一局經營承攬、企業總産值、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是2018年的2.5倍、1.7倍、1.6倍、1.2倍。
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中鐵十一局具備鐵路工程、建築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等施工總承包特級“八特八甲”資質群,目前年經營承攬總額超過2000億元,在建項目800多個,業務遍及全國以及亞、非、歐三大洲16個國家。2021年中標的匈塞鐵路,是中國鐵路技術裝備進入歐洲市場的第一單。
專業優勢持續提升。中鐵十一局形成並鞏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專業優勢,先後參建青藏鐵路、武漢光谷綜合體、天眼FAST、福廈高鐵等“高、大、難、新”工程,形成了“路、橋、隧、軌、電”等優勢專業。
《瞭望》:聚焦高質量發展和打造具有行業重要影響力的一流綜合建設産業集團目標,中鐵十一局將如何發力?
陳志明:建築市場是充分競爭市場,“降成本、提品質”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行業發展正呈現“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特點,新模式、新賽道層出不窮,對企業生産組織形式、産品建造方式等産生深遠影響。我們要追求更有效益的規模、更有質量的增長,推動企業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
一是堅定高質量發展導向。我們將深化産業發展方向研究,在頂層設計、資源配置、業務指導等方面協同推進,強化執行過程的分析監測、專項評估和糾偏導正,確保各項戰略目標如期實現。持續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加大效益效率、資産質量和現金流等核心指標的權重,充分調動子分公司創效積極性。
二是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我們將緊跟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把握“雙碳”等産業機遇,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做大做強鐵路、公路、城軌、房建、市政等“五大傳統市場”,持續擴大新能源、生態環保、綠色材料等“兩新”業務份額。持續完善投融資策劃、決策、實施和後評價管理體系,實現從“投資拉動”向“投資創效、投資興業”轉變。在做好工程承包業務的同時,持續提升勘察設計、運營維管、裝備製造、物流貿易的市場份額和業務能力,推進産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推進技術、産品和標準協同出海,培育新的規模和效益增長極。
三是提升高質量發展品質。我們將建立健全“快速響應市場、高效整合資源、提供優質服務”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強化投資、設計、施工、維保等全産業鏈深度整合,推進經營方式從經營項目向經營市場、經營産業、經營品牌轉變。明確“産業+技術”發展導向,完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做實各級科研&&,切實加強對“雙碳”等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究和儲備,持續加大數字化、智能化的研究應用,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傳統産品迭代升級。
四是築牢高質量發展根基。從政策、市場、資源、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我們進一步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持續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健全“選、培、用、管”全鏈條幹部人才管理機制。持續加強“大風控、大監督”體系建設,推動風險關口由事後向事前延伸,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