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資訊

湖北頻道>資訊>正文

- 2023 -

05/13

09:17:21

武漢幹部赴廣州深圳學改革學創新

來源: 長江日報

武漢幹部赴廣州深圳學改革學創新

2023-05-13 09:17:21 來源:長江日報

  5月7日至10日,由武漢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南下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廣州、深圳等地學習考察,武漢相關部門和區(開發區、功能區)負責人參加。4天時間,2場招商推介活動,14個點位學習和企業拜訪,行程緊湊、收獲滿滿。

  一路走一路考察,一路學一路思考。5月11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多位參加考察的領導幹部看到,南下學習,更加堅定大家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信心與決心。學改革、學開放、學創新,更要學大灣區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精神品質。

  考察之後,如何對標先進、找準差距、看清優勢,在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中,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將是武漢這座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真正考題。

  ■ 發展奇跡蘊藏“中國式現代化密碼” 廣深是武漢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參照係”

  為什麼是大灣區?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人民幣。這裏是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縮影。

  這其中,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40多年來,憑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創造了城市發展的奇跡,創造了許多先進經驗;廣州是中國城市規劃和治理的榜樣,舊城“微改造”如永慶坊成為新時期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桿……

  廣深是武漢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參照係”。實際上,武漢也與廣深地區産業協同度高、經濟聯繫緊密,華為、騰訊、比亞迪、順豐、華星光電、邁瑞醫療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在武漢都有重大布局,為武漢産業轉型升級、換道超車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圳之特,特在科技創新;廣州之美,美在精致精細。”漢陽區委書記徐麗説,在廣深考察學習期間,處處感受到濃濃的“科技味道”、強烈的“創新精神”;參觀永慶坊,用“繡花功夫”保留了舊城肌理和文化,又通過“文化+”旅遊、餐飲等産業為老城和舊村注入新的活力,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我們對標廣深發展時,他們已瞄準全球一流;當我們涌向廣深招商時,他們已遠赴海外搶商。”江夏區委書記張斐感慨,在各個階段廣州、深圳都能敏銳捕捉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也啟發他,“要跳出江夏看江夏”。

  在新洲區委副書記、代區長舒基元看來,深圳開放創新的蓬勃生機、重商親商的鮮明態度、敢拼敢搶的鬥志氣魄,都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坐不住、等不起的緊迫感”。他認為,推進城市有序更新,高效辦成一件事,打造宜居韌性的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營商環境升級版,都值得武漢在下一步工作中學習借鑒。

  “我感觸最大的是,要有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錨定目標、把準方向、全力以赴、一張藍圖幹到底。”洪山區委書記林文書説,大灣區之行,是學習取經之行。廣州始終堅持産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瞄準最前沿、最尖端的産業技術,布局産業鏈核心環節,不斷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深圳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大抓産業,催生出華為、騰訊、大疆等世界級創新企業,闖出一條以高水準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路子……這些,都為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洪山,提供參考和借鑒。

  蔡甸區區長余從斌認為,大灣區學習考察之行,深切感受到大灣區敢為人先的“強動力”、創新發展的“強活力”、招商引資的“強磁力”。這也激勵了區裏的幹部,開展強化創新驅動大比拼——敢于在火熱比拼中比創新主體、拼創新生態、建創新平臺,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和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計劃,“見苗澆水”培育企業、“放水養魚”壯大企業、“騰籠換鳥”改造企業、“築巢引鳳”吸引企業,加快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

  “這次的考察學習就是學戰略定力,一以貫之;學創新轉型,一鼓作氣;學繡花功夫,一脈相承”。在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田燕看來,廣州南沙新區經過10年蝶變,從小碼頭到大通道,從荒蕪之地變身科創熱土,從灣區之心躍升未來之城,這是堅守的力量。對于城市功能區的規劃建設,要有堅持數十年持續打磨的韌勁,培育産業,築巢引鳳。

  ■ 華為、騰訊在深圳從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起來 哪怕面臨失敗也要堅持創新

  實地走訪,不少武漢幹部更加直觀感受廣深高速發展密碼,“高水準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文化”成為其中關鍵詞。

  在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一座座數字經濟的龍頭企業大樓拔地而起。廣州數字經濟的發展腳步,也如這拔節生長的座座高樓大廈,不斷加速。

  武漢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相衛細數一組數據:2022年,深圳、廣州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000億元、3633億元,分別是武漢的5倍、2倍;涌現出了華為、騰訊、中興通訊、TCL科技等一大批躋身全國前列乃至世界知名的數字經濟企業,不少領域都居全國首位……

  “通過考察學習,我們看到了發展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也看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更加感受到一種緊迫感。”楊相衛舉例談到,廣深兩地思想解放,銳意創新——為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相繼以立法明確數字經濟發展方向,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措施給力,落地見效——廣州出臺落實40余份數字經濟規劃政策,從2015年開始建設包括三個琶洲的三個特色片區組成的總面積達81平方公里的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牽引全市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深圳出臺落實《深圳市數字經濟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一係列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億元為2000家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提供診斷咨詢服務、數字化改造解決方案等等。

  深圳的發展奇跡與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相伴相生,這裏誕生了華為、騰訊等眾多知名企業,它們無不是從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起來的。在這裏,改革開放的浪潮、一流的營商環境、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為創新創業提供了絕佳土壤。

  “大灣區最大的特別就是‘創新’二字。”在黃陂區委書記何建文看來,創新成為驅動大灣區發展的活力基因。大灣區企業把創新作為自身的一種追求、一種責任、一種自覺,哪怕創新失敗,也要堅持創新。政府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讓創新人才由“鳳凰牌”變為“永久牌”,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廣州、深圳等城市的科創工作經驗中,關鍵要點之一就是實現科技體制的轉軌。服務好科技創新主體,把重點工作從項目管理轉向企業、人才服務,把更多精力轉到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去。”武漢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認為,大灣區十分注重對企業這一創新主體的持續培育,涌現出一批土生土長的重量級科技型企業。

  “處處有創新”的社會氛圍,也給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孟武康留下深刻印象。“無論廣州還是深圳,都培育出了濃厚的創新文化,從企業員工、科研工作者到園區管理者、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每個人身上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孟武康舉例,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琶洲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等地,區域發展規劃具備先進性、係統性,無論是制定産業規劃還是出臺各類政策,既瞄準前沿又結合發展實際,並且及時更新、動態調整,對企業的服務也做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值得認真思考和學習。

  “深圳敏銳把握科技革命、産業變革的趨勢方向,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將大量前沿技術融入、滲透城市方方面面。廣州創新布局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試驗區,不斷加大政策供給,集聚重大平臺、重點企業,成勢見效。”江漢區委書記李湛結合所在區分析談到,立足自身特點、對照學習廣深,江漢區要“當好城區數字化轉型的領跑者”。

  ■ 看到差距也認清優勢 更堅定了“後隊變前隊”的信心和決心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不光看到了差距,更堅定了追趕先進的決心。下一步要搶抓機遇,扛起發改部門職責使命,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連結優勢,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

  “洪山已經‘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驅動計劃,實施‘小升高’‘規上高企化’‘高企規模化’行動,培育一批金種子、銀種子企業,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上市發展。”

  “江漢區將堅持全門類布局科創産業空間,全領域開放應用場景,全周期服務科創企業,打造具有江漢特色的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服務體係。”

  “黃陂將學習大灣區,以創新驅動産業發展,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打造‘空港創新應用新平臺’,成為承載全市技術創新的産業化基地。”

  “江夏要牢牢抓住武鄂黃黃都市圈的戰略機遇,堅決扛起湯遜湖組團主體區、核心區的使命擔當,用好沿湖科教優勢,打造全國一流的創新生態湖區。”

  “經信部門將深入了解、學習借鑒深圳廣州經驗,推動《武漢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盡快出臺,根據數字經濟發展新形勢,不斷創新政策措施供給,加快追趕,努力建設數字經濟發展一線城市。”

  ……

  構建以內迴圈為主體的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武漢面臨的重要機遇。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如何更好融入全國發展大局,加快由沿海開放的“後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通過此次考察學習,武漢各級領導幹部有了更加明晰的答案與路徑。

  武昌區委書記余松用“闖”“新”“活”三個字進行了概括。他説,要學習大灣區敢闖敢試的精神,在武昌古城和白沙洲片區改造建設領域,加快探索出一條生産生態生活相融合、建管運治一體化的城市更新典范;學習大灣區勇于創新的精神,在招商引資領域深入推進招投一體、招落一體等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加快企業簽約落地、早結碩果;學習大灣區靈活的先進經驗,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用更多政策“活水”為企業“活血”,用更好的平臺項目激活“一池春水”。

  “深圳在創新體係建設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硚口區委書記周耕説,硚口區將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強化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大力建設環海工大、同濟、漢正街創新帶,以數字經濟賦能産業發展,同時打造産業投資平臺,用好産業引導基金,謀劃建設産業發展研究院,積極探索“工業上樓”,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

  東西湖區委書記彭濤認為,學習、對接和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對東西湖區加速開放合作、健全現代化産業體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説,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作為武漢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也承擔著打造“中國網谷”的重大使命。下一步,東西湖區將在招商對象上更加精準,按照産業發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精準策劃招商項目,開展點對點招商,圍繞産業鏈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金種子”企業,不斷強鏈補鏈。

  實際上,武漢和大灣區企業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城市建設、對外開放等方面有廣闊合作空間。江岸區委書記姚彬介紹,在深穗期間,他們走訪考察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數字經濟等産業重點企業,積極推動了集友銀行武漢分行加快落地,與怡亞通、華潤數科協商項目落地事宜。下一步,江岸區將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林行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拔節行動”、“江岸高層次人才工程”等,打造一批創新樓宇、創新街區和創新園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考察期間,“攜手大灣區 共構新格局”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武漢新城推介大會,“相約英雄城 聚力新動能”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專精特新”企業懇談會分別在深圳、廣州舉行。活動共簽約項目103個,簽約金額達2838.51億元。

  市商務局局長余力軍用“極受觸動、增強信心、深受啟發”概括此行。她表示,在今後的項目招引工作中,還要強化前瞻意識、創新意識、係統意識、服務意識,以此次考察為契機,持續深化與大灣區重點産業知名企業的投資合作,推動兩地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産業共創。同時,聚焦長三角、京津冀國內重點區域,精準連結産業資源,拓展合作渠道,全力招大引強,以高品質招商引資助力全市經濟高品質發展。

  “此次項目簽約落地將進一步深化武漢與大灣區合作,助力武漢新城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勇強表示,武漢新城建設吹響了武漢都市圈高品質發展的衝鋒號角,也為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提供了廣闊舞臺。將持續對接世界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全生命周期企業服務,精準對接企業發展需求,努力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此次,五個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武漢經開區。武漢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超談到,這些項目的簽約落戶,將助推車谷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下一步,武漢經開區錨定“中國車谷”中心目標,建設更高能級的現代産業體係,強力推進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現代服務、大健康等戰略産業和重點産業,建設産城融合、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

  “針對此次簽約的重點項目,第一時間行動,積極對接企業訴求,全力推進順豐、聯科等重點項目落地。”青山區區長沈濤談到,大灣區幹部深諳市場運作之道,抓項目更是風風火火,是我們最好的鏡子。對鏡自省,我們要以此次主題教育為契機,加強調查研究,提升能力素質,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武漢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李佳 吳曈 譚芳 陳潔 李慧紫 王亞欣 李銳 覃柳瑋 楊蔚)

分享至手機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0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