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飛閱長江國社@湖北融媒體炫直播新華訪談手機網欄目中心創新業務品牌活動

新華全媒+|濕地,賦能美好生活——來自國內小微濕地的一線觀察

2023年02月03日 11:43:43 | 來源:新華網

  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為“濕地修復”。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不僅與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密切相連,而且廣泛分布在河溝、水庫、農田、池塘等地,與人類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近10年,中國大力保護修復濕地生態和水環境,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13個城市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星羅棋布的小微濕地正化身城市的“毛細血管”,生機搏動,賦能美好生活。

  詩意城市,浪漫棲居

  2日一早,武漢市東湖一角的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漸漸蘇醒。湖面泛起陣陣漣漪,水草搖曳生姿,岸邊樹林裏不時傳來數聲鳥鳴,綠道騎行的追風少年,涼亭吹奏的退休老人,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光圖。

  “早上晨練,晚上散步,親近自然,享受生活,東湖是我們武漢人的後花園。”市民鄒涵是東湖的常客,她在手機相冊裏記錄下了東湖四時美景的變化,春賞櫻、夏賞荷、秋賞桂、冬賞梅,四季花開不斷。

  人在湖畔,湖在城中。從岳家嘴立交橋往東一公里,或者武漢站東廣場往南500米,就能從車水馬龍的都市,切換到綠意盎然的湖邊,享受湖光山色的美景。

武漢東湖一景。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東湖既擁有濕地,也是重要的城市生態空間。要讓城市與濕地相融,將東湖打造為人民樂園,為市民和遊客營造更美好的‘詩和遠方’。”武漢市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栿堂説。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因地制宜,見縫插綠,2022年底武漢的小微濕地已達32處,未來3年將在市民身邊建成50處小微濕地,濕地生態服務范圍由傳統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向城市中心區域不斷輻射。

  科技賦能,守護綠色

  木槳撥水,雨擊湖面,風吹竹葉,鳥兒啁啾……漫步杭州西溪濕地,大自然的音符伴著翠色在眼前奏樂。這裏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2003年以來,杭州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伴隨技術迭代,西溪濕地依托杭州城市大腦,建設了“智慧西溪”係統,依托物聯網傳感、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打造“濕地大腦”,整合分析各相關部門的環境監測資源,構建生態“駕駛艙”。

漢服愛好者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乘坐搖櫓船賞梅。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西溪濕地動植物增加了800余種,不少珍稀“明星鳥”飛來落戶,引種的珍稀瀕危植物也“適彼樂土”,近在市民遊客身邊的城市濕地重煥新生。

  “我很喜歡拍青山江灘,這裏景色特別好。”71歲退休職工趙志剛的相機取景框裏,岸上草木蔥蘢,長江奔涌而去,遠處高樓和二七長江大橋隱約可見。

  “以前這裏拖運砂石、鋼材的車輛很多,路特別坑洼不平,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趙志剛説。

  2013年,武青堤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動工。通過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防洪功能與城市景觀自然融合,還江于民。

武漢青山江灘公園。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不僅美了顏值,還豐富了內涵。”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介紹,通過運用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有效消減了雨水徑流速度和污染負荷,讓青山江灘成為天然氧吧和“雨水花園”。

  秀麗山水,因景而興

  入夜,數萬名市民來到重慶市漢豐湖畔,或在明亮的濱湖廣場載歌載舞,或在綠樹圍繞的環湖步道上散步、騎行,或帶著孩子在湖邊的沙池中嬉戲。

  “曾經的漢豐湖到處是幹涸而死的魚蝦和水生植物。”重慶市開州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主任黃亞洲回憶。多年來,開州區在重慶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持續實施水質凈化、景觀美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提升等工程。死氣沉沉的“漢豐溝”逐漸變成了鳥聲婉轉的“越冬天堂”。

  “坐在漢豐湖邊吹吹風、喝喝茶,愜意得很。”開州區市民周波在漢豐湖邊開起一家農家樂,觀光季每天可接納100多人。

重慶開州區漢豐湖畔,城、湖相融的迷人夜景。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依托生態優勢,漢豐湖創建市級旅遊度假區,打造“享湖經濟”。湖畔馬拉松、國際摩托艇公開賽、城市釣魚對抗賽……一係列大型賽事每年輪番上演,遊客在這裏可登文峰古塔、遊風雨廊橋,也可觀珍稀水鳥、品特色美食。據統計,2022年漢豐湖景區接待遊客600余萬人次。

  在2022年11月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我國提交的《加強小微濕地保護和管理》決議草案獲得通過。隨著中國方案獲得全球共識,小微濕地作為濕地保護的“新興”領域,正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能量。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主城區,約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周邊,已形成一批高教密集區、休閒旅遊區和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區,打響了“遊在西溪、學在西溪、住在西溪、創業在西溪”品牌。濕地保護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城市綠肺”成了吸引人才和資金的聚寶盆。

  竹海搖曳,綠蔭環抱;溪水叮咚,魚遊蝦嬉……一幅清麗生動、因景而興的綠色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熊琦、熊翔鶴、鄭夢雨、李曉婷)

新華全媒+|濕地,賦能美好生活——來自國內小微濕地的一線觀察-新華網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不僅與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密切相連,而且廣泛分布在河溝、水庫、農田、池塘等地,與人類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3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