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資訊

湖北頻道>資訊>正文

- 2022 -

12/22

10:38:42

湖北科技這一年:加快打造全國科創新高地

來源: 新華網

湖北科技這一年:加快打造全國科創新高地

2022-12-22 10:38:42 來源:新華網

  12月16日,我國首臺地下礦山無人駕駛卡車,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試運作成功,這是我國智慧礦山和平安礦山建設取得的新突破。這臺無人駕駛卡車是湖北三寧礦業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聯手轉化的一項重要科技成果,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地下礦山無人駕駛卡車只是湖北夯築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湖北以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持續加強科技創新體係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月至10月,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2546.27億元,同比增速55.00%,9家湖北實驗室實體化運作成效初顯,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一年,湖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創建實現重大突破,3個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成功研發超快鐳射器、400G硅光晶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這一年,湖北全力推進全域大協同,帶動區域創新優化提能。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國第5個科技創新中心,98項國家支援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成勢見效,今年開工建設105個新謀劃重大項目。同時,襄陽、宜昌制定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黃石、荊門入選新一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全省國家創新型城市總數達到5家;大冶、宜都、仙桃通過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

  這一年,湖北大力實施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標桿工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行動、“尖刀”技術攻關行動、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行動、聚天下英才興鄂行動、科技體制改革攻堅行動等“一個工程、五項行動”,重點科技創新指標數據和主要工作取得較好進展,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成效顯現。今年1月至10月,湖北高新技術企業已推薦備案7222家,同比增長31.8%,預計可增加4000家,總數達到18000家以上;累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0453家,同比增長66.72%,已超額完成全年18000家的目標。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馮艷飛表示,當前湖北科技部門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為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高品質發展動力足提升快

  目前,湖北有國家級高新區12家,數量位居全國第四;建有省級高新區24家。

  近兩年來,36家高新區以佔湖北省2.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省30%的GDP、40%的技術合同成交額、50%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50%的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湖北是科教大省,全省高新區高效利用科教資源,大力推進創新體係建設,布局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了涵蓋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産業/制造業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層次創新體係,基本實現科技型規上企業研發中心全覆蓋。全省新型研發機構達到39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截至今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新區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696家,發明專利授權量達3.4萬件、佔全省的42.7%,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47.7億元、佔全省的34.2%。高新區已成為湖北創新體係建設的重要載體。

  創新成果為高新科技産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據悉,湖北省高新區堅持特色化、高端化、規模化發展,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資訊、襄陽高新區的汽車、荊門高新區的資源迴圈利用等特色優勢産業集群競爭力持續提升,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前沿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加速布局。

  2022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180.72億元,同比增長11.1%,佔全省的29.3%。

  九個實驗室實體化運作初見成效

  12月21日,湖北三峽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在緊張忙碌的開展技術攻關。

  “實驗室定位綠色化工,面向全球化工發展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三峽實驗室主任池汝安説。

  這所“不滿周歲”的實驗室,去年12月21日揭牌,在湖北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的浪潮中應運而生。

  同時,湖北先後布局建設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東湖、九峰山、隆中等9家湖北實驗室,現已全部進入實體化運作,成為湖北省核心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現擁有130所高校、3600多家科研機構。去年以來,湖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省産業創新發展需要,結合優勢學科領域和重點産業,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服務國家記憶體基地建設等領域,布局組建9家湖北實驗室。

  作為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的綜合性科研平臺,湖北實驗室通過單聘雙聘、全時全職及承擔項目等方式,引進各類人才近1000人,聚焦優勢領域凝練38個研究方向開展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其中典型成果包括,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面-體復合型的“幽靈”雙曲極化激元電磁波;研制出我國首臺鐵路軌道線上強化與修復車輛、我國首臺十萬瓦級超高功率工業光纖鐳射器、國內唯一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可印刷介觀硅太陽能電池;發現提高玉米和水稻産量關鍵基因,揭示玉米和水稻趨同選擇遺傳規律;成功育成多個水稻新品種、油菜新品種、1個生豬新品種(硒都黑豬)等。

  目前,湖北建有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30家,省重點實驗室195家,全省實驗室體係基本成型。

  創新創業生態更優良

  這一年,針對科技企業作為“出卷人、答卷人、閱卷人”地位不明顯,科技資源配置向企業傾斜不夠,生産服務一線的關鍵技術難題有效解決不夠的問題,湖北大力實施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今年9月,湖北發布《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方案》,著力破解當前科技計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其中指出,技術創新類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佔比不得低于70%。

  這一年,湖北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行動方案,制定實施《湖北省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實施方案》,打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創新生態。武漢、襄陽、宜昌等3個城市和湖北省農科院、湖北大學等17家單位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綜合試點,部署建設科技成果評價一體化服務平臺。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省自然科學基金、軟科學、科技人才等省級科研項目試行“包乾制”管理改革。同時,湖北省還實施科技創新券政策,235家服務機構入駐,2777家企業申領創新券,申請兌付金額達1.42億元;出臺支援院士及院士後備人選在鄂創新創業、強化科技平臺支撐壯大科技創新主力軍等政策措施,促進人才引進和集聚。

  這一年,湖北獲批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制訂《湖北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加快推動人才評價“破立並舉”。

  據介紹,2023年,湖北將堅持融入國家戰略、鍛造突出優勢、引領産業發展、樹立科創品牌,錨定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以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繼續深入實施“一個工程、五項行動”,奮力開創科技強省建設新局面,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更大作為,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朱勇進、丘劍山)

分享至手機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3112922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