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飛閱長江國社@湖北融媒體炫直播新華訪談手機網欄目中心創新業務品牌活動

瞭望丨武漢打造“濕地之城”樣本

2022年11月05日 17:29:51 | 來源:瞭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2022 年 10 月 19 攝)程敏攝 / 本刊

  ◇從2017到2021年,武漢市累計投入濕地保護修復資金9.65億元,共計退漁還濕9.5萬畝、退耕還濕1萬畝

  ◇目前,僅沉湖濕地就監測到鳥類共277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64種,有18種鳥類分布數量均超過了全球種群數量的1%

  ◇武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濕地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常態化管理

  ◇“我們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守護的種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唐聞説,“等到他們長大,守護大自然就會像珍惜糧食一樣銘記于心。”

  深秋時節,武漢湛藍的天空不時掠過飛鳥,這些來自遙遠北方的精靈,駐足在這座南方城市越冬。

  傍晚時分,位于東湖邊的綠道上,湖邊星星點點的燈光和蔥蘢的綠意交相呼應,市民們或散步,或騎行徜徉綠色之中。

  地處中部地區的武漢,兩江交匯,河湖遍布,全市濕地面積約為16.24萬公頃,佔區域面積的18.9%,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2010年,武漢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制定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將濕地資源保護正式納入法治化軌道。

  鳥兒留戀停留,城市綠色呼吸,市民愛惜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濕地融合律動,共同繪就了“濕地之城”武漢的靚麗生態底色。《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于11月5日至13日召開,大會主會場就設在這座“國際濕地城市”。

 “就當我請鳥兒吃飯了”

  金秋十月,武漢西南部沉湖濕地東大治垸的灘涂上,一只紅色的大鳥時而張開翅膀,時而走走停停,混跡在一群蒼鷺、白鷺中。

  這只“不速之客”名叫“大火烈鳥”,它的出現令不少武漢觀鳥愛好者興奮不已。

  這是繼去年之後大火烈鳥第2次在沉湖現身。經過遠距離觀測,工作人員推斷,今年來的或許與去年是同一只。

  “大火烈鳥連續飛來過冬,説明它覺得武漢的條件適合生存。”武漢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魏斌説。

  伴湖而生、因水而興的武漢,擁有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濕地公園,165條河流,166個湖泊。這裏曾經一度因圍湖造田、房地産及城市圈擴張影響,湖泊萎縮嚴重,被污染的水體擾亂了濕地的生態係統,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吸引“大火烈鳥”的沉湖濕地,也曾“又臭又臟”。1994年,沉湖濕地成立區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不斷升級,成為武漢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2019年起,每年來此越冬的水鳥數量恢復上升到近10萬只。

  2010年,武漢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將武漢濕地保護正式納入法治軌道。隨後,武漢市接連制定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等與濕地保護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

  2014年,《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開始實施,投入財政專項資金分類進行生態補償,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緩和人鳥矛盾,讓村民們對濕地保護更加理解和支援。

  “這裏是我們的家,也是它們的家。”上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涉湖村羅家塆羅明珍表示,“種田有些損失,就當我請鳥兒吃飯了。”

  退養還濕和濕地生態修復也提上日程。從2017到2021年,武漢市累計投入濕地保護修復資金9.65億元,共計退漁還濕9.5萬畝、退耕還濕1萬畝。濕地生態環境改善後,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座“百湖之市”停留。

  目前,僅沉湖濕地就監測到鳥類277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64種,有18種鳥類分布數量均超過了全球種群數量的1%。

  在沉湖濕地東北角的王家涉湖,澄澈的湖水倒映出天光雲影,大大小小的蘆葦叢點綴其間,幾只水鳥撲騰著從中躍起。循著它們飛走的方向看去,湖心長長的淺灘上密密麻麻落滿了鳥。“都是千裏迢迢飛來過冬的,這裏現在是鳥的天堂。”魏斌説。

  城市與濕地相融

  來到東湖西北一隅的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倣佛闖入了七彩的童話世界。金色的夕陽映著粉黛亂子草如雲如霧,藍天白雲、綠樹碧水之間,一座彩虹棧橋橫跨而過。

  “下班後經常帶孩子來遛遛彎,放松一下。”家住附近的楊先生説。

  濕地,讓城市有了更多呼吸空間——

  岳家嘴立交橋往東一公里,或者武漢站東廣場往南500米,就能從車水馬龍的都市,切換到綠意盎然的東湖,享受湖光山色。

  人在湖畔,湖在城中。“東湖既擁有濕地,也是重要的城市空間。要讓城市與濕地相融,將東湖打造為人民樂園。”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栿堂説。

  濕地,讓城市有了更多呼吸的律動——

  來到江邊的青山江灘,近處江水奔涌,遠處高樓和二七長江大橋隱約可見。即便在炎熱的夏季,這裏也涼風陣陣,成為市民避暑消夏、飯後散步的佳地。

  70歲的趙志剛是武鋼退休職工,只要天氣好,他就抱著相機來到家附近的青山江灘。“我特別喜歡拍青山江灘,現在是景好人又美。”他説,以前這裏拖運砂石、鋼材的車輛很多,路坑洼不平,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

  2013年,武青堤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動工,將防洪功能與城市景觀自然融合,還江于民。

  “青山江灘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介紹,大量的植被以及緩坡、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讓雨水通過景觀水係內種植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根系生態過濾後,補充地下水。

  此外,武漢市已建設小微濕地23處,2022年底將達到32處。凈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小微濕地變身城市的“毛細血管”,生態服務范圍由傳統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向城市中心區域不斷輻射。

  城市,也為濕地注入更多新的生命力——

  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的大螢幕上,監控傳回的畫面顯示著周圍鳥類的活動情況。與此同時,係統自動通過鳥類圖像、叫聲實時監測著鳥的種類和數量。

  2021年7月起,沉湖濕地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係統投入試運作,可以高效採集分析數據,實時監測水文、水質、氣象等環境指標,還可以追蹤物種、指揮巡護等。

  “智慧監測係統為濕地保護添加了科技翅膀,提升了濕地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標準化水準。”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瑛説。

  在東湖風景區,智慧水務平臺也成為濕地管理的好助手。平臺實現了自動監測、智能巡護、管網溯源、數據驅動、閉環管理等具有“東湖特色”的個性化功能,為全面科學推行東湖湖長制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撐。

  目前,武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濕地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常態化管理,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地安裝了微氣象、水質、土壤、野生動植物等162個前端物聯感知設備,力爭實現濕地資源監測全要素、全周期、全覆蓋。

  多年持續推進濕地生態修復過程中,武漢建成10個濕地公園、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實現了濕地面積保持不減、城市水質穩步提升、濕地生境逐步恢復、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等生態保護綜合效應。

  “在孩子們心中

  種下一顆守護的種子”

  霜降已過,天高雲淡。

  武漢天興洲郊野公園的鄰水灘涂上,幾只體黑腹白、紅喙長腿的候鳥正在愜意地徜徉,時而低頭覓食,時而駐足環視。不遠處,一群小學生舉著望遠鏡看得出神,生怕驚擾了鳥兒們的悠閒時光。

  “大家注意看它們的羽毛,是‘五彩斑斕’的黑哦!”10歲的李茂寧説。望遠鏡裏,一只黑鸛迎風展翅,秋陽照耀下,黑色的羽毛折射出繽紛的光澤。

  天興洲是長江武漢段最大的江心洲。每逢長江冬季枯水期,大片積水灘涂露出,加之洲頭地處江河交匯處,魚蝦富集,這裏便成了冬候鳥理想的棲息地。群鳥陸續飛抵的日子,李茂寧和小夥伴們到這裏見證萬鳥翔集。

  李茂寧是武漢外國語學校五年級學生。現在,他還“認領”了一塊濕地,並參與到濕地保護和科普中,成為天興洲的“濕地小衛士”。

  2020年起,武漢市開展了青少年進濕地研學教育活動,每年面向全市百余所中小學招募9至18歲的孩子擔任“濕地小衛士”。同學們以各自“認領”的濕地為據點開展志願服務,把濕地保護的理念體現到具體行動中。

  “讀懂了家門口的自然生靈,也就讀懂了生養我們的土地。”鳥類專家、道大自然觀察工作室創始人朱小明説。

  朱小明被朋友們稱作“鳥人”,他從2008年開始觀鳥,編寫過熱門網文《一步一步認識武漢的一百種鳥》,組織過中小學生進行“社區觀鳥一小時”等自然體驗活動。

  “保護改善濕地資源,要讓公眾體驗、尊重和敬畏自然。推動公眾走進大自然,要從孩子抓起。”朱小明發起的道大自然觀察工作室,與武漢中小學合作,建立了一套綜合自然課程體係。

  與朱小明一樣,“70後”民間河湖長柯志強,同樣也有著自己堅守的理由。至今他已堅持做公益環保十多年,人送外號“柯大俠”,在江城聲名遠播。

  “沒有一座城市像武漢這樣,百湖相擁。保護它們,需要有人站出來。”柯志強説。2009年起,由柯志強創辦的“綠色江城”致力于保護武漢165條河流、166個湖泊。

  從認花、看樹、辨鳥到觀魚、護水……柯志強説,他會盡己所能帶領更多武漢市民看見並保護身邊的濕地,也期待江城出現更多“大俠”。

  當前,武漢已形成公園大課堂、中小學生生態研學旅行等自然教育品牌,建立起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未來,武漢將繼續拓展自然教育國際交流平臺,持續開展“濕地小衛士”“小林長”等主題活動,傳遞保護自然、守護濕地的理念,向世界講述武漢的濕地故事。

  “我們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守護的種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唐聞説,“等到他們長大,守護大自然就會像珍惜糧食一樣銘記于心。” (採寫記者:廖君 侯文坤 徐鵬航 熊翔鶴 龔聯康)

瞭望丨武漢打造“濕地之城”樣本-新華網
鳥兒留戀停留,城市綠色呼吸,市民愛惜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濕地融合律動,共同繪就了“濕地之城”武漢的靚麗生態底色。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0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