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飛閱長江國社@湖北融媒體炫直播新華訪談手機網欄目中心創新業務品牌活動

“用好十年禁漁窗口期與時間賽跑”——中國持續加強中華鱘保護

2022年04月10日 16:49:27 | 來源:新華網

4月9日,工作人員在“2022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放流中華鱘。新華社發(黃善軍 攝)

  新華社武漢4月10日電(記者李思遠、王天宇)“巡江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一團團新出生的小魚苗,數量眾多。”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邊,從警13年的長航公安民警嚴謹望著水清岸綠的景象對記者説,“長江水生生物數量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

  9日上午,在這個由宜昌市政府和中國三峽集團共同設立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約23萬尾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流長江,規模超過過去10年子二代中華鱘放流總和,放流規格與年齡梯隊豐富性也為歷年之最。

  “此次放流中華鱘均為2009年以來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流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策略,最大年齡13歲,最小年齡半歲。”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介紹,年齡13歲的子二代個體中,部分雄性個體進入了性成熟期,這在往年少有,對野外種群數量補充和年齡結構調節意義重大。

  在地球繁衍1.4億年、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近年受涉水工程、航運、捕撈、污染等影響,群體數量逐年減少。科研部門統計,每年洄遊至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已經由1982年的1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0尾。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作為中國唯一專門研究中華鱘的研究機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以來已連續開展65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放流數量近530萬尾。

  “當前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艱難、種群數量極度瀕危,依托人工種群開展的放流有利于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恢復。”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一周年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此次大規模放流對持續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促進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具有別樣意義。

  從事長江水生生物研究和保護多年的姜偉坦言,長江流域2020年開啟十年禁漁後,部分小型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快速繁殖,數量大量增加,但生態係統的恢復和生物多樣性水準的提升卻很難一蹴而就。“珍稀特有物種的恢復十分艱難,我們仍在與時間賽跑,盡量緩解野生資源衰減對中華鱘種群繁衍的不利影響。”

  利用長江十年禁漁窗口期,中華鱘的保護正在形成合力。中華鱘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李志遠説,今年,在農業農村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等各級主管部門支援下,三峽集團首次聯合國內相關中華鱘保護機構開展流域化中華鱘放流,不僅讓放流更加科學規范,還促成各方打破壁壘,開展中華鱘種質資源、研究數據和技術成果的共用。

  暮春時節,三峽工程壩區已經略顯燥熱,大壩右岸的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仍然清爽宜人。5.1萬平方米的巨大廠房內,成千上萬尾大小各異的中華鱘正在快樂遊弋。2020年建成投運後,這裏就是中國最大的中華鱘人工種群的“家”。

  “目前,保育中心連同配套建設的中華鱘精子和組織細胞儲存庫運作日趨良好。這相當于中華鱘的‘諾亞方舟’和‘生命銀行’,可以基本確保中華鱘不走白鰭豚滅絕的老路,物種永遠延續。”李志遠説。

“用好十年禁漁窗口期與時間賽跑”——中國持續加強中華鱘保護-新華網
   當前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艱難、種群數量極度瀕危,依托人工種群開展的放流有利于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恢復。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4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