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飛閱長江國社@湖北融媒體炫直播新華訪談手機網欄目中心創新業務品牌活動

武漢:濕地花城,快意江湖

2021年12月30日 10:34:33 |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熊琦 編輯高雪梅

  2021年1月29日,在武漢市天興洲附近,水鳥成群(馮江/攝)

  時值初冬,漫步武漢東湖之畔,水光瀲艷,湖岸悠長,往來遊客在火紅的杉林間穿行,在湛藍的湖水映襯之下,宛若一幅精美油畫。

  水清岸綠生態好,花艷樹繁環境優。與過去相比,如今的武漢增添了更多絢麗的色彩,潺潺碧水與城相依,街頭巷尾姹紫嫣紅,一座座公園、一處處綠地點綴城市之中,“人在畫中遊”的美麗景象躍然眼前。

  2021年3月1日,武漢東湖國家濕地公園(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供圖)

  近年來,武漢堅持新建與改造並重,綠化與美化並舉,山水園林路橋共建,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通過強化濕地保護、建設花卉亮點片區、提升綠化覆蓋率等一係列行動,繪就“江風湖韻、山清水秀”的山水園林新畫卷。

  “濕地之都、花漾江城”成為這座城市的嶄新名片。

  濕地之都

  在武漢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沿著堤岸環湖而走,時值枯水期,沙洲灘涂露出水面,引來成群鳥兒覓食。偶有猛禽在這水天一色之境一展雄姿,驚起萬鳥齊飛,頗為壯觀。

  2021年2月,沉湖濕地落日景觀(馮江/攝)

  沉湖濕地位于武漢市蔡甸區西南部、長江與漢江交匯的三角地帶,總面積達11579.1公頃。因其生態係統結構完整、功能獨特,是東方白鸛、白頭鶴等珍稀瀕危水鳥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區。2009年國際鳥盟將沉湖濕地列為“國際重要鳥區”;2013年10月沉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前些年因為生態退化,水鳥規模逐年縮減。2014年,沉湖水鳥數量一度不足3萬只,等到今年1月份,我們做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的時候,已經回升至7.7萬只,一些比較稀罕的鳥在武漢也出現了。”52歲的顏軍站在府河濕地的田埂上,正用雙筒望遠鏡瞄向遠方。作為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不僅是這裏的常客,更是近些年武漢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見證者之一。

  作為全球內陸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武漢境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擁有165條河流、166個湖泊,濕地面積16.2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8.9%,被譽為“百湖之市”。

  2021年1月20日,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水上森林”(李子雲/攝)

  然而,近年來由于經濟建設發展,武漢濕地資源面臨的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圍湖造田等活動使濕地面積不斷縮小,調蓄功能下降;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使生物多樣性受損;濕地污染使水體富營養化日趨明顯。

  遏制濕地退化和恢復濕地成為武漢市的一項重要工作。2007年,《武漢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通過,武漢開啟濕地保護步伐。武漢市林業局組織專家用3年時間,摸清了武漢濕地的“家底”。

  2010年3月,武漢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完成濕地立法,出臺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提出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區實行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分區管理。此後,武漢市相繼出臺《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武漢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為城市濕地保護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隨著武漢對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鳥類來此棲息繁衍。鳥類增多,鳥與人爭地的矛盾也開始顯現。

  為了更妥善地處理人鳥關係,2013年10月,武漢又在全國率先推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每年投入8億多元進行生態補償,制定濕地自然保護區、基本生態控制線、長江跨界斷面等生態補償機制。改堵、控為疏、導,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

  2021年1月28日,武漢市常青藤口袋公園(何小白/攝)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完善,為武漢自然保護地建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數據顯示,近年來,武漢已累計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26處,成了候鳥的重要驛站。據《2020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統計,從2016年到2020年,武漢鳥類歷史記錄種類從365種增加至421種。

  11月8日,好消息再次傳來。因為疫情延期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于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在湖北武漢舉辦,這也是我國首次承辦這個國際會議。

  面對即將到來的國際生態盛會,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余力軍信心滿滿:“我們將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和辦好《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為契機,講好中國武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故事,把武漢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濕地之都。”

  花漾街區

  “春天櫻花似雪,夏天碧荷接天,秋天滿城桂香,冬天寒梅綻放。”在武漢的城市留言板上,一位市民的留言引發共鳴。

  2021年11月10日,武漢市平和打包廠花漾街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供圖)

  徜徉武漢街頭,風景四時不同。三環線兩邊,春、夏、秋、冬四季總有不同的花卉綻放。有的道路兩邊或路中間的綠化帶,經常能看到綠化工人正移栽花木,在季節交替的時節為城市披上新裝。武漢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花城”。

  在鄱陽街的平和打包廠廣場,遊客們正邂逅著一場秋日的花團錦簇。只見小廣場兩側和中心的綠化帶裏,紅葉石楠變成了精美花境,品種和顏色各異的花卉錯落盛開。往前走,一排花箱隔出了一處花漾咖啡館,可供遊客休息……暖陽下,蜜蜂和蝴蝶被吸引來了;同樣被吸引的,還有不少提前嘗鮮的市民。

  這是武漢亮相的第二條“花漾”街區。始建于1905年的平和打包廠,是武漢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工業建築,也是最早的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經過修葺和發掘,如今這裏入駐了不少年輕、新潮的企業和工作室,咖啡店、文創書店、藝術展覽等更是集聚了不少人氣。

  “太好看了,整體設計有一種説不出的美。細看,有好些都是我沒見過的植物。”帶著小朋友來打卡的馮女士欣喜地説。他們家住在附近,經常會來小廣場曬太陽,才幾天沒來,這裏就變成了一條美麗的花街。

  “花漾街區”是一種新穎時尚的城市造景手法,意為“鮮花蕩漾的街區”。武漢市綠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介紹説:“歷史文化和年輕時尚同時存在,是平和打包廠的獨特魅力。在花漾街區的設計施工中,不僅注入了歷史符號,還添加了許多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希望可以用園藝之美,給城市老建築增添活力,也能給市民帶來全新的遊玩體驗。”

  2021年11月10日,武漢市平和打包廠花漾街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供圖)

  為了打造四季有花、花開不斷的城市美景,武漢市園林部門加強精細化養護和管理,巧修巧剪調控花期,實現了武漢市大大小小300公頃的花田錯序開放,百萬株月季全年大多數月份都能綻放,“提檔升級”了現有的城市綠化區域:2021年,武漢市補栽了2萬多棵大的行道樹,並在道路和公園布置了1700多盆大型三角梅,3000萬盆應季花卉。在七一、國慶等重要節日,城市不少地段還布置大型立體花壇和創意綠雕,為節日增添喜慶氛圍。

  在12月1日剛剛閉幕的武漢市第38屆金秋菊展中,江灘的百步花境讓人移步換景,紫陽公園的水中菊舟韻味滿滿,沙湖公園的菊展充滿生活氣息……與往年相比,武漢菊展品種越來越豐富,展陳方式越來越新穎,花卉與市民的距離越來越近。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看不見的“內核”也在悄然改變。“今年,全市18個會場共用菊花156萬盆,其中82萬盆為漢産菊花,超過半數為本地生産!”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一級調研員方義欣喜地介紹。

  2021年6月17日,遊客在江漢區泛海廣場范湖廣場路旁的花海中遊玩(李永剛/攝)

  長期以來,由于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影響,武漢城市花材大多是從外地購買。在城市“增花添彩”的同時,花材的供應壓力也在逐年增加。

  為讓“花開四季”成為城市的生態名片,武漢開始大力推動花卉産業發展,打造一批花卉圃地、賞花基地;通過支援蔡甸花博匯、江夏花博園、黃陂武湖花卉科技産業園等發展壯大,建設區域花卉交易中心,形成集生産、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花卉産業鏈;通過舉辦永不落幕的家庭園藝展等,引導市民們的園藝花材購買需求,營造濃厚花城氛圍,讓“濕地花城”這一城市標簽真正成為全民共建共用的民生福祉……

  人因花而悅,花因人而盛。根據規劃,未來5年,武漢還將建設9處花卉亮點片區、10個花卉特色公園,打造30條花漾街區、300個街心花園、300公頃花田花海和500公里賞花綠道。“出門即公園,放眼是花海,人在景中,花為人開”的生態畫卷將扮靚長江之濱的魅力武漢。

  2021年5月20日,遊客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九峰一路沿線的花田花海中遊玩(李永剛/攝)

  見縫播綠

  “原先這裏是荒地,連著臭水溝,現在煥然一新,可清爽了!”住在武漢市鋼都社區的市民夏飛習慣晚飯後去附近的綠地走一走。這塊狹長的綠地緊貼公路而建,景觀廊橋、健身器械、露天長椅等公共設施錯落分布,前來散步、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

  這是武漢市近年建成的首批“口袋公園”之一,距離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武昌橋頭不足千米,原本是武漢市羅家港西路右側的一片荒草地,經過精心設計,建成了一處1.15萬平方米的休閒公園。

  “5分鐘的路程,遛著彎就過來了。天氣晴朗的時候,來這裏放風箏、跳廣場舞、舞龍舞獅的人很多,熱鬧得很,大家都很享受有這樣一個休閒鍛煉的去處。”夏飛指著路邊一排移栽不久的喬木説:“等到春天,景色一定會更好。”

  在長江另一端,武漢市江岸區,另一座佔地1684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引人駐足。通過設計,水渠和市政道路夾角的三角形地塊被巧妙布局,內部栽種有櫻花、桂花、烏桕、香樟等植物,大小不一的“三個圈”,劃分出活動、運動、休閒等功能區域。

  公園落成後,周邊居民讚不絕口。“下樓就是公園,太驚喜了。遛娃又有新去處了。”住在附近小區的胡女士每天晚上在附近散步,見證“口袋公園”給周邊居民帶來的便利。她説,過去這個地塊一直空著,還有雜草。聽説要建“口袋公園”,大家都很高興。沒想到這麼快就修好了,清爽整潔,讓人眼前一亮。

  2021年4月20日,武漢市二環線沿線月季花綻放(胡九思/攝)

  2020年9月開始,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發起“口袋公園”創意設計徵集活動,陸續拿出“巴掌”地塊或“邊角余料”地塊,面向全社會眾籌創意設計方案。

  200多個來自國內外設計機構和高校的設計團隊經過激烈競爭,3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95後”研究生的奇思妙想脫穎而出。5個月後,武漢首座通過眾籌創意建設的“口袋公園”終于得以和市民見面。

  “首次參加‘口袋公園’這種設計活動,方案就被採納,非常開心。‘口袋公園’是戶外空間的重要載體,體量雖小,卻在大家身邊,能滿足老百姓推門見綠、開窗見園的需求。”主創團隊之一的楊超介紹道。

  “新建的每一處‘口袋公園’,幾乎都是‘擠’出來的。”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養護處相關負責人説。街頭兩側的空隙地、小區旁邊的步道、道路相交處的土坡……他和同事們對城市空間有著獨特的敏感,但凡有舊城改造、違章建築拆除等騰退的小地塊,就趕緊爭取,將其綠化、扮靚起來。

  通過結合消減公園綠地服務盲區、改造老舊社區、建設城市亮點片區,武漢市園林部門“見縫播綠”,一點點拓展綠色空間,增加城市綠化面積。2021年,武漢再新建“口袋公園”100座,實現了城市綠量和城市顏值“雙提升”,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綠色獲得感。

  近五年,全市累計建成各類公園416個,新建綠道1007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07%、綠地率37.05%,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4.04平方米,較2016年底分別提高2.42%、2.87%、2.83平方米。

  2021年8月5日,武漢市金山大道綠樹成蔭(張傳明/攝)

  未來,武漢還將朝著“濕地花城”目標加速邁進:全市計劃五年內新建城市綠地5000公頃、造林綠化10萬畝、新植樹1000萬株、新增花灌木200萬株,至2025年,建設80個濕地類型公園、50個小微濕地和百里長江生態廊道。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將充分發揮武漢市生態資源優勢,持續推進全域增綠提質,不斷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為市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綠色生活空間,不斷彰顯‘春櫻、夏荷、秋桂、冬梅’的四季花城特色,打造‘濕地花城’城市新名片。”余力軍説。

武漢:濕地花城,快意江湖-新華網
如今的武漢增添了更多絢麗的色彩,潺潺碧水與城相依,街頭巷尾姹紫嫣紅,一座座公園、一處處綠地點綴城市之中,“人在畫中遊”的美麗景象躍然眼前。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821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