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正文

小山村見證一場百年接續奮鬥
2021-11-23 14:32:17 來源: 長江日報

  前有“改進社”後有“振興隊” 矢志不渝改變鄉村面貌

  小山村見證一場百年接續奮鬥

  現保存于黃陂檔案館的“鄉村改進社”印章。

  □長江日報記者馮國棟 胡義華 龔劼

  1921年,一批堅定信仰馬列主義的進步青年,在大別山南麓的小鄉村成立“鄉村改進社”,改進鄉村面貌,播撒馬列主義“火種”。

  如今,在同一片鄉土上,也有一批堅定信仰者,正為鄉村振興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實踐。

  一枚紅印章,如百年信物,承載著不同時代、幾代人關于農村、農業、農民的同一個願景。

  ■ 百年紅印章

  在農村播撒了馬列主義“火種”

  黃陂區青雲村地處大別山南麓,是典型的“三山二水五分田”地貌。

  11月22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村文化活動中心時,農業專家何斌正在講課,內容是“土雞放養期的技術要點”。聽課的7名村民不時提問互動,氛圍活躍、熱烈。

  何斌來自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畜牧所,是青雲村在駐村幹部幫助下請來的專家。四年前,何斌剛對接青雲村,全村322戶只有3戶養雞,每戶養了不到10只。現在,青雲村養雞戶達到22戶,養雞數量達15000只。

  “村民養雞,最怕雞瘟。我們了解到村民的痛點,先把雞苗飼養一個月,等雞苗抵抗力強了,再發給村民。這種‘滿月’雞苗成活率更高,很受歡迎。”何斌説。

  時間回到1921年,同樣是這片鄉土,在武漢念書的進步青年唐際盛、吳光榮等人回到家鄉發起組建“鄉村改進社”,創辦啟農小學,通過辦農場、林場、畜牧場,興修水利,從改進鄉村面貌入手,傳播馬列主義思想,進行革命活動。

  武漢市檔案館史料記載,“鄉村改進社”規定,發展對象是社會上的進步青年學生,信仰馬列主義。入社前,須考察其思想行為,並經兩個社員介紹。社員每兩星期須匯報一次工作、生活情況。在當時,“鄉村改進社”名聲廣為流傳,受到群眾擁護,規模也從成立初期20多人發展到150多人。

  時至今日,“鄉村改進社”和啟農小學已不復存在,但刻有“鄉村改進社”字樣的印章流傳下來,陳列在黃陂區檔案館。

  黃陂區檔案館四級調研員熊行正説,這枚印章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黃陂開展的一次黨史資料、革命文物徵集活動中徵集到的。1959年黃陂成立檔案館,將印章永久保存。

  “‘鄉村改進社’在農村播撒了馬列主義‘火種’,為我黨在農村成立黨組織奠定基礎。”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一級調研員宋健説。

  依托“鄉村改進社”和啟農小學,1923年,中共黃陂首個黨小組成立。唐際盛為負責人,黨員有吳光榮等人。

  ■ 致富“接力棒”

  引進技術種植的火龍果格外甜

  深秋的青雲村,蔥翠點綴著金黃。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文化廣場、閱讀室、籃球架等活動設施也建了起來。

  青雲村曾是武漢市重點貧困村,人口1250人,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常住人口400人左右,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其中老人佔多數,共有280人。

  在駐村幹部與村黨支部引領下,青雲村建起光伏産業,成立蔬菜合作社。如今,光伏發電和蔬菜種植,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至少20萬元收入。

  扶貧幹部還幫青雲村擴建了200多畝果園,指導村民種植黃桃、壽桃、柑橘、火龍果、冬棗和蓮藕等增收。

  “現摘的火龍果,格外甜!”在青雲村的火龍果大棚,村支書熊兵向記者介紹村民種植的火龍果。今年,村裏引進技術種植的火龍果首次挂果。火紅的果實挂在田間枝頭,長勢喜人。

  村民陳靜曾在武漢市從事企業管理。2019年,她回到青雲村,在武漢市農科院專家幫助下,種植10畝果園。“村裏有集中技術培訓,還有專家一對一指導。”陳靜説。

  “昨天有人來買200個雞蛋,只有82個。雞都來不及下蛋。”村民程敏説。她家承包了6畝荒山,養了300多只土雞,平均每月增收2000多元。

  2017年,青雲村實現整村脫貧。村民和前來幫扶的駐村幹部結下深厚感情。2019年4月,兩名扶貧幹部工作即將期滿。青雲村村民按下72個紅手印寫信挽留,直到今年9月新的駐村幹部張愛平接過“接力棒”。

  ■ “紅色”振興夢

  吳光榮烈士紀念館進入規劃設計階段

  “熊書記,我們找到一張有吳光榮烈士的歷史合影。非常珍貴!想到村裏再挖掘一些事跡線索。”今年10月,熊兵接到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薛毅教授的電話。他喜出望外,馬上把好消息告訴張愛平。

  在張愛平、熊兵等人眼中,“鄉村改進社”紅印章是傳承百年的“火種”,見證了鄉村百年巨變。

  走進青雲村吳光浩烈士舊居,淳樸原貌映入眼簾。這裏已經成為一處著名景點。

  青雲村的吳光浩吳光榮烈士陵園,樹木環抱,蓊鬱蔥翠,莊嚴肅穆。村裏對陵園前廣場進行修繕,方便人們瞻仰。

  “吳光榮是當時中共黃陂縣委首任書記。他介紹吳光浩入黨。但村裏只有吳光浩的事跡材料,缺少吳光榮的事跡材料。”熊兵説。

  眼下,張愛平和熊兵正琢磨用好“紅色”資源。

  為了保存好、利用好、講好紅色故事,熊兵和張愛平往返于檔案館、圖書館,廣泛搜集史料,盡全力還原歷史。目前,吳光榮烈士紀念館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紀念館建成後,紅印章就是鎮館之寶。”熊兵説。

相關新聞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小山村見證一場百年接續奮鬥-新華網
一枚紅印章,如百年信物,承載著不同時代、幾代人關于農村、農業、農民的同一個願景。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809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