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一方幕布,激昂的鼓樂和高亢的唱腔背景下,皮影人在幕布後上下翻飛,觀眾在&前看得津津有味。這就是雲夢皮影戲。
雲夢皮影戲起源於清代中葉的湖北雲夢地區,是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2011年,雲夢皮影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72歲的秦禮剛是雲夢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秦禮剛介紹,與其他流派需要七八個人才能表演的皮影戲相比,雲夢皮影戲演出只需要2個人,前&藝人負責操縱皮影和演唱曲調,後&藝人則負責擊樂伴奏,俗稱“打鑼腔”或“二人&”。
童年時,秦禮剛就被皮影戲所吸引,經常晚上跟着大人到各個村子裏去看戲,並立志要成為一名皮影藝人。但為了養家糊口,秦禮剛陸續從事了泥工、木工、油漆工、木雕工等各種工種。27歲那年,已經是3個孩子父親的他終於下定決心拜師正式學習皮影戲。
秦禮剛説:“我年輕的時候嗓音條件好,男腔女腔都能唱,還很愛唱。另外,因為做過木雕,做影人也很有優勢。”
秦禮剛介紹,製作皮影的原料最開始是牛皮,因為牛皮價格高,很多皮影藝人選擇用紙。秦禮剛把銅版紙用漿糊一層一層裱上5層,再繪製圖案取樣,然後上色,再涂上一層桐油。因為紙比較輕,秦禮剛做好之後又用鐵絲在圖樣周邊圍了一圈增加重量。
有一次,秦禮剛透過一扇用尿素袋子封起來的窗戶發現,尿素袋子上的顏色看起來非常清晰透亮,於是改用尿素袋子作為原材料製作皮影。後來,雲夢縣對民間藝人進行考核時,秦禮剛製作的皮影因為靈動的設計和精細的製作脫穎而出,用尿素袋子製作皮影也在雲夢流傳開來。
因為有天賦,又肯鑽研,秦禮剛僅用1年半的時間就通過了縣裏的考核,在業內小有名氣。
1992年,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孝感地區舉辦,秦禮剛要在會上表演皮影戲,考慮到尿素袋子還是太輕,綁鐵絲不平整、不美觀,秦禮剛和同伴到處找合適的替代品。
最後,他們在雲夢縣尼龍薄膜廠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工廠裏的廢料聚乙烯。工廠裏有機械出故障了,停機再次開機後會出來一種厚片,把它打碎成顆粒,再加工就成了合適的材料。
“聚乙烯材料沿用了許多年,近幾年又換成了裝飾材料類的膠片,購買方便,一點也不為難了。”秦禮剛説。
秦禮剛介紹,現在各方麵條件都好了,學習皮影的人卻不多了。
“一個成功的皮影藝人,要會寫劇本,會畫圖樣,會雕刻製作,會説學逗唱。一台戲,男女老少都是一個人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禮剛説。
秦禮剛原來想,大家都不願意學,就傳給自己的兒子,無奈,兩個兒子都沒有逗唱的天賦。值得欣慰的是,孫子還可以期待。“作為一個國家級的非遺項目,自己也做了這麼多年,如果在我們手中消失的話,心裏也是很過不去的。”秦禮剛説。
2016年起,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開設了皮影戲特色課程,秦禮剛每週在光谷十五小教授兩天皮影課。現在光谷十五小的每個孩子都會玩皮影,除了每週的皮影戲課程會教授皮影製作、編劇、表演、配音、配樂外,學校每學期還舉辦皮影節,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皮影藝術。
如今,光谷十五小還打破傳統演出模式,把傳統皮影與微電子技術、物理機械運動相結合,使皮影人物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按照編程做出相應動作,並同步伴以音樂唱腔,創造出藝術和科技相融合的演出形式。
“讓皮影走進校園,讓更多孩子了解、學習皮影藝術,這是真正的傳承。”秦禮剛説。(文字:劉曉麗 視頻:劉曉麗、李學軍 圖片:陳保忠、李學軍)
圖為秦禮剛製作的皮影
圖為秦禮剛表演皮影戲
圖為秦禮剛表演皮影戲
圖為秦禮剛表演皮影戲
圖為秦禮剛雕刻皮影
圖為秦禮剛雕刻皮影
圖為秦禮剛製作皮影
圖為秦禮剛裁剪皮影圖樣
圖為秦禮剛製作皮影
圖為秦禮剛製作的皮影
圖為秦禮剛製作的皮影
圖為秦禮剛製作的皮影
圖為秦禮剛表演皮影戲
圖為秦禮剛教小學生表演皮影戲
圖為小學生在練習皮影戲
圖為小學生對皮影充滿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