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漢口沿江大道江畔,王家巷輪渡碼頭即將告別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25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市公交辦和武漢輪渡公司獲悉——為配合長江、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根據我市整體改造方案的總體要求,區域內的現有16座客運碼頭將整合為6座,並進行整體優化改造升級。為配合改造升級,從3月27日起,武漢輪渡編號的四航線(王家巷—曾家巷)、武漢輪渡編號的五航線(王家巷—月亮灣)將正式停止運營;從4月1日起,武漢輪渡編號十航線(晴川—黃鶴樓)將正式停止運營。
25日傍晚,武漢輪渡公司王家巷碼頭售票員王小利非常忙碌,在售票的同時,她正抓緊清點鈔票,核對近日的賬目,“輪渡馬上停運了,對自己手頭的工作要盡快做一個完結”。
今年44歲的王小利是武漢輪渡公司的老職工,在輪渡客運一線工作了20多年。王小利説,前幾天就知道輪渡將停止運營,她特別想發個朋友圈。剛在手機上打出“聚散終有別”幾個字,心裏一酸,眼淚就不自覺掉下來了……
去年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發布《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總體方案》,部署兩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工作,王家巷輪渡碼頭被納入這次優化調整被拆除碼頭之一。王家巷碼頭將于3月27日起“關門謝客”。
王家巷碼頭位于硚口區沿江大道江灘8號。碼頭牌坊正對著民權路,附近是漢口最大的燈具廣場——漢來燈飾廣場。
王家巷碼頭輪渡起源可上溯至119年前。
據資料記載,1900年,馮啟鈞購置“利江”蒸汽機輪船,以“利記”公司之名開辟1條從王家巷到武昌漢陽門的輪渡航線,揭開了武漢輪渡歷史的首頁。
此後,王家巷碼頭歷經浮沉,上世紀30年代中期輪渡初具規模,但接踵而至的戰亂,讓輪渡發展停滯。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家巷碼頭、渡輪均破敗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輪渡恢復生機。1954年2月11日,恢復漢口王家巷至武昌曾家巷航線。進入新世紀,王家巷碼頭、輪渡由此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武漢輪渡公司副總經理張德勝告訴長江日報記者,2012年,市政府把王家巷碼頭改造納入市政府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投資3000萬元修建了棧橋。“原來市民從輪渡下船後,自行車、電動車都要走江踏子(臺階),十分不方便,棧橋解決了這一難題”。
隨著城市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橋梁、隧道、地鐵等過江通道不斷出現、公交線路不斷增加等,輪渡也從當年作為市民過江的主要方式,逐漸成為目前市民過江通勤、觀光休閒的選擇之一。
王小利告訴記者,目前王家巷碼頭每天客流量在300人左右。
在王家巷碼頭“關門謝客”的前幾天,武漢輪渡公司正式劃入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管轄,這也標誌著武漢碼頭的功能重心轉移,從原來單純的輪渡客運轉變為旅遊輪渡。
昨天末班船只有9人乘坐
市民:江灘視野開闊了,挺美挺好的
25日晚7時整,隨著一聲鳴笛,“江城4號”準時從王家巷碼頭出發,這是當天最後一趟班輪。
記者看到市民從候船區魚貫而入,一共有9人乘坐這趟末班船,其中有5人是推著電動車上船。
“王家巷碼頭要拆了?”在漢來廣場打工的劉其斌説,“我每天都坐輪渡過江。”劉其斌家住徐東一帶,在漢口打工,主要在幫漢來燈飾廣場老板送貨包安裝燈飾,平時必須騎電動車。“到月亮灣那邊的直達公交車不多,長江大橋、長江二橋走不了電動車,坐輪渡很方便,不到半小時就能到江對岸。”説著,便望向窗外波光粼粼的長江,表情漸漸平靜了下來:“不過碼頭拆了,江灘視野開闊了,也挺美挺好的。以後我改從武漢關碼頭過江……”
56歲的童小漢和妻子住漢口,在青山開了一個50平方米左右的副食店,名為“漢嬌便利店”。10年來,夫婦倆每天都乘輪渡去做生意,每周還會到漢正街打貨兩三次,進一些副食和手套之類的生活用品。
得知王家巷碼頭要拆除,原本在輪渡二樓吹著江風的童小漢很詫異,便去船下一樓跟妻子説這一新變化。童小漢對記者説,雖然自己今後沒有以前方便了,政府這樣做,肯定是為了江灘清潔幹凈,城市更加美麗,他還是支援。
36年駕船見證武漢的變化
船長:坐船的人越來越少
56歲的船長蘆建國滿臉肅穆,日久風吹雨打,臉龐幹裂,黑頭髮夾雜不少白發。坐在高高的船長位置,眼睛盯著前方,偶爾與記者搭話,才把臉轉過來。
蘆建國前些時就知道這條航線馬上停運,內心很平靜,“王家巷輪渡退出歷史的舞臺,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但言語中還是有陣陣留戀。
蘆建國介紹,他1981年讀武漢市公用技工學校輪渡分校,1983年畢業後進入輪渡公司。9年前,他調到王家巷碼頭,開始跑王家巷至曾家巷、月亮灣航線。
蘆建國説,原來這趟航線特別紅火,經常滿載,那時候兩艘船兩岸對向開,後來隨著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坐船的人越來越少,只留下一艘船,也就是“江城4號”,從王家巷碼頭至曾家巷碼頭、月亮灣碼頭,“現在除了上下班時間段人多點,平時每趟也就是二三十人”。
蘆建國説,這些年來,他每天穿梭長江兩岸,親眼目睹漢口、武昌城市的發展變化,一座座高樓在他的眼皮下拔地而起,“碼頭減少後,江面視野更開闊美觀了”。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陳智 陳靜茹 王剛
4月1日後輪渡營運航線減至8條
武漢輪渡四航線、五航線和十航線的停運,是我市自從1995年武漢長江二橋通車後,24年來首批優化調整停運的輪渡航線。4月1日後,武漢輪渡的運營航線有8條,包括武漢關—中華路航線、集稼嘴—中華路航線、青山—天興洲航線等。
“老一輩市民多半都還記得在碼頭排長隊等候坐船過江的感覺,從那個年代過來的老輪渡人説,越是到年節,輪渡人越是忙得不可開交。”25日,武漢輪渡公司經理張四九介紹,武漢輪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發展鼎盛時期,一度擁有客運航線18條、渡船48艘、年客運量1.4億人次。
武漢的輪渡歷經滄桑沉浮,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武漢人抹不去的美好記憶。截至3月25日,武漢輪渡共有航線11條、船舶23艘。武漢輪渡年客運量為1000余萬人次,過江客流分擔率約為10%。(記者王剛 實習生柴亞娟 通訊員饒威 魏清)
(責任編輯: 張潘)
Copyright © 2000 - 2017HB.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制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Copyright © 2000 - 2017HB.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