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義博物館收藏的唐黃釉鎮墓獸。受訪者供圖
“鎮墓千年無人問,一朝似‘泉’天下知。”
最近幾天,刷屏網絡的這句笑談足以説明:文物鎮墓獸,徹底火出圈了。
一邊是“10萬+”的網友蹲守直播間圍觀,一邊是各地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博物館拍照打卡……因一尊神似網絡博主“聽泉”的鎮墓獸,鞏義博物館等多家擁有“同款”文物的博物館迎來了指數級打卡潮。
資料顯示,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及隋唐時期,五代後逐步消失。早期鎮墓獸的材質為木質,隋唐時以陶質為主。
在鞏義博物館,展出的是1990年出土於鞏義市魯莊鎮唐代墓葬的黃釉鎮墓獸。
11月28日下午,博物館中央展區內,來自各地的游客和文物愛好者紛紛駐足,目光聚焦於鎮墓獸。只見這尊鎮墓獸挺胸蹲坐在底板上,人面獸身,雙耳厚大,二角高聳,前角為錐狀獨角,後為扁形分叉。獸凸眉立目,高鼻大嘴,分瓣形獸足,面貌形態威氣十足。
“聽泉‘分泉’(網友對鎮墓獸的戲稱)的熱度持續上漲,給我們博物館帶來了流量。”接連數日,到鞏義博物館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面對超高的人氣,該館副館長張淑曉直呼“遠超想象”。
為了接住這波流量,鞏義博物館在11月26日首次開啟直播與網友在線互動,截至11月30日17時,直播間累計線上觀看量達95.6萬人次。同時,該館還第一時間推出了鎮墓獸專屬文創産品,得到了游客的喜愛與追捧。
鎮墓獸的出圈不僅僅是網紅效應下的流量“變現”,更是近年來文物熱現象的一個縮影。
究其背後原因,是文化自信與科技賦能的雙重推動。隨着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強。大眾對文物的關注和熱愛,正是對傳統文化自信的直接表達。
與此同時,科技的快速發展也為文物的保護、展示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讓沉睡千年的文物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除此之外,這也是一場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文物熱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力量,就如網友所説的“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無限可能”。
如今,文物不再只是與參觀者隔着厚重的玻璃和遙遠的時空相望,而是以數字虛擬展廳、文創産品研發、館際交流合作等多種形式“活”起來,化身為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
近期,鞏義博物館多件館藏文物相繼赴法國參加“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赴荷蘭國家陶瓷博物館參加“一代女皇武則天展”,頻頻對話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走進公眾視野,成為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相關鏈結
“盛唐氣象”亮相法國
本報訊(記者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雅)近日,“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在法國如期開幕。展覽的序言中提到,“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朝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藝術恢弘、民族融合。唐代的文化影響輻射亞洲,並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
該展覽11月18日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與法國文化部指導,展出來自中國10個省區市32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其中有30件(套)展品來自洛陽,包含14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3件一般文物及1件輔助展品,有陶器、瓷器、銅器、玉器、金銀器、石刻造像、拓片等多種類型,分別來自洛陽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和偃師博物館。
“洛陽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東方起點,因地理位置優越,又是溝通南北經濟的樞紐,所以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中國唐史學會常務理事、洛陽師範學院教授毛陽光説,“當時,大量的外族首領、使臣商人、僧侶等經常到洛陽從事外交、商業、傳教等活動。”
駝鈴聲聲響起,大唐將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以及詩歌、繪畫等文化元素廣泛傳播至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本次展覽再現大唐燦爛景象,讓中外觀眾更加生動地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 康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