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也有傳染病,一旦染上可嚇人,畝均減産八成以上!”11月6日清晨,前兩年還在外面做工程生意的劉正偉,眼下正坐在汝陽縣中原紅薯種業中心的辦公室裏,聊起紅薯種植滔滔不絕。
汝陽是我省重要的紅薯産區,經過多年的發展,“汝陽紅薯”的招牌越擦越亮,深受市場青睞。
但紅薯在經濟作物中單價偏低,種植與銷售需要“以量取勝”。偏偏近些年來,汝陽的不少種植戶面臨着SPVD甘薯病毒等紅薯病毒的侵襲,極大影響了紅薯産量。“這種紅薯病毒有潛伏期,一旦被感染,當年的苗根本看不出來,下一年直接減産絕産,讓人措手不及。”定期來訪為劉正偉做技術指導的汝陽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馬佔寬介紹。
“我們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脫毒苗’,核心環節在於試管苗直接擴繁,通過莖尖剝離、組織培養、病毒檢測等技術步驟,不需要種薯育苗,減少了環節,可以確保沒病毒,相當於‘植物芯片’的概念在我們‘紅薯圈’的運用。”劉正偉講起自己的新生意,頭頭是道,頗有專家風采。他從烤紅薯機生意入門,另辟蹊徑走“高精尖”路線,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指導下,自掏腰包七八十萬元建設實驗室,逐漸成了“紅薯專家”。
“紅薯圈”,在汝陽是真實存在的。近年來土地流轉,汝陽種植大戶紛紛以家庭農場及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實現了紅薯的規模化種植、産業化生産,大家相互學習技術、強化管理,産銷共贏。
當日中午,汝陽縣城關鎮“能人”張重舉正組織鄉親鄰里在他的海德家庭農場幹活,鄉親們順壟鋤地、分揀裝筐、搬運上車,大一點的紅薯直接入筐,形狀規則的封裝入袋,奇形怪狀的另行收集,送去澱粉廠做粉條。
“今年的紅薯表現好,一畝産量合到3000多斤,除了引進哈密、紅瑤等新品種外,重要一點就是採購了本地供應的‘脫毒苗’,從源頭上防止紅薯傳染病,我們種植起來很放心。”張重舉説。
前沿科學技術,介入傳統紅薯種植,運用“脫毒苗”這一招,真是解決了“大問題”,可謂各方都滿意:劉正偉公司的紅薯苗供不應求,明年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張重舉等種植大戶們有了放心苗,得以安心種植;參與分揀分裝的鄉親們受雇務工,一天能賺幾十、上百塊的務工費;縣裏也加大各項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幫助經營主體拓展紅薯産業發展新途徑,不斷延伸産業鏈條。
“咱汝陽的紅薯,肯定會有大發展。下一步我還打算做紅薯酒,看能不能賣到鄭州去!”劉正偉精神抖擻,他身後的“河南省農技推廣站院聯建試點”招牌閃閃發光。(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紅立 肖遙 王雪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