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遺址等考古項目最新進展。考古發掘表明,八里橋遺址面積135萬平方米,功能區劃完備,有夯土建築區、手工業區、墻垣、道路等設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綠松石、冶銅遺存等高等級遺物,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填補了夏王朝次級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八里橋遺址位於方城縣赭陽街道程莊村,因八里橋而得名。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支持下,2022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南陽文物保護研究院在八里橋遺址開展系統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勘探表明,該遺址是一處大型環壕聚落,是豫西南地區已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二里頭文化中心聚落,年代為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前後。遺址內探明溝類遺存11處,縱橫交錯,規劃有序,將南部區域分為相對完整的5個區塊,呈現出與二里頭遺址相似的“多網格”布局。
該遺址內,大型夯土建築集中分佈,1號建築基址整體為一處坐北朝南、四週有廊、前有庭院的大型建築。主體建築南北進深12米、東西寬31米,面積372平方米,南側有兩處門道,門道處用碎石子鋪墊。周圍發現有祭祀坑。
“八里橋遺址發現有墻垣與手工業遺存,墻垣遺存目前探明部分呈曲尺形。考古發現有銅煉渣與爐壁等冶銅遺存,可能存在青銅器冶鑄作坊。此外,還發現有道路和車轍痕跡。”八里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文化科研規劃室副主任王豪介紹。八里橋遺址出土遺物豐富,有陶器、石器、玉器、卜骨、綠松石器等。陶器組合和器物特徵與二里頭遺址高度一致,凸顯了王都地區對八里橋遺址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發掘研究表明,八里橋遺址形成於二里頭文化二期,正是夏文化開始向外擴張的關鍵時期。夏文化越過方城埡口進入南陽盆地,興建一大批二里頭文化聚落,並在埡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用於對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八里橋遺址所在區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南方銅礦、綠松石和硃砂等礦産資源進入王都地區提供安全保障,是二里頭王都資源轉運與控制的重要樞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梁法偉&&,八里橋遺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區劃、陶器組合和器物形態等方面與二里頭遺址保持一致,體現出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態、社會結構,“完整展現夏朝歷史”提供了新線索、新材料,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記者 張體義 見習記者 劉曈)